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在这个时刻南下,让大明不得不调整战略,英国人极力游说大明尽快结束战争,英国是不愿意看到俄国势力渗透到渤海湾,接着以海为路进入长江流域,大明更不想看到俄国势力南下,在压制俄国人南下这个问题上,大明跟英国有共同的利益。
在曾国藩、左宗棠相继凋零之后,满清合朝上下已经找不到一个能解救危局的人了,李鸿章算是有这个能力,可李鸿章是主和的,他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而且李鸿章认为,暂时放弃新疆并不可惜,他跟左宗棠争论过这个问题,他争赢了,左宗棠至死都没有进疆,可亦如左宗棠所言,“重新疆者,所以能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现在新疆已经没有了回天之力,俄国同时大举进兵蒙古,京师立刻震荡。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认为,俄国索要的,不过是一处口岸,俄国所图的,无非是几许利益,与其因此而与俄国人交兵,不如开葫芦岛与俄国,不但能结好俄国,而且俄国进入渤海,还可制衡营口之英国,大连之明国。
显然这又是李鸿章割自己的肉来以夷制夷的思想。
且葫芦岛在关外,相比张家口与天津尽在京师之咫尺,让俄国人退往葫芦岛,显然更加让清廷放心。俄国人的第一目的始终是天津,其次才是葫芦岛,两害相权取其轻,让葫芦岛给俄国,已经是满清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了。
满清朝堂还认为李鸿章所言是老成之言,大有赞成者。
哪怕英国人再三劝告李鸿章,希望将满清绑在英国全世界唯独俄国的大战车上,但满清既没有跟随别人外交政策的机巧,也没有正面对抗俄国的勇气,所以李鸿章主和。
此时,大明已经是唯一有能力,也有意愿回应英国围堵俄国战略的国家了,尤其是大明軍队在越南战场上对法军实施的打击让人刮目相看,哪怕有依靠兵力优势胜之不武的嫌疑,可既然大明能在越南保持对法国的兵力优势,也就能在蒙古保持对俄国的兵力优势。
所以要制衡俄国,英国需要大明,除非英军愿意自己上阵。但自己上阵跟一个陆地国家进行大规模地面战争,这向来不是英国的长处,也不是他们的作风。他们更愿意提供帮助,找利益相同的国家出面保护他们共同的利益。
可是大明陷入跟法国人的战争无力分兵,所以英国才急于游说法国和大明结束战争。
两国倒是都给了英国面子,进行了谈判,但双方的观点相差太远,根本无法达成一致,结果又开战了。
英国见到这种情况,只能增派海军力量,向上海派遣了四艘巡洋舰,并且巡视渤海湾,做出威慑之状,一方面给清廷撑腰,希望他们能对抗俄国的压力,一方面则给俄国施压,向俄国展示英国坚决不许俄国进入温暖的中国海域的决心。
得到一个不冻港,是俄国人从彼得大帝时代就有的梦想,几百年来他们向多个方向冲击,可始终无功而返。彼得大帝时代,打败强大的瑞典帝国,得到了第一个港口彼得堡,但这里有漫长的冰期不说,最关键的是所在的波罗的海,终归是一个内海,被瑞典和丹麦之间的海峡牢牢封锁。之后通过三次瓜分波兰,得到了塔林、维堡、里加等港口,却都是波罗的海沿岸港口。
俄国想要从西欧进入开放的外海,要么继续西进,从波兰打到德国去。要么转向西北,攻占瑞典和挪威。统一之后的德国,让俄国人向西发展的道路彻底断绝。瑞典也是一个硬骨头,打败他容易,占领他很难,而且一旦打算攻占瑞典和挪威,英国绝对不会接受,因为打下瑞典和挪威之后,俄国将通过挪威的海岸与英国隔北海相望,英国是不可能接受俄国扩张到这种程度的。
所以后来俄国基本上放弃了从西北欧打通通往大洋的通道的计划,转而向西南欧发展,通过在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的扩张,希望能够从土耳其手里得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从而让俄国唯一温暖的黑海海域,跟地中海接通。
但一次一次俄国即将成功的时候,英国人就会站出来,摆出不惜一战的态度,也要阻挡俄国拥抱大海。
