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玉“护送”西夏使臣回驿馆的同时,高继宣进宫了。
他是高琼之子,高遵裕他爹,官居捧日军指挥使。
捧日军是拱卫东京的禁军,最高一级的厢指挥使是虚职,自太宗朝之后便不常设,高继宣是实际主将。
上土桥事发突然,宫中不及获悉并传出旨意,杨怀玉带兵前去护驾,自是奉他之命。
先前接到消息,西夏使者在东京纵马,他派了曹仪前去,以为完全可以应付。
岂料曹仪竟然犯了糊涂。
西夏使者固然关乎和谈大局,但不是一个禁军将领该操的心,更不能因此忘了本身职责。
当然了,也许曹仪只是想息事宁人,若是寻常百姓,可能也就认怂了,但偏偏遇到个硬茬。
高继宣不知道杨浩的来历,但荆王赵元俨站在其背后,意味就不同了。
更严重的是西夏人竟然在东京街头公然拔刀,这还了得?
管你什么使臣和谈,高继宣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一个驻守京畿的禁军将领职责所在,该做什么?
但凡有一个百姓伤亡在西贼刀下,捧日军便难逃罪责,何况八王爷在场,若有冲撞闪失……
这个锅,谁都背不动。
所以高继宣果断派出杨怀玉,带着大队兵马前去,以护驾之名约束党项人……
东京城中调动兵马,虽说是在职权以内,但毕竟敏感,且兹事体大,必须第一时间奏报官家。
……
高继宣进宫的时候,赵祯正在垂拱殿与宰相们议事。
议题正是——宋夏和谈。
西夏使臣今日到京,提出了李元昊的和谈前提条件: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
除此之外,西夏更狮子大开口,提出岁币要求:银三十万、绢二十万、茶十万。
宰相们异口同声,拒绝了所谓的前提条件。
这是原则性问题,党项从最早的定难五州开始的,便是大宋臣子,而今想要不称臣,割地自立,与大宋平起平坐。
开什么玩笑?
名分面子,这是大宋最为看中的东西,至关重要。
虽说西北之地早就被党项占据,但名义上仍旧是宋土宋臣,若是答允元昊的条件,等若国土沦丧。
青史昭昭,这个罪名皇帝赵祯背不起,也没有哪个臣子能担责。
故而在原则性问题上,大宋君臣立场一致,争议主要在岁币的数量上。
宰相们一致认为,李元昊是务实之人,对虚名不慎在乎,重点还是实际利益。
那些所谓的前提条件,可能就是用来“勒索”大宋,多要岁币的筹码……
当然了,肯定也是李元昊野心的一部分,若能成功,自是求之不得。
但对于岁币的数额,宰相们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虽然西夏狮子大开口,但晏殊言下之意,似乎可以接受。
范仲淹和韩琦虽然也盼望着早日停战,朝野安稳利于新政推行,但坚决反对如此高数额的岁币。
大宋原本给辽国的岁币才三十万,前两年趁着宋夏交战,李元昊怂恿辽主,大军压境又讹去了二十万。
已然有五十万之巨,如果再给西夏这么多,大宋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三司使陈执中没有明确表态,只是陈述一个事实——没那么多钱。
那怎么办?
和谈不成,只能继续战争。
但晏殊、章得象等人却不赞成,理由很简单,开战所需的军饷、钱粮数额更巨,恐怕远超岁币数额。
这还是能打赢的前提下,如果输了,或是旷日持久,后果越发不堪。
鉴于先前西北三战皆败,还不如花钱买和平更实在。
“稚圭,你能保证率军出征一定能赢?”
韩琦再次反对之时,一句反问便让他哑口无言。
好水川之败,此生奇耻大辱,让他根本没有反驳的底气与资本。
枢密使夏竦闻言也悄然闭嘴,好水川战后,投降西夏,为李元昊参谋军机的落第秀才张元曾提诗一首。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同是败军之将,何以言战?
