(求推荐、求收藏)
蒋夫人和宋大公子傍晚飞机抵达西安机场,在飞机上,宋美龄做了最坏的打算,把手枪递给唐纳德,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
张学良、杨虎城去机场迎接,下机后,宋美龄与张学良说:“汉卿,这是我的东西,请你的士兵检查?”张学良有点不敢对视,一项和自己交好的蒋夫人,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随即双方举行了会谈。
会谈后,由张学良亲自陪同宋美龄和唐纳德前往见蒋,蒋夫人拿着一个蒋委员长最喜欢的家乡菜,梅干菜盒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后据蒋氏在《西安半月记》中记载,蒋见到宋后,眼泪直流,连连叹息说:“你怎么来了?如入虎穴矣!”
宋美龄劝道:“宁抗日,勿死敌手!”(宁可抗日,胜利失败你都是英雄,总比因为拒绝抗日,而死在叛军的手里要强),可谓语重心长,蒋氏颇为动容,从此,蒋委员长的态度开始转变,有所松动,不再固执己见。
十二月二十四日,蒋委员长接受了中共和张杨联合提出的六项协议,但无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口头承诺,称之为“君子协议。”
杨虎城极力反对就这样放蒋,认为不落到书面上的东西靠不住,张杨就如何放蒋的问题,第一次发生激烈争吵,双方意见严重分歧,相持不下,最后是在国民政府代表团团长周恩来的劝说下,杨虎城才同意张学良的“不签字放蒋”的提议。
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蒋委员长极其随员,乘飞机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当日抵洛阳,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
十二月二十六日,蒋委员长安然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被扣留,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软禁生活,杨虎城被迫离开十七路军,赴欧洲考察。
此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华大地陷入刀兵水火之灾,西安事变的几位主角,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伟人的身影远去,历史积满厚厚的尘埃,却不曾被掩埋,西安事变之于中国,之于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不可估量且深远的影响。
西安事变所达成的如下内容的六点协议,(1)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2)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3)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4)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参加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5)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6)其它具体的救国办法。
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这一民族的目标,各党派走到一起,期间,虽偶有摩擦,却不离这个基调。
历史的脚步早已远去,华清池畔的枪声,消失在时光的长河,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无非是见仁见智罢了,谁又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呢?
中国国民党方面的评价,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被全国人民谴责的情况下,受中共唆使和蛊惑,进而不满“先剿共、再抗日”的基本国策。
于一九三六年年底在西安发动兵变,挟持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蒋中正,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项主张。
西安事变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导致政府的抗日准备被迫中断,全面抗日提前爆发,另一方面使中共起死回生,获得喘息机会,酿成抗战胜利后的全面叛乱。
中国国民政府方面的评价,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而中共领导人之一,时任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自我评价,在事变之后几十年间,张学良一直坚持:“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任何一个中国人,在的当时的情况之下,都会那样做的,只不过是由我张学良做了。”
至于张学良为何甘冒风险,亲自送蒋委员长回南京,一直众说纷纭,据张学良自己说:“领袖就是一个泥菩萨,如今我已经把他扳倒了,我要亲自把他扶起来,如果他有灵,我拿头给他叩。”他如是说,也确如此做了,用后半生的自由,尽一个人臣的风骨。
宋美龄对张学良的评价非常正面,她公开称张学良的西安事变,“汉卿不要地盘,也不要钱,他要牺牲。”基于对自己的丈夫蒋中正的了解,以宋美龄和张学良的私交程度,她完全可以理解张学良当时的心态。
是为公,非为一己之私利,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蒋夫人全力保护张学良不受到伤害,美国驻华公使杰豪斯在一本回忆录里面,记载着宋美龄对蒋介石说:“你如果对那个小家伙(指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就离开台湾,把你做的那些事全都公布出去。”
宋家与张学良一直相交甚密,国民党国民政府对张学良的审判,导致了宋家的极大不满,宋子文曾多次写信给蒋介石为张学良争辩平反,并当面愿以身家性命担保,甚至愿辞去所兼各职,换取张汉卿的人身自由。
而当事人蒋委员长,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评价是:“汉卿糊涂!”仅此四字而矣,却道尽蒋氏,对这位拜把子兄弟的复杂心情,似惋惜,似恨铁不成钢,似长兄对不懂事的幼弟的责备,正所谓,一切尽在一言中。
民国名人胡适的评价是:“中国形成一个领袖不容易,如果蒋中正出现不幸,中国将倒退二十年,”并明确定性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是“国家民族之罪人”,“没有西安事变,国民政府很快就可以消灭了,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而一些熟知蒋委员长的人评价,蒋委员长对日态度并非姑息求和,实在是中日国力悬殊的缘故,而蒋介石首先想做的事情,是消灭国民政府和地方军阀割据势力,统一长城以南的中国地区,而后,倾举国之力,与日本人周旋。
抗战固然非打不可,可是它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号开打,却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后果,并且不排除在中国民族统一战线没有迅速形成的情况下,日军没有感受到切实的威胁,不侵略中原地区,转而直接北上苏联的可能性。
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西安事变确实发生了,确实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千秋功罪,只能任由后人评说。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蒋夫人和宋大公子傍晚飞机抵达西安机场,在飞机上,宋美龄做了最坏的打算,把手枪递给唐纳德,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
张学良、杨虎城去机场迎接,下机后,宋美龄与张学良说:“汉卿,这是我的东西,请你的士兵检查?”张学良有点不敢对视,一项和自己交好的蒋夫人,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随即双方举行了会谈。
会谈后,由张学良亲自陪同宋美龄和唐纳德前往见蒋,蒋夫人拿着一个蒋委员长最喜欢的家乡菜,梅干菜盒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后据蒋氏在《西安半月记》中记载,蒋见到宋后,眼泪直流,连连叹息说:“你怎么来了?如入虎穴矣!”
