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城东门十里外一处小山丘上,新罗中军大营主帅帐内,金元述看着跪在帐中请罪的几员将领,气得吹胡子瞪眼。
今日其军连败两阵,损兵一万两千余。令竹旨领一万兵马去拔掉汉城东南部的唐军营垒,几日下来不但没能攻克,竟然只带着几十骑逃了回来。汉城东门外五千部防兵马在唐军袭击下被斩两千余,营中粮草军械尽数被焚毁。
想去汉城下示威的部将更是被唐军的城防器具教做人,狼狈退回,顺便让金元述见识了唐军城防器具的利害,心下更不敢以目前不占优势的兵力去强攻汉城。
更为恼火的是,南路军统帅品日遣信使来报,其军被唐军堵住道路,为防后路被唐军所断,陷于被围的危险境地,只能在载宁平原以南的山谷中为他牵制一万两千唐军。信的结尾还祝他能早日攻破汉城,解其南路军进退两难的境地。
金元述看着此信,感觉竟是如此的讽刺,自出征以来,以是连败三阵,损兵两万余,目前的兵马都凑不到四万了。
帐中诸将的退意更甚,谏言我军以为大王攻取了礼成江两岸方圆一百余里的土地,此时撤退,也不算战败而回,大部兵马也能保住。
“现在还能从容撤退吗?”金元述恼火的斥骂道:“这几个庸才连败三阵,损兵两万余,酿成我军目前军心士气低迷。撤退的路上,以步兵为主的我军无险无城寨可守下,又如何应对城中唐军骑兵超过万骑的追击?”
由于李煜组建的军队编制可通过各卫、军所持各不相同的旗帜很好辨认参战兵力番号,并得出唐军兵力情况。经过数日的侦察,金元述以经得出他对面唐军的大概兵力情况,及大部分参战部队。
李煜麾下最为精锐的燕云、北海两大铁骑金元述更是知晓,仅此唐军骑兵就有一万两千骑,诺是再加上其他各卫、军中的骑兵,得两万多。
金元述得出这个数字后,那真是羡慕嫉妒恨,此次他率八万大军出征,骑兵总数也没超过一万。
新罗国内以山地为主,百姓大多居于沿海、河谷平原一带,并无合适的养马地,马匹急缺。全国骑兵加起来也不超过两万,战马的品质更是没法和唐军普遍骑乘的青海骢比。
青海骢是波斯马与西北一带的本地马种混血培育而成,本地马种其实还有汉代引进的汗血马血统,是大唐最优质的战马,比起突厥马要高大,耐力也并不逊色多少,可日行千里。
大唐的牧马监也因此大多设置于河西、陇右一带,培育的战马常年保持在五十万匹以上,李煜才得以给麾下最精锐的燕云、北海铁骑都配备上青海骢。
……
眼下撤又撤不得,战又没信心战下去,新罗诸将唉声叹气,不由令金元述更为恼火,咆哮着将他们全赶出大帐。
金元述在帐中来回踱步,想着解决之法。突然想到好像安东唐军能战之兵不过六万余众,阻挡南路军的一万余唐军皆在此列,再加上汉城中的数万唐军。岂不,安东唐军能战之兵尽来矣?
唐燕王的王旗都立在汉城城头上,看来自己所料应该不会差。金元述估摸着诺是能在汉城一战中尽歼唐军,那广袤的安东岂不再无可抗之兵?
只是眼下兵马不足用,想打败唐军以不可能,唯有上奏大王请求增兵。
为了能求得大王谅解并派遣援兵前来,金元述在上奏的书中将战损说小,同时为金法敏画了一个大大的圆饼。只要给他增派至少两万援兵打赢汉城这一仗,全歼唐军,新罗就可轻取再无可战之兵的唐整个安东都护府。
这个圆饼画的很大,一旦真像金元述所说打赢了,那新罗将成为比灭亡的高句丽不论是领土还是国力都更加强大的存在,再也不需要向唐称臣纳贡。
汉城之战,金元述在上奏给金法敏的奏书中称之为决定新罗国运的决战,胜者尽取安东,败则尽失此次出征所得疆土,卑躬屈膝的向唐祈和!