唯独范仲淹据理力争:“为暂安西北,岁赐并非不能给,但如此巨额数目,决不可应允。”
“要不范相公、韩相公去和西贼谈谈?你二人在西北抗贼,西贼胆惊骨寒,没准能震慑使者,降低岁赐。”
参知政事贾昌朝好似打个圆场,范仲淹和韩琦却皆是心中一动,老狐狸不安好心,这是给他们挖坑啊!
御座上的皇帝赵祯也心知肚明,见到宰执之臣因此争执不休,心中不由烦闷。
恰在此时,都知王守忠进殿向赵祯耳语几句。
“诸卿继续讨论,朕…去去就来。”
赵祯撂下一句话,在一群宰相的诧然注视下,快步离去。
宰相们猜测发生何事之时,赵祯已经到了文德殿,高继宣已经等候多时。
“高卿匆匆入宫,发生何事?”
“回官家,西夏使者在上土桥头纵马,还欲行凶伤人。”
“竟有此事?”
“据悉是西贼纵马,险些伤及一名女童,被其兄救下,然后要求西贼致歉,起了冲突…八王爷也在现场。”
“八皇叔也在?”
“八王爷在附近一家食肆用餐,受到惊扰…其侍卫出手救人,与党项人有过交手…西贼言辞辱及王爷…”
上土桥…食肆…少年郎,荆王恰好在。
几个熟悉的关键词蹦入脑海,赵祯眉头一动,追问道:“详情如何?”
听高继宣说清楚来龙去脉之后,赵祯沉默片刻,点头道:“高卿处置甚为妥当,及时约束西贼,保护八皇叔,维持秩序,安定民心,甚好。”
“此乃臣分内之责,而今杨怀玉已经将西贼‘护送’回驿馆,臣会加派兵马‘护卫’。”
“嗯,记住了,东京城里,容不得任何人嚣张撒野。”
赵祯有些愤怒,天子脚下,这般猖狂,让他这个皇帝的脸面往哪放?
“是!”
临了,赵祯又补充一句:“对了,既然八皇叔喜欢去品尝美食,你平日派些人手到上土桥一带巡视,勿使人生事。”
高继宣微微错愕,保护八王爷不该是增派随行护卫吗?为何要巡视上土桥,莫非……
“遵旨!”
聪明人不该多问,高继宣欣然领命,告退离去。
赵祯又沉默了片刻,唤过王守忠:“去垂拱殿传旨…”
……
一众宰相等候许久,官家未归,只来了王守忠。
“诸位相公请回吧,官家不过来了。”
“敢问王都知,发生何事?”
“也没什么,西贼在上土桥纵马,拔刀伤人,惊扰了荆王…”
一句简单的回答,模糊不清,但听到“西贼拔刀”和“惊扰荆王”这等关键词,诸位宰相心中皆是一惊。
这能叫没什么?
王守忠轻轻一笑,续道:“对了,官家旨意,曹仪迁耀州观察使,杨怀玉进捧日军都虞候,烦请政事堂拟旨下发。”
这……
突发情况,突然的人事变动,事情绝不简单。
几位宰相一回官署,便立即派人前去打听,事情的前因后果迅速一目了然。
也真是巧了,宫中刚在讨论岁赐,西夏人便在街头行凶,偏不巧把八王爷卷了进去……
西贼惊扰荆王,好像有些牵强,但侍卫与西贼动手,使臣辱骂八王爷,都确有其事。
和谈的节骨眼上,此事自然越发敏感。
这也就罢了,重点还是官家的态度。
曹仪是皇后的堂兄弟,只因偏袒西贼,官家便不讲情面,将其调任出京,多少有贬谪意味。
而且还是耀州…关中腹地,距离西夏不远的地方,官家此举颇有深意啊!
反倒是及时前往,强势约束西贼,护卫荆王的杨怀玉升了官,其中意味深长……
几位宰相顿时心里有数。
范仲淹与韩琦心领神会的同时,也都留意到一个细节。
上土桥、食肆、少年!
范仲淹悠悠道:“稚圭啊,晌午之后若无其他事,可愿往上土桥一行?”