俄国的第三个方向则是往南,通过中亚的土地,要么从波斯进入波斯湾,从而连通印度洋,要么从阿富汗进入印度河通往印度洋,可是英国对俄国向这个方向扩张,仅次于俄国向西北欧扩张让英国感到紧张,英国是绝对不能容许俄国将势力渗透进入印度洋的。
最后俄国选择了第四个方向,那就是一路向东,奔向太平洋。他们成功趁着英法联军进攻满清的时机,从满清手里窃取了海参崴,可海参崴在纬度上虽然跟俄国最温暖的敖德萨相近,但相比敖德萨四季如春,海参崴却有半年的冰期,在东亚已经是高寒地带了。
因此俄国打定主意,要继续向南,但机会却失去了。
英国,甚至包括法国,一旦结束了跟满清的战争,他们立刻就成了满清抵制俄国的坚强后盾,再次开始在太平洋方向围堵俄国。
被英国人围堵了那么多次,俄国人岂能甘心,但西方外交是利益的博弈,行使不如人,不甘心也得接受,然后默默等待机会。现在机会好不容易来了,满清北方局势败坏,尤其是法国跟大明交战,英国几乎没有帮手的情况下,俄国要是还不敢奋力一搏,那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有机会获得不冻港。
而且因为有恰克图铁路作为支撑,俄国在渤海湾能调集的资源,大大超过英国。所以俄国也是寸步不让,在英国明确表示不支持俄国在渤海获取港口的诉求之后,俄国继续增兵,已经在张家口囤积了五万軍队,一边给清廷压力,一边向英国示威。
就在北方的英俄两国同时向对方示威,同时向清廷施压的时候,大明軍队则持续向法军发动进攻,岘港战役打的极为激烈,也极为惨烈。
越南的地行是一个s形,而岘港就处于这个s形的中央,跟北方的海防和南方的西贡,在距离上都差不多,都相聚八百多公里,这样的地理位置,意味着谁占领了岘港,就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意味着战线向另一方一侧偏移,意味着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将掌握主动权。
法军包围岘港的决心很大,他们已经开始从欧洲抽调兵力,打算将岘港的兵力加强到三十万以上,但从法国到越南,至少也要一个多月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大明非要在雨季急着攻打岘港,不仅是因为俄国人南下的原因,更直接的原因则是计划在法军主力到达前,攻克岘港。
在雨季的作战是极为艰苦的,雨天本身是一个困难,明军没人都准备了蓑衣,但依然不可能隔绝雨水,人人身上就没有干燥的时候;泥浆是另一个困难,这让土工掘进变得异常艰苦,数以千计的士兵和民夫在泥浆中打滚,可土方是挖开又滑坡,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进展。陆地进攻在被泥浆拖延的难以为继,在没过膝盖的泥浆中冲锋,除了成为对方机枪的靶子,基本不可能快速攻克对方阵地;相比这些作战困难,疾病才是最要命的敌人,湿热的天气,加上始终湿漉漉的身体,让很多人身上都起了疹子,大夫诊断是生出了湿毒;湿毒不要命,疟疾、霍乱在军中流行,死于法军枪炮之下的士兵,还不及死于疾病的十分之一。
所有人都认为,直接攻打岘港太过困难,如果伤亡过重,即便最后打下了岘港,軍队也失去了战斗力,没有能力继续南下了。
经过激烈的讨论,进行了正正二十天的岘港攻击战暂停,但其他方向的攻击不能停止,急于攻克岘港,是担心法国援兵抵达,可就算没有了岘港,暂时掌握南洋制海权的法军,依然能将援军送达越南。
此时大明渗透部队,在越南军民的配合下,已经渗透进了西贡附近,拉起了大大小小几十只起义军,所以明军决定继续南下。
留五十万人,以绝对兵力包围岘港,三十万人在顺化作为预备部队,二十万人为前锋,沿着铁路线攻击前进。
法国人已经没有兵力守卫铁路线了,只能采用破坏的消极手段,但法国在前面破坏,明军就在后面修复,以这样的方式缓慢前进,逼向西贡。
此时战局变化已经不是一场战役了,而是一场围绕岘港的大会战,明军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次会战,彻底歼灭法军有生力量,逼迫法军投降。