至于败了会不会倒致新罗亡国,金元述想到了但也没多做考虑,更不会写在奏书中,要是大王怕了不予增兵,自己就得大败而回,这怎么能行?
综合考虑,还是想方设法去除大王顾虑,让他增兵得好!
当信使带着金元述精心准备的奏书快马加鞭至金城呈上去后,金法敏看过召群臣议论金元述此举是否可行?
诸多有明智的臣子坚决反对金元述将新罗国运压在一场战役上,斥其赌徒心理,于国大害。奏言,既然金元述以收取礼成江两岸方圆百余里土地,在汉城下连败两小阵,大王就应该保住眼下即得利益见好就收,遣使入唐谢罪,再厚礼、美人送予燕王寻求两国和解方为上策。
金元述在奏书中画下的圆饼金法敏颇为心动,但群臣的建议也很有道理。对于新罗小国来说确实不应与唐国这种疆土万里,人口千万计的大国相争,能乘其无暇东顾之机占点便宜见好就收才是立国之道。
想寻问下太大角干的意见,金法敏才想起派他领兵三万在东海岸防备唐寇上岸掳掠,只好作罢。但为祸东、南沿海一带的唐寇,无疑令平静下来的金法敏愁绪又愤恨。
殿中,心思活络的阿餐大吐一直在观察金法敏的神情,心有所悟,站出来与群臣唱起了反调,“大王,金元述在奏书中所言有理。”
群臣愕然,纷纷侧过头来盯着阿餐大吐,金法敏有些意外的寻问道:“有何理?”
阿餐大吐恭敬的禀道:“我新罗偏居一隅,沦为大唐的附庸,皆因国小民少,境内多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少之又少,乃至国弱,为唐国所轻视。当初我新罗出兵又出粮,前后助唐国攻灭百济、高句丽,付出何其之重,民生何其之苦。可灭二国后,唐国竟丝毫不顾我国感受,尽占百济、高句丽之地划为他唐国州县,一点分润照顾我国的想法都没有。诺不是大王英勇明智,力排众议出兵占领北方原高句丽数郡,不惜开罪唐国西取大半个百济旧地,何来今日疆土广大,拥兵二十余万的新罗?”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今日其军连败两阵,损兵一万两千余。令竹旨领一万兵马去拔掉汉城东南部的唐军营垒,几日下来不但没能攻克,竟然只带着几十骑逃了回来。汉城东门外五千部防兵马在唐军袭击下被斩两千余,营中粮草军械尽数被焚毁。
想去汉城下示威的部将更是被唐军的城防器具教做人,狼狈退回,顺便让金元述见识了唐军城防器具的利害,心下更不敢以目前不占优势的兵力去强攻汉城。
更为恼火的是,南路军统帅品日遣信使来报,其军被唐军堵住道路,为防后路被唐军所断,陷于被围的危险境地,只能在载宁平原以南的山谷中为他牵制一万两千唐军。信的结尾还祝他能早日攻破汉城,解其南路军进退两难的境地。
金元述看着此信,感觉竟是如此的讽刺,自出征以来,以是连败三阵,损兵两万余,目前的兵马都凑不到四万了。
帐中诸将的退意更甚,谏言我军以为大王攻取了礼成江两岸方圆一百余里的土地,此时撤退,也不算战败而回,大部兵马也能保住。
“现在还能从容撤退吗?”金元述恼火的斥骂道:“这几个庸才连败三阵,损兵两万余,酿成我军目前军心士气低迷。撤退的路上,以步兵为主的我军无险无城寨可守下,又如何应对城中唐军骑兵超过万骑的追击?”
