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韩琦、欧阳修联袂而来,多半是因为尹洙。
也不知尹判官说了什么,三位新政大臣对自己好似颇有兴致。
一进来便拐弯抹角,到最后竟直接提问,问的还是朝堂军国大事。
莫名其妙!
鉴于兹事体大,又鉴于三人的身份,杨浩本不想掺和的。
但是转念一想,突然发现是个好机会,兴许可以趁机动点小心思,夹带点私货。
杨浩笑道:“如果岁赐必不可少,那就花同样的钱,多买点东西喽,比如…要西贼释放被俘的将士、工匠,甚至是边地百姓。”
范仲淹与韩琦皆是眉头一动,他们曾驻守边陲多年,自然知晓西夏素来不放俘虏,被捉生军掳走的边民也不在少数。
“这个…怕是不易。”
杨浩讪笑:“肯定不易,不过…试试嘛!兴许元昊觉得有利可图,没准就答应了呢!”
“那三郎所谓的找麻烦是?”
“还是人的问题。”
杨浩沉吟道:“西夏地广人稀,甚至可以说人口匮乏,要不捉生军也不会四处掳掠,如果放归我大宋俘民,西贼能坐视损失而不弥补吗?”
“捉生军一年四季,从未有停歇之时。”
“那就对了,刚刚归还宋人,和议成功,只要陕西四路的边军小心防备,西贼捉生在我大宋肯定无所获。”
杨浩悠悠道:“有道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西夏总要找个地方补充人口才行,或是河西,或是青塘、或是辽国…
辽主耶律宗真、青塘赞普角厮罗,哪个都不是好惹的,无论谁与西贼起了冲突,想来大宋上下都乐见其成吧?”
“小小年纪,还真是敢想。”
范仲淹等三人皆是一惊,他们都听出了“老成谋国”的意味。
可偏偏,说出这番话的是个——少年!
大宋立国以来,神童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当今宰相晏殊。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才华出众,得真宗皇帝青睐,赐同进士出身,一路青云,官至宰相。
当年晏殊出众的是诗词文章,站在朝政谋略的角度来看,算不得什么。
而今杨浩开口便是军政方略,远见卓识甚至比某些朝臣更胜一筹……
如果十四岁的晏殊是神童,那么十五岁的杨浩是什么?
天才?抑或是——妖孽?
“杨三郎,你对西贼情形似甚为了解?”
“啊…小子是京兆人,距西垂近,故而听说了一些…”
杨浩讪讪一笑,他不会说自己看过史料,更不会说史书记载,辽国和西夏明年会因为人口问题开战……
当然,三位朝野大员也不会相信这个蹩脚的理由,却也并未打破砂锅。
“三郎天资聪颖,见识多广,本官兼在太学任教,可为你安排,入太学深造数载,将来金榜题名,必是我大宋经邦济世之才。”
欧阳修在第一时间伸出橄榄枝,邀请杨浩入读太学,言下之意,可以直接拜在他门下。
杨浩心头一震,欧阳修在大宋,乃是整个古代文坛的地位不言而喻,。
其门下弟子不少都是名噪当时,流芳百世的牛人,比如师徒同列唐宋大八大家的曾巩。
大宋想要拜其门下的书生不知凡几,兴许可以从东京排到洛阳去。
身在后厨的杨田氏惊喜不已,她不知道欧阳修的地位,但她知道太学,那可是大宋最高学府,只要进去等若就是半个进士了。
在座的三位似乎都是朝堂高官,他们多有青睐,那么三郎将来高中进士,入朝为官想必顺理成章。
杨田氏激动不已,只盼着杨浩可以为官做宰,光耀门楣。
却万万没想到,绝好的机会摆在眼前,杨浩竟然——拒绝了。
“多谢先生美意,可惜小子不是读书的料,就不叨扰先生了。”
这……
第一遭主动收徒遭拒,欧阳修不禁错愕,不过并未生气,这个学生有“倨傲”的资格。
“三郎若不喜学舍枯燥,可另拜名师。”
欧阳修看了一眼范仲淹,笑道:“希文兄,门下多一高徒,不知意下如何?”