宋美龄劝道:“宁抗日,勿死敌手!”(宁可抗日,胜利失败你都是英雄,总比因为拒绝抗日,而死在叛军的手里要强),可谓语重心长,蒋氏颇为动容,从此,蒋委员长的态度开始转变,有所松动,不再固执己见。
十二月二十四日,蒋委员长接受了中共和张杨联合提出的六项协议,但无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口头承诺,称之为“君子协议。”
杨虎城极力反对就这样放蒋,认为不落到书面上的东西靠不住,张杨就如何放蒋的问题,第一次发生激烈争吵,双方意见严重分歧,相持不下,最后是在国民政府代表团团长周恩来的劝说下,杨虎城才同意张学良的“不签字放蒋”的提议。
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蒋委员长极其随员,乘飞机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当日抵洛阳,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
十二月二十六日,蒋委员长安然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被扣留,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软禁生活,杨虎城被迫离开十七路军,赴欧洲考察。
此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华大地陷入刀兵水火之灾,西安事变的几位主角,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伟人的身影远去,历史积满厚厚的尘埃,却不曾被掩埋,西安事变之于中国,之于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不可估量且深远的影响。
西安事变所达成的如下内容的六点协议,(1)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2)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3)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4)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参加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5)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6)其它具体的救国办法。
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这一民族的目标,各党派走到一起,期间,虽偶有摩擦,却不离这个基调。
历史的脚步早已远去,华清池畔的枪声,消失在时光的长河,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无非是见仁见智罢了,谁又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呢?
中国国民党方面的评价,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被全国人民谴责的情况下,受中共唆使和蛊惑,进而不满“先剿共、再抗日”的基本国策。
于一九三六年年底在西安发动兵变,挟持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蒋中正,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项主张。
西安事变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导致政府的抗日准备被迫中断,全面抗日提前爆发,另一方面使中共起死回生,获得喘息机会,酿成抗战胜利后的全面叛乱。
中国国民政府方面的评价,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而中共领导人之一,时任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自我评价,在事变之后几十年间,张学良一直坚持:“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任何一个中国人,在的当时的情况之下,都会那样做的,只不过是由我张学良做了。”
至于张学良为何甘冒风险,亲自送蒋委员长回南京,一直众说纷纭,据张学良自己说:“领袖就是一个泥菩萨,如今我已经把他扳倒了,我要亲自把他扶起来,如果他有灵,我拿头给他叩。”他如是说,也确如此做了,用后半生的自由,尽一个人臣的风骨。
宋美龄对张学良的评价非常正面,她公开称张学良的西安事变,“汉卿不要地盘,也不要钱,他要牺牲。”基于对自己的丈夫蒋中正的了解,以宋美龄和张学良的私交程度,她完全可以理解张学良当时的心态。
是为公,非为一己之私利,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蒋夫人全力保护张学良不受到伤害,美国驻华公使杰豪斯在一本回忆录里面,记载着宋美龄对蒋介石说:“你如果对那个小家伙(指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就离开台湾,把你做的那些事全都公布出去。”
宋家与张学良一直相交甚密,国民党国民政府对张学良的审判,导致了宋家的极大不满,宋子文曾多次写信给蒋介石为张学良争辩平反,并当面愿以身家性命担保,甚至愿辞去所兼各职,换取张汉卿的人身自由。
而当事人蒋委员长,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评价是:“汉卿糊涂!”仅此四字而矣,却道尽蒋氏,对这位拜把子兄弟的复杂心情,似惋惜,似恨铁不成钢,似长兄对不懂事的幼弟的责备,正所谓,一切尽在一言中。
民国名人胡适的评价是:“中国形成一个领袖不容易,如果蒋中正出现不幸,中国将倒退二十年,”并明确定性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是“国家民族之罪人”,“没有西安事变,国民政府很快就可以消灭了,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而一些熟知蒋委员长的人评价,蒋委员长对日态度并非姑息求和,实在是中日国力悬殊的缘故,而蒋介石首先想做的事情,是消灭国民政府和地方军阀割据势力,统一长城以南的中国地区,而后,倾举国之力,与日本人周旋。
抗战固然非打不可,可是它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号开打,却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后果,并且不排除在中国民族统一战线没有迅速形成的情况下,日军没有感受到切实的威胁,不侵略中原地区,转而直接北上苏联的可能性。
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西安事变确实发生了,确实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千秋功罪,只能任由后人评说。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