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东京的秩序逐渐恢复。
商铺照旧开门营业,百姓和往常一样出门做工、买菜购物、饮食生活,一切如故。
虽然没了成队往来的兵卒,但开封府的差役们却不时出现。
出事了!
虽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种种迹象推断,寻常百姓们都敏锐地察觉到,一定出大事了。
所有商贩、路人都小心翼翼,街头十分平静,少了些许往日的热闹繁华。
不过治安好了许多。
权知开封府吴育新官上任,立即重拳出击,打着搜捕刺客的旗号,抓获了不少地痞恶霸。
一时间,东京城里的城狐社鼠一片哀嚎。
要么被擒获入狱,以至于开封府大牢人满为患;要么潜藏地下的无忧洞里,压根不敢露头。
东京的治安在好转,朝廷也在经历了短暂的震动之后,恢复转运。
官家赵祯辍朝五日。
名义是荆王赵元俨病故,辍朝以示哀悼。
宗亲、重臣亡故,皇帝辍朝乃是惯例。
赵元俨贵为皇叔,官家辍朝五日表哀尽孝,是应有之理。
群臣自是赞同,官家正好趁此机会休养数日,行刺虽说没有受伤,但惊吓是肯定的。
关于刺客身份还在调查之中,名义上交给开封府的,但实际上……吴育只管抓贼,真正经手调查的是皇城司。
另一件要紧事便是赵元俨的丧礼,两府宰相会同礼部拟定了老王爷的追赠加谥。
赠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谥恭肃。
北海郡王赵允弼负责操持丧礼,官家赵祯则表示,将再度亲临荆王府致哀,甚至打算亲自送葬。
朝野听闻,纷纷称赞官家仁孝。
先皇驾崩早,荆王是为数不多“长寿”的皇叔。虽为君臣,但与官家叔侄情深,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慈父”角色。
官家尽孝,尊奉皇叔,在情理之中,合乎孝道,恰为天下表率。
随后官家赵祯下诏,将赵元俨生前的墨宝手迹,诗作书画分赐宰臣,余藏秘阁。
这也是一种表尊敬的方式,也算勉励臣子,寻常人压根没机会得到。
然而有趣的是,除了宰执大臣,恩赐诏书上还有一个人的名字——华阴县子杨浩。
皇叔墨宝可不是随便赏赐的,杨三郎好大的福分啊!
直到此时,众臣才从各个渠道听到消息,老王爷最后一顿饭,就是杨浩亲自烹制,也是唯一见过荆王最后一面的外臣。
而且,
还有说法,官家遇刺之时,杨浩护驾有功,还因此受伤。
难怪!
一个少年郎,得老王爷厚爱,已经难能可贵,再有这护驾之功……
救了皇帝的性命,这可比你做多少政绩,打几场胜仗来的更实在。
这不,转眼间男爵升到子爵,往后前途,不可限量。
……
当此之时,前程远大的华阴县子杨浩同学正在被“数落”。
有资格,有动机这么做的,自然只有婶娘杨田氏。
在她眼里,再大的功劳,高官显爵都比不上侄子的安危重要。
那夜杨浩回来,说是在荆王府做菜不小心烫伤了胳膊,杨田氏本也没太在意。
直到御医登门来换药,她才清晰看到那长长的伤口,分明是刀剑伤。
再联想到近两日的异常,大门上的匾额也换了,逼问之下,杨浩才道出实情。
“三郎,刺客杀人,那多危险了,你…该躲开了。”
杨浩想了想,如果当时自己没冲上去抱住刺客,赵祯……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不过仔细想想,完全可以理解婶娘的心情,自己其实也有点后怕。
稍微出点差错,刀锋划破的不是手臂,而是咽喉、胸膛,或者刀刃上涂毒,自己可能就永垂不朽了。
不过,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才电光火石的危机瞬间,人根本来不及多想,完全是本能反应。
杨田氏语重心长道:“三郎,婶娘知道,身为臣子要为官家,为朝廷尽忠,但你也要……顾着自己,往后千万不要这般冒失了。”
臣为君死,是这个年代的政治正确。
杨田氏这番话若放在公开场合,还有点大逆不道的意味,却是真正疼爱,关心侄子的表现。
“婶娘放心,我省得。”杨浩点头答允。
杨田氏本还想说点什么,闻听沈放登门,且已经进院,便立即闭口不言。
见多了世面,婶娘已经不再是寻常村妇,也懂得一些场合规矩与轻重。
“听说你护驾受伤,果不其然。”
沈放瞧见杨浩胳膊裹着的绷带,问道:“怎么样?不打紧吧?”