我去!
欧阳修推荐,拜入范仲淹门下……
更重要的是,范相公当即回了四个字:“求之不得!”
这待遇…
说不去,不知要羡煞多少大宋学子。
但,杨浩还是拒绝了…拒绝了……
估计旁的学子听到,不仅会郁闷吐血,甚至会群起暴揍杨浩。
天赐良机竟不要,无异于暴殄天物,太可恨,也忒不尊重几位先生了。
杨浩轻叹一声,整理衣袍,郑重躬身一礼。
“多谢诸位先生美意,得先生们垂青,浩不胜荣幸,然请恕罪,小子不能拜于门墙之下。”
韩琦旁观者清,沉声问道:“杨三郎,你可是已经拜师?”
“呃…是!”想了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位老师,杨浩轻轻点头。
“不知尊师是?”
“这个…”
“罢了,既然三郎不方便,就不问了。”
范仲淹悠悠一叹:“能教出三郎这等天资聪慧,远见卓识的学生,想必尊师也是高人。”
呃……
“学问求知,不在乎在何人门墙下。圣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好生钻研,为人做事,能为为国为民做点事更好。”
“谨遵先生教诲!”
范仲淹轻轻点头,笑道:“今日不虚此行,天色不早了,我等告辞。”
欧阳修张了张嘴,却又欲言又止,拱手告辞;韩琦在桌角留下一枚银判,率先起身,头也不回地往外走去。
看着范仲淹的背影,想起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浩突然心中一酸。
“范先生,凡事…欲速则不达!”
……
走出食肆很远,欧阳修方才叹道:“希文兄,修冒昧了。”
“永叔何出此言,你也是一番好意,可惜…”
“也不知那三郎的师长是何许人也?”
“不知道,能教出这般学生的,想必不是寻常人。范某只是恐他受市井习气影响,荒废或误入歧途。”
“此子聪敏,颇有见地,却也滑头的厉害。”
韩琦低声道:“我查过了,其叔杨守业乃是京兆府华阴县的一名工匠,征调定川寨时恰逢战事,下落不明。”
“难怪他提到向西贼讨要俘虏,绕了这么大个圈,竟是这个心思。”欧阳修不由恍然。
范仲淹笑道:“此子确有私心,不过念其也是一片孝心…而且,那番话道理没错。”
“希文兄,今日殿上,贾子明不是刁难,让我等与西贼谈判吗?而今看来,倒是可以一试。”韩琦目光闪闪,跃跃欲试。
“好,能为朝廷省一份是一份。”范仲淹欣然应允。
二人都很清楚,贾昌朝的提议实际是在挖坑,和西夏谈判是棘手之事。
一旦办砸了,朝野上下就有足够的理由攻讦,将他们赶出朝堂,新政自然也将就此夭折。
原本这个烫手山芋是不能接的。
但听了杨浩一席话,韩、范二人不谋而合,皆愿一试。
一来是为国为民的责任感;二来,若是成功,他们在朝堂上能站得更稳。
这个情形,晌午之前是万万没想到的。
范仲淹不由暗自庆幸,今日上土桥一行着实值当,好奇探访,随口一问,竟然挖到个宝贝。
可惜杨三郎对他们似乎不怎么感冒……
一个有为少年,从尹洙到欧阳修,再到自己,杨浩接连拒绝。
是为什么呢?
诚意不足?另有名师,还是?
也许杨浩另有想法吧!
毕竟李迪、赵元俨都对其多有垂青,无论哪一位,都不比自己几人差。
倒是……
范仲淹蓦地想起临走之时,杨浩那句“欲速则不达”。
是提醒吗?