“好啊,八王爷流连的食肆,岂能不去品尝一番?”韩琦心领神会。
“叫上永叔,一道前往。”
他是高琼之子,高遵裕他爹,官居捧日军指挥使。
捧日军是拱卫东京的禁军,最高一级的厢指挥使是虚职,自太宗朝之后便不常设,高继宣是实际主将。
上土桥事发突然,宫中不及获悉并传出旨意,杨怀玉带兵前去护驾,自是奉他之命。
先前接到消息,西夏使者在东京纵马,他派了曹仪前去,以为完全可以应付。
岂料曹仪竟然犯了糊涂。
西夏使者固然关乎和谈大局,但不是一个禁军将领该操的心,更不能因此忘了本身职责。
当然了,也许曹仪只是想息事宁人,若是寻常百姓,可能也就认怂了,但偏偏遇到个硬茬。
高继宣不知道杨浩的来历,但荆王赵元俨站在其背后,意味就不同了。
更严重的是西夏人竟然在东京街头公然拔刀,这还了得?
管你什么使臣和谈,高继宣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一个驻守京畿的禁军将领职责所在,该做什么?
但凡有一个百姓伤亡在西贼刀下,捧日军便难逃罪责,何况八王爷在场,若有冲撞闪失……
这个锅,谁都背不动。
所以高继宣果断派出杨怀玉,带着大队兵马前去,以护驾之名约束党项人……
东京城中调动兵马,虽说是在职权以内,但毕竟敏感,且兹事体大,必须第一时间奏报官家。
……
高继宣进宫的时候,赵祯正在垂拱殿与宰相们议事。
议题正是——宋夏和谈。
西夏使臣今日到京,提出了李元昊的和谈前提条件: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
除此之外,西夏更狮子大开口,提出岁币要求:银三十万、绢二十万、茶十万。
宰相们异口同声,拒绝了所谓的前提条件。
这是原则性问题,党项从最早的定难五州开始的,便是大宋臣子,而今想要不称臣,割地自立,与大宋平起平坐。
开什么玩笑?
名分面子,这是大宋最为看中的东西,至关重要。
虽说西北之地早就被党项占据,但名义上仍旧是宋土宋臣,若是答允元昊的条件,等若国土沦丧。
青史昭昭,这个罪名皇帝赵祯背不起,也没有哪个臣子能担责。
故而在原则性问题上,大宋君臣立场一致,争议主要在岁币的数量上。
宰相们一致认为,李元昊是务实之人,对虚名不慎在乎,重点还是实际利益。
那些所谓的前提条件,可能就是用来“勒索”大宋,多要岁币的筹码……
当然了,肯定也是李元昊野心的一部分,若能成功,自是求之不得。
但对于岁币的数额,宰相们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虽然西夏狮子大开口,但晏殊言下之意,似乎可以接受。
范仲淹和韩琦虽然也盼望着早日停战,朝野安稳利于新政推行,但坚决反对如此高数额的岁币。
大宋原本给辽国的岁币才三十万,前两年趁着宋夏交战,李元昊怂恿辽主,大军压境又讹去了二十万。
已然有五十万之巨,如果再给西夏这么多,大宋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三司使陈执中没有明确表态,只是陈述一个事实——没那么多钱。
那怎么办?
和谈不成,只能继续战争。
但晏殊、章得象等人却不赞成,理由很简单,开战所需的军饷、钱粮数额更巨,恐怕远超岁币数额。
这还是能打赢的前提下,如果输了,或是旷日持久,后果越发不堪。
鉴于先前西北三战皆败,还不如花钱买和平更实在。
“稚圭,你能保证率军出征一定能赢?”
韩琦再次反对之时,一句反问便让他哑口无言。
好水川之败,此生奇耻大辱,让他根本没有反驳的底气与资本。
枢密使夏竦闻言也悄然闭嘴,好水川战后,投降西夏,为李元昊参谋军机的落第秀才张元曾提诗一首。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同是败军之将,何以言战?