“皮肉伤,不碍事,你消息够灵通的吗?”
“你随官家同在荆王府,那么多人看到,何况你家门口的匾额都换了,我能不知道?”
沈放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个小瓷瓶,笑道:“上好的金疮药,兴许你用不上,不过是阿姐的一片心意。”
“沈娘子…”
“阿姐听说有护驾受伤,有点担心,这是她亲自配的金疮药,算是酬谢你赠的香水。”
“令姐还懂医术?”
“是啊,阿姐从小博览群书,医药之道也有所涉猎。”
“替我谢谢令姐。”
“别客气!”
沈放摆摆手,问道:“怎么也?当时情况很惊险吧?没看出来,你竟有胆量冒险救驾。”
“怎么着,看不起我?”
“没有,你很……勇敢,好在伤势不打紧。
我可听高遵裕说了,护驾的侍卫只要受伤的全死了,你真幸运。伤也没白受,一刀一爵啊!”
“如果可以,我真愿意把这个机会让给你。”
“别,我阿姐说了,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般有气运。”
沈放笑了笑:“你既在现场,可知道行刺者是何许人也吗?东京城里现在众说纷纭,没个定论。”
杨浩摇头:“刺客又不会把身份写在脸上,我哪知道?”
“吴府尹这几天倒是抓获,审问了不少人,但至今没有下文……刺客身份,幕后黑手,迟迟没有公布。”
杨浩想了想,这事绝不简单,首先调查确认本就困难。
敢行刺皇帝,必然做过万全准备,不会留下把柄,蛛丝马迹都少的可怜。
而且幕后之人,身份兴许也非同小可。
所以即便有所怀疑,查到什么,没有铁证如山,赵祯也无可奈何,甚至不得不投鼠忌器。
即便是朝廷官宣,也未必是真凶。
说不定只是背锅侠而已,却不知会是哪个倒霉蛋?
商铺照旧开门营业,百姓和往常一样出门做工、买菜购物、饮食生活,一切如故。
虽然没了成队往来的兵卒,但开封府的差役们却不时出现。
出事了!
虽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种种迹象推断,寻常百姓们都敏锐地察觉到,一定出大事了。
所有商贩、路人都小心翼翼,街头十分平静,少了些许往日的热闹繁华。
不过治安好了许多。
权知开封府吴育新官上任,立即重拳出击,打着搜捕刺客的旗号,抓获了不少地痞恶霸。
一时间,东京城里的城狐社鼠一片哀嚎。
要么被擒获入狱,以至于开封府大牢人满为患;要么潜藏地下的无忧洞里,压根不敢露头。
东京的治安在好转,朝廷也在经历了短暂的震动之后,恢复转运。
官家赵祯辍朝五日。
名义是荆王赵元俨病故,辍朝以示哀悼。
宗亲、重臣亡故,皇帝辍朝乃是惯例。
赵元俨贵为皇叔,官家辍朝五日表哀尽孝,是应有之理。
群臣自是赞同,官家正好趁此机会休养数日,行刺虽说没有受伤,但惊吓是肯定的。
关于刺客身份还在调查之中,名义上交给开封府的,但实际上……吴育只管抓贼,真正经手调查的是皇城司。
另一件要紧事便是赵元俨的丧礼,两府宰相会同礼部拟定了老王爷的追赠加谥。
赠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谥恭肃。
北海郡王赵允弼负责操持丧礼,官家赵祯则表示,将再度亲临荆王府致哀,甚至打算亲自送葬。
朝野听闻,纷纷称赞官家仁孝。
先皇驾崩早,荆王是为数不多“长寿”的皇叔。虽为君臣,但与官家叔侄情深,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慈父”角色。
官家尽孝,尊奉皇叔,在情理之中,合乎孝道,恰为天下表率。
随后官家赵祯下诏,将赵元俨生前的墨宝手迹,诗作书画分赐宰臣,余藏秘阁。
这也是一种表尊敬的方式,也算勉励臣子,寻常人压根没机会得到。
然而有趣的是,除了宰执大臣,恩赐诏书上还有一个人的名字——华阴县子杨浩。
皇叔墨宝可不是随便赏赐的,杨三郎好大的福分啊!