可是,无头无脑,少年人到底想说什么呢?
也不知尹判官说了什么,三位新政大臣对自己好似颇有兴致。
一进来便拐弯抹角,到最后竟直接提问,问的还是朝堂军国大事。
莫名其妙!
鉴于兹事体大,又鉴于三人的身份,杨浩本不想掺和的。
但是转念一想,突然发现是个好机会,兴许可以趁机动点小心思,夹带点私货。
杨浩笑道:“如果岁赐必不可少,那就花同样的钱,多买点东西喽,比如…要西贼释放被俘的将士、工匠,甚至是边地百姓。”
范仲淹与韩琦皆是眉头一动,他们曾驻守边陲多年,自然知晓西夏素来不放俘虏,被捉生军掳走的边民也不在少数。
“这个…怕是不易。”
杨浩讪笑:“肯定不易,不过…试试嘛!兴许元昊觉得有利可图,没准就答应了呢!”
“那三郎所谓的找麻烦是?”
“还是人的问题。”
杨浩沉吟道:“西夏地广人稀,甚至可以说人口匮乏,要不捉生军也不会四处掳掠,如果放归我大宋俘民,西贼能坐视损失而不弥补吗?”
“捉生军一年四季,从未有停歇之时。”
“那就对了,刚刚归还宋人,和议成功,只要陕西四路的边军小心防备,西贼捉生在我大宋肯定无所获。”
杨浩悠悠道:“有道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西夏总要找个地方补充人口才行,或是河西,或是青塘、或是辽国…
辽主耶律宗真、青塘赞普角厮罗,哪个都不是好惹的,无论谁与西贼起了冲突,想来大宋上下都乐见其成吧?”
“小小年纪,还真是敢想。”
范仲淹等三人皆是一惊,他们都听出了“老成谋国”的意味。
可偏偏,说出这番话的是个——少年!
大宋立国以来,神童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当今宰相晏殊。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才华出众,得真宗皇帝青睐,赐同进士出身,一路青云,官至宰相。
当年晏殊出众的是诗词文章,站在朝政谋略的角度来看,算不得什么。
而今杨浩开口便是军政方略,远见卓识甚至比某些朝臣更胜一筹……
如果十四岁的晏殊是神童,那么十五岁的杨浩是什么?
天才?抑或是——妖孽?
“杨三郎,你对西贼情形似甚为了解?”
“啊…小子是京兆人,距西垂近,故而听说了一些…”
杨浩讪讪一笑,他不会说自己看过史料,更不会说史书记载,辽国和西夏明年会因为人口问题开战……
当然,三位朝野大员也不会相信这个蹩脚的理由,却也并未打破砂锅。
“三郎天资聪颖,见识多广,本官兼在太学任教,可为你安排,入太学深造数载,将来金榜题名,必是我大宋经邦济世之才。”
欧阳修在第一时间伸出橄榄枝,邀请杨浩入读太学,言下之意,可以直接拜在他门下。
杨浩心头一震,欧阳修在大宋,乃是整个古代文坛的地位不言而喻,。
其门下弟子不少都是名噪当时,流芳百世的牛人,比如师徒同列唐宋大八大家的曾巩。
大宋想要拜其门下的书生不知凡几,兴许可以从东京排到洛阳去。
身在后厨的杨田氏惊喜不已,她不知道欧阳修的地位,但她知道太学,那可是大宋最高学府,只要进去等若就是半个进士了。
在座的三位似乎都是朝堂高官,他们多有青睐,那么三郎将来高中进士,入朝为官想必顺理成章。
杨田氏激动不已,只盼着杨浩可以为官做宰,光耀门楣。
却万万没想到,绝好的机会摆在眼前,杨浩竟然——拒绝了。
“多谢先生美意,可惜小子不是读书的料,就不叨扰先生了。”
这……
第一遭主动收徒遭拒,欧阳修不禁错愕,不过并未生气,这个学生有“倨傲”的资格。
“三郎若不喜学舍枯燥,可另拜名师。”
欧阳修看了一眼范仲淹,笑道:“希文兄,门下多一高徒,不知意下如何?”