由于李煜组建的军队编制可通过各卫、军所持各不相同的旗帜很好辨认参战兵力番号,并得出唐军兵力情况。经过数日的侦察,金元述以经得出他对面唐军的大概兵力情况,及大部分参战部队。
李煜麾下最为精锐的燕云、北海两大铁骑金元述更是知晓,仅此唐军骑兵就有一万两千骑,诺是再加上其他各卫、军中的骑兵,得两万多。
金元述得出这个数字后,那真是羡慕嫉妒恨,此次他率八万大军出征,骑兵总数也没超过一万。
新罗国内以山地为主,百姓大多居于沿海、河谷平原一带,并无合适的养马地,马匹急缺。全国骑兵加起来也不超过两万,战马的品质更是没法和唐军普遍骑乘的青海骢比。
青海骢是波斯马与西北一带的本地马种混血培育而成,本地马种其实还有汉代引进的汗血马血统,是大唐最优质的战马,比起突厥马要高大,耐力也并不逊色多少,可日行千里。
大唐的牧马监也因此大多设置于河西、陇右一带,培育的战马常年保持在五十万匹以上,李煜才得以给麾下最精锐的燕云、北海铁骑都配备上青海骢。
……
眼下撤又撤不得,战又没信心战下去,新罗诸将唉声叹气,不由令金元述更为恼火,咆哮着将他们全赶出大帐。
金元述在帐中来回踱步,想着解决之法。突然想到好像安东唐军能战之兵不过六万余众,阻挡南路军的一万余唐军皆在此列,再加上汉城中的数万唐军。岂不,安东唐军能战之兵尽来矣?
唐燕王的王旗都立在汉城城头上,看来自己所料应该不会差。金元述估摸着诺是能在汉城一战中尽歼唐军,那广袤的安东岂不再无可抗之兵?
只是眼下兵马不足用,想打败唐军以不可能,唯有上奏大王请求增兵。
为了能求得大王谅解并派遣援兵前来,金元述在上奏的书中将战损说小,同时为金法敏画了一个大大的圆饼。只要给他增派至少两万援兵打赢汉城这一仗,全歼唐军,新罗就可轻取再无可战之兵的唐整个安东都护府。
这个圆饼画的很大,一旦真像金元述所说打赢了,那新罗将成为比灭亡的高句丽不论是领土还是国力都更加强大的存在,再也不需要向唐称臣纳贡。
汉城之战,金元述在上奏给金法敏的奏书中称之为决定新罗国运的决战,胜者尽取安东,败则尽失此次出征所得疆土,卑躬屈膝的向唐祈和!
至于败了会不会倒致新罗亡国,金元述想到了但也没多做考虑,更不会写在奏书中,要是大王怕了不予增兵,自己就得大败而回,这怎么能行?
综合考虑,还是想方设法去除大王顾虑,让他增兵得好!
当信使带着金元述精心准备的奏书快马加鞭至金城呈上去后,金法敏看过召群臣议论金元述此举是否可行?
诸多有明智的臣子坚决反对金元述将新罗国运压在一场战役上,斥其赌徒心理,于国大害。奏言,既然金元述以收取礼成江两岸方圆百余里土地,在汉城下连败两小阵,大王就应该保住眼下即得利益见好就收,遣使入唐谢罪,再厚礼、美人送予燕王寻求两国和解方为上策。
金元述在奏书中画下的圆饼金法敏颇为心动,但群臣的建议也很有道理。对于新罗小国来说确实不应与唐国这种疆土万里,人口千万计的大国相争,能乘其无暇东顾之机占点便宜见好就收才是立国之道。
想寻问下太大角干的意见,金法敏才想起派他领兵三万在东海岸防备唐寇上岸掳掠,只好作罢。但为祸东、南沿海一带的唐寇,无疑令平静下来的金法敏愁绪又愤恨。
殿中,心思活络的阿餐大吐一直在观察金法敏的神情,心有所悟,站出来与群臣唱起了反调,“大王,金元述在奏书中所言有理。”
群臣愕然,纷纷侧过头来盯着阿餐大吐,金法敏有些意外的寻问道:“有何理?”
阿餐大吐恭敬的禀道:“我新罗偏居一隅,沦为大唐的附庸,皆因国小民少,境内多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少之又少,乃至国弱,为唐国所轻视。当初我新罗出兵又出粮,前后助唐国攻灭百济、高句丽,付出何其之重,民生何其之苦。可灭二国后,唐国竟丝毫不顾我国感受,尽占百济、高句丽之地划为他唐国州县,一点分润照顾我国的想法都没有。诺不是大王英勇明智,力排众议出兵占领北方原高句丽数郡,不惜开罪唐国西取大半个百济旧地,何来今日疆土广大,拥兵二十余万的新罗?”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