直到此时,众臣才从各个渠道听到消息,老王爷最后一顿饭,就是杨浩亲自烹制,也是唯一见过荆王最后一面的外臣。
而且,
还有说法,官家遇刺之时,杨浩护驾有功,还因此受伤。
难怪!
一个少年郎,得老王爷厚爱,已经难能可贵,再有这护驾之功……
救了皇帝的性命,这可比你做多少政绩,打几场胜仗来的更实在。
这不,转眼间男爵升到子爵,往后前途,不可限量。
……
当此之时,前程远大的华阴县子杨浩同学正在被“数落”。
有资格,有动机这么做的,自然只有婶娘杨田氏。
在她眼里,再大的功劳,高官显爵都比不上侄子的安危重要。
那夜杨浩回来,说是在荆王府做菜不小心烫伤了胳膊,杨田氏本也没太在意。
直到御医登门来换药,她才清晰看到那长长的伤口,分明是刀剑伤。
再联想到近两日的异常,大门上的匾额也换了,逼问之下,杨浩才道出实情。
“三郎,刺客杀人,那多危险了,你…该躲开了。”
杨浩想了想,如果当时自己没冲上去抱住刺客,赵祯……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不过仔细想想,完全可以理解婶娘的心情,自己其实也有点后怕。
稍微出点差错,刀锋划破的不是手臂,而是咽喉、胸膛,或者刀刃上涂毒,自己可能就永垂不朽了。
不过,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才电光火石的危机瞬间,人根本来不及多想,完全是本能反应。
杨田氏语重心长道:“三郎,婶娘知道,身为臣子要为官家,为朝廷尽忠,但你也要……顾着自己,往后千万不要这般冒失了。”
臣为君死,是这个年代的政治正确。
杨田氏这番话若放在公开场合,还有点大逆不道的意味,却是真正疼爱,关心侄子的表现。
“婶娘放心,我省得。”杨浩点头答允。
杨田氏本还想说点什么,闻听沈放登门,且已经进院,便立即闭口不言。
见多了世面,婶娘已经不再是寻常村妇,也懂得一些场合规矩与轻重。
“听说你护驾受伤,果不其然。”
沈放瞧见杨浩胳膊裹着的绷带,问道:“怎么样?不打紧吧?”
“皮肉伤,不碍事,你消息够灵通的吗?”
“你随官家同在荆王府,那么多人看到,何况你家门口的匾额都换了,我能不知道?”
沈放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个小瓷瓶,笑道:“上好的金疮药,兴许你用不上,不过是阿姐的一片心意。”
“沈娘子…”
“阿姐听说有护驾受伤,有点担心,这是她亲自配的金疮药,算是酬谢你赠的香水。”
“令姐还懂医术?”
“是啊,阿姐从小博览群书,医药之道也有所涉猎。”
“替我谢谢令姐。”
“别客气!”
沈放摆摆手,问道:“怎么也?当时情况很惊险吧?没看出来,你竟有胆量冒险救驾。”
“怎么着,看不起我?”
“没有,你很……勇敢,好在伤势不打紧。
我可听高遵裕说了,护驾的侍卫只要受伤的全死了,你真幸运。伤也没白受,一刀一爵啊!”
“如果可以,我真愿意把这个机会让给你。”
“别,我阿姐说了,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般有气运。”
沈放笑了笑:“你既在现场,可知道行刺者是何许人也吗?东京城里现在众说纷纭,没个定论。”
杨浩摇头:“刺客又不会把身份写在脸上,我哪知道?”
“吴府尹这几天倒是抓获,审问了不少人,但至今没有下文……刺客身份,幕后黑手,迟迟没有公布。”
杨浩想了想,这事绝不简单,首先调查确认本就困难。
敢行刺皇帝,必然做过万全准备,不会留下把柄,蛛丝马迹都少的可怜。
而且幕后之人,身份兴许也非同小可。
所以即便有所怀疑,查到什么,没有铁证如山,赵祯也无可奈何,甚至不得不投鼠忌器。
即便是朝廷官宣,也未必是真凶。
说不定只是背锅侠而已,却不知会是哪个倒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