唯独范仲淹据理力争:“为暂安西北,岁赐并非不能给,但如此巨额数目,决不可应允。”
“要不范相公、韩相公去和西贼谈谈?你二人在西北抗贼,西贼胆惊骨寒,没准能震慑使者,降低岁赐。”
参知政事贾昌朝好似打个圆场,范仲淹和韩琦却皆是心中一动,老狐狸不安好心,这是给他们挖坑啊!
御座上的皇帝赵祯也心知肚明,见到宰执之臣因此争执不休,心中不由烦闷。
恰在此时,都知王守忠进殿向赵祯耳语几句。
“诸卿继续讨论,朕…去去就来。”
赵祯撂下一句话,在一群宰相的诧然注视下,快步离去。
宰相们猜测发生何事之时,赵祯已经到了文德殿,高继宣已经等候多时。
“高卿匆匆入宫,发生何事?”
“回官家,西夏使者在上土桥头纵马,还欲行凶伤人。”
“竟有此事?”
“据悉是西贼纵马,险些伤及一名女童,被其兄救下,然后要求西贼致歉,起了冲突…八王爷也在现场。”
“八皇叔也在?”
“八王爷在附近一家食肆用餐,受到惊扰…其侍卫出手救人,与党项人有过交手…西贼言辞辱及王爷…”
上土桥…食肆…少年郎,荆王恰好在。
几个熟悉的关键词蹦入脑海,赵祯眉头一动,追问道:“详情如何?”
听高继宣说清楚来龙去脉之后,赵祯沉默片刻,点头道:“高卿处置甚为妥当,及时约束西贼,保护八皇叔,维持秩序,安定民心,甚好。”
“此乃臣分内之责,而今杨怀玉已经将西贼‘护送’回驿馆,臣会加派兵马‘护卫’。”
“嗯,记住了,东京城里,容不得任何人嚣张撒野。”
赵祯有些愤怒,天子脚下,这般猖狂,让他这个皇帝的脸面往哪放?
“是!”
临了,赵祯又补充一句:“对了,既然八皇叔喜欢去品尝美食,你平日派些人手到上土桥一带巡视,勿使人生事。”
高继宣微微错愕,保护八王爷不该是增派随行护卫吗?为何要巡视上土桥,莫非……
“遵旨!”
聪明人不该多问,高继宣欣然领命,告退离去。
赵祯又沉默了片刻,唤过王守忠:“去垂拱殿传旨…”
……
一众宰相等候许久,官家未归,只来了王守忠。
“诸位相公请回吧,官家不过来了。”
“敢问王都知,发生何事?”
“也没什么,西贼在上土桥纵马,拔刀伤人,惊扰了荆王…”
一句简单的回答,模糊不清,但听到“西贼拔刀”和“惊扰荆王”这等关键词,诸位宰相心中皆是一惊。
这能叫没什么?
王守忠轻轻一笑,续道:“对了,官家旨意,曹仪迁耀州观察使,杨怀玉进捧日军都虞候,烦请政事堂拟旨下发。”
这……
突发情况,突然的人事变动,事情绝不简单。
几位宰相一回官署,便立即派人前去打听,事情的前因后果迅速一目了然。
也真是巧了,宫中刚在讨论岁赐,西夏人便在街头行凶,偏不巧把八王爷卷了进去……
西贼惊扰荆王,好像有些牵强,但侍卫与西贼动手,使臣辱骂八王爷,都确有其事。
和谈的节骨眼上,此事自然越发敏感。
这也就罢了,重点还是官家的态度。
曹仪是皇后的堂兄弟,只因偏袒西贼,官家便不讲情面,将其调任出京,多少有贬谪意味。
而且还是耀州…关中腹地,距离西夏不远的地方,官家此举颇有深意啊!
反倒是及时前往,强势约束西贼,护卫荆王的杨怀玉升了官,其中意味深长……
几位宰相顿时心里有数。
范仲淹与韩琦心领神会的同时,也都留意到一个细节。
上土桥、食肆、少年!
范仲淹悠悠道:“稚圭啊,晌午之后若无其他事,可愿往上土桥一行?”
“好啊,八王爷流连的食肆,岂能不去品尝一番?”韩琦心领神会。
“叫上永叔,一道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