我去!
欧阳修推荐,拜入范仲淹门下……
更重要的是,范相公当即回了四个字:“求之不得!”
这待遇…
说不去,不知要羡煞多少大宋学子。
但,杨浩还是拒绝了…拒绝了……
估计旁的学子听到,不仅会郁闷吐血,甚至会群起暴揍杨浩。
天赐良机竟不要,无异于暴殄天物,太可恨,也忒不尊重几位先生了。
杨浩轻叹一声,整理衣袍,郑重躬身一礼。
“多谢诸位先生美意,得先生们垂青,浩不胜荣幸,然请恕罪,小子不能拜于门墙之下。”
韩琦旁观者清,沉声问道:“杨三郎,你可是已经拜师?”
“呃…是!”想了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位老师,杨浩轻轻点头。
“不知尊师是?”
“这个…”
“罢了,既然三郎不方便,就不问了。”
范仲淹悠悠一叹:“能教出三郎这等天资聪慧,远见卓识的学生,想必尊师也是高人。”
呃……
“学问求知,不在乎在何人门墙下。圣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好生钻研,为人做事,能为为国为民做点事更好。”
“谨遵先生教诲!”
范仲淹轻轻点头,笑道:“今日不虚此行,天色不早了,我等告辞。”
欧阳修张了张嘴,却又欲言又止,拱手告辞;韩琦在桌角留下一枚银判,率先起身,头也不回地往外走去。
看着范仲淹的背影,想起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浩突然心中一酸。
“范先生,凡事…欲速则不达!”
……
走出食肆很远,欧阳修方才叹道:“希文兄,修冒昧了。”
“永叔何出此言,你也是一番好意,可惜…”
“也不知那三郎的师长是何许人也?”
“不知道,能教出这般学生的,想必不是寻常人。范某只是恐他受市井习气影响,荒废或误入歧途。”
“此子聪敏,颇有见地,却也滑头的厉害。”
韩琦低声道:“我查过了,其叔杨守业乃是京兆府华阴县的一名工匠,征调定川寨时恰逢战事,下落不明。”
“难怪他提到向西贼讨要俘虏,绕了这么大个圈,竟是这个心思。”欧阳修不由恍然。
范仲淹笑道:“此子确有私心,不过念其也是一片孝心…而且,那番话道理没错。”
“希文兄,今日殿上,贾子明不是刁难,让我等与西贼谈判吗?而今看来,倒是可以一试。”韩琦目光闪闪,跃跃欲试。
“好,能为朝廷省一份是一份。”范仲淹欣然应允。
二人都很清楚,贾昌朝的提议实际是在挖坑,和西夏谈判是棘手之事。
一旦办砸了,朝野上下就有足够的理由攻讦,将他们赶出朝堂,新政自然也将就此夭折。
原本这个烫手山芋是不能接的。
但听了杨浩一席话,韩、范二人不谋而合,皆愿一试。
一来是为国为民的责任感;二来,若是成功,他们在朝堂上能站得更稳。
这个情形,晌午之前是万万没想到的。
范仲淹不由暗自庆幸,今日上土桥一行着实值当,好奇探访,随口一问,竟然挖到个宝贝。
可惜杨三郎对他们似乎不怎么感冒……
一个有为少年,从尹洙到欧阳修,再到自己,杨浩接连拒绝。
是为什么呢?
诚意不足?另有名师,还是?
也许杨浩另有想法吧!
毕竟李迪、赵元俨都对其多有垂青,无论哪一位,都不比自己几人差。
倒是……
范仲淹蓦地想起临走之时,杨浩那句“欲速则不达”。
是提醒吗?
可是,无头无脑,少年人到底想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