一战而终结越南战事。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允许法国援军平安抵达,这个艰巨的任务,此时海军必须肩负起来,哪怕为此付出重大牺牲,也在所不惜。
在曾国藩、左宗棠相继凋零之后,满清合朝上下已经找不到一个能解救危局的人了,李鸿章算是有这个能力,可李鸿章是主和的,他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而且李鸿章认为,暂时放弃新疆并不可惜,他跟左宗棠争论过这个问题,他争赢了,左宗棠至死都没有进疆,可亦如左宗棠所言,“重新疆者,所以能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现在新疆已经没有了回天之力,俄国同时大举进兵蒙古,京师立刻震荡。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认为,俄国索要的,不过是一处口岸,俄国所图的,无非是几许利益,与其因此而与俄国人交兵,不如开葫芦岛与俄国,不但能结好俄国,而且俄国进入渤海,还可制衡营口之英国,大连之明国。
显然这又是李鸿章割自己的肉来以夷制夷的思想。
且葫芦岛在关外,相比张家口与天津尽在京师之咫尺,让俄国人退往葫芦岛,显然更加让清廷放心。俄国人的第一目的始终是天津,其次才是葫芦岛,两害相权取其轻,让葫芦岛给俄国,已经是满清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了。
满清朝堂还认为李鸿章所言是老成之言,大有赞成者。
哪怕英国人再三劝告李鸿章,希望将满清绑在英国全世界唯独俄国的大战车上,但满清既没有跟随别人外交政策的机巧,也没有正面对抗俄国的勇气,所以李鸿章主和。
此时,大明已经是唯一有能力,也有意愿回应英国围堵俄国战略的国家了,尤其是大明軍队在越南战场上对法军实施的打击让人刮目相看,哪怕有依靠兵力优势胜之不武的嫌疑,可既然大明能在越南保持对法国的兵力优势,也就能在蒙古保持对俄国的兵力优势。
所以要制衡俄国,英国需要大明,除非英军愿意自己上阵。但自己上阵跟一个陆地国家进行大规模地面战争,这向来不是英国的长处,也不是他们的作风。他们更愿意提供帮助,找利益相同的国家出面保护他们共同的利益。
可是大明陷入跟法国人的战争无力分兵,所以英国才急于游说法国和大明结束战争。
两国倒是都给了英国面子,进行了谈判,但双方的观点相差太远,根本无法达成一致,结果又开战了。
英国见到这种情况,只能增派海军力量,向上海派遣了四艘巡洋舰,并且巡视渤海湾,做出威慑之状,一方面给清廷撑腰,希望他们能对抗俄国的压力,一方面则给俄国施压,向俄国展示英国坚决不许俄国进入温暖的中国海域的决心。
得到一个不冻港,是俄国人从彼得大帝时代就有的梦想,几百年来他们向多个方向冲击,可始终无功而返。彼得大帝时代,打败强大的瑞典帝国,得到了第一个港口彼得堡,但这里有漫长的冰期不说,最关键的是所在的波罗的海,终归是一个内海,被瑞典和丹麦之间的海峡牢牢封锁。之后通过三次瓜分波兰,得到了塔林、维堡、里加等港口,却都是波罗的海沿岸港口。
俄国想要从西欧进入开放的外海,要么继续西进,从波兰打到德国去。要么转向西北,攻占瑞典和挪威。统一之后的德国,让俄国人向西发展的道路彻底断绝。瑞典也是一个硬骨头,打败他容易,占领他很难,而且一旦打算攻占瑞典和挪威,英国绝对不会接受,因为打下瑞典和挪威之后,俄国将通过挪威的海岸与英国隔北海相望,英国是不可能接受俄国扩张到这种程度的。
所以后来俄国基本上放弃了从西北欧打通通往大洋的通道的计划,转而向西南欧发展,通过在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的扩张,希望能够从土耳其手里得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从而让俄国唯一温暖的黑海海域,跟地中海接通。
但一次一次俄国即将成功的时候,英国人就会站出来,摆出不惜一战的态度,也要阻挡俄国拥抱大海。
俄国的第三个方向则是往南,通过中亚的土地,要么从波斯进入波斯湾,从而连通印度洋,要么从阿富汗进入印度河通往印度洋,可是英国对俄国向这个方向扩张,仅次于俄国向西北欧扩张让英国感到紧张,英国是绝对不能容许俄国将势力渗透进入印度洋的。
最后俄国选择了第四个方向,那就是一路向东,奔向太平洋。他们成功趁着英法联军进攻满清的时机,从满清手里窃取了海参崴,可海参崴在纬度上虽然跟俄国最温暖的敖德萨相近,但相比敖德萨四季如春,海参崴却有半年的冰期,在东亚已经是高寒地带了。
因此俄国打定主意,要继续向南,但机会却失去了。
英国,甚至包括法国,一旦结束了跟满清的战争,他们立刻就成了满清抵制俄国的坚强后盾,再次开始在太平洋方向围堵俄国。
被英国人围堵了那么多次,俄国人岂能甘心,但西方外交是利益的博弈,行使不如人,不甘心也得接受,然后默默等待机会。现在机会好不容易来了,满清北方局势败坏,尤其是法国跟大明交战,英国几乎没有帮手的情况下,俄国要是还不敢奋力一搏,那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有机会获得不冻港。
而且因为有恰克图铁路作为支撑,俄国在渤海湾能调集的资源,大大超过英国。所以俄国也是寸步不让,在英国明确表示不支持俄国在渤海获取港口的诉求之后,俄国继续增兵,已经在张家口囤积了五万軍队,一边给清廷压力,一边向英国示威。
就在北方的英俄两国同时向对方示威,同时向清廷施压的时候,大明軍队则持续向法军发动进攻,岘港战役打的极为激烈,也极为惨烈。
越南的地行是一个s形,而岘港就处于这个s形的中央,跟北方的海防和南方的西贡,在距离上都差不多,都相聚八百多公里,这样的地理位置,意味着谁占领了岘港,就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意味着战线向另一方一侧偏移,意味着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将掌握主动权。
法军包围岘港的决心很大,他们已经开始从欧洲抽调兵力,打算将岘港的兵力加强到三十万以上,但从法国到越南,至少也要一个多月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大明非要在雨季急着攻打岘港,不仅是因为俄国人南下的原因,更直接的原因则是计划在法军主力到达前,攻克岘港。
在雨季的作战是极为艰苦的,雨天本身是一个困难,明军没人都准备了蓑衣,但依然不可能隔绝雨水,人人身上就没有干燥的时候;泥浆是另一个困难,这让土工掘进变得异常艰苦,数以千计的士兵和民夫在泥浆中打滚,可土方是挖开又滑坡,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进展。陆地进攻在被泥浆拖延的难以为继,在没过膝盖的泥浆中冲锋,除了成为对方机枪的靶子,基本不可能快速攻克对方阵地;相比这些作战困难,疾病才是最要命的敌人,湿热的天气,加上始终湿漉漉的身体,让很多人身上都起了疹子,大夫诊断是生出了湿毒;湿毒不要命,疟疾、霍乱在军中流行,死于法军枪炮之下的士兵,还不及死于疾病的十分之一。
所有人都认为,直接攻打岘港太过困难,如果伤亡过重,即便最后打下了岘港,軍队也失去了战斗力,没有能力继续南下了。
经过激烈的讨论,进行了正正二十天的岘港攻击战暂停,但其他方向的攻击不能停止,急于攻克岘港,是担心法国援兵抵达,可就算没有了岘港,暂时掌握南洋制海权的法军,依然能将援军送达越南。
此时大明渗透部队,在越南军民的配合下,已经渗透进了西贡附近,拉起了大大小小几十只起义军,所以明军决定继续南下。
留五十万人,以绝对兵力包围岘港,三十万人在顺化作为预备部队,二十万人为前锋,沿着铁路线攻击前进。
法国人已经没有兵力守卫铁路线了,只能采用破坏的消极手段,但法国在前面破坏,明军就在后面修复,以这样的方式缓慢前进,逼向西贡。
此时战局变化已经不是一场战役了,而是一场围绕岘港的大会战,明军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次会战,彻底歼灭法军有生力量,逼迫法军投降。
一战而终结越南战事。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允许法国援军平安抵达,这个艰巨的任务,此时海军必须肩负起来,哪怕为此付出重大牺牲,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