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讲完第一课,其时已经过了午时,讲武堂的开学典礼,也只能放在下午再举行了。
这个中午,深知军心有多重要的崇祯皇帝,在孙承宗、李邦华、张惟贤、茅元仪等人陪同下,就在讲武堂的大餐厅里,与讲武堂的学员们一起吃午饭,而所吃的饭菜,自然也是与讲武堂里的所有人都一模一样。

如今讲武堂有马、步、炮、工四个科,总共一百五十名学员。

一开始,茅元仪等人,按照个人的意愿分科,结果多数学员都选了骑兵科、步兵科,炮科也有二十来人,然而工兵科则无一人选择。

最后,为了平衡各科的学员,在总教习马世龙的建议下,只能先抛弃自愿分科的办法,而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才算是把四个科的学员比较平均地分在四个科中。

这样一来,如今马步炮三科,各科均为四十人,每科两个排、四个什,设排长、什长管理,而工兵科则是三十人,则编为一个排三个什。

每个什,十个人的住宿,则是三间房打通,睡一张通铺大炕,用餐则是一张长条餐桌,两个长条板凳。

皇帝与随行的军机大臣则分散开来,与讲武堂各个排和什的学员一起,坐在一张张长条餐桌的前面,一起共进午饭。孙承宗等人知道皇帝此举必有深意,所以也没有一味劝阻。而这样做的效果,当然也出奇的好。

中国的古代,至少从北宋开始,就有了文贵武贱的风气,不仅是文人士大夫如此认为,就是武人阶层本身也是如此态度,是整个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层之中,根本就没有武人阶层的地位。

后世的时候,社会上还有个工农商学兵的分类,而如今兵反而连商都不如了。而且这种情况到了明朝中后期,愈演愈烈,一个武将,哪怕官居总兵之位,在一个七品文官面前,也是毫无地位。这也是崇祯皇帝想要努力扭转的风气之一。

一支毫无荣誉感的军队,是不会有战斗力的,若是士民工商阶层全都鄙视大明士卒,你还怎么能指望这些被人鄙视的大明士卒,为他们浴血奋战呢?

如今,皇帝与他们这些数月之前还在军前效力的武夫,同在一片屋檐下,不仅亲自为他们授课,而且与他们同桌而食,这在大明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对后世领导人下基层视察慰问的场面,来自后世的这位崇祯皇帝自然见得多了,因此随手拈来,就令这些之前的低阶武官们感动不已。

崇祯皇帝挨个询问他们的姓名,并为其中的一些人夹取分发食物。

而皇帝所做的这一切,当然让讲武堂学员们铭记五内。在他们的心里,过去讲的将领爱兵如子,也不过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皇帝如今的做法也是差不了多少了。

何况皇帝亲自到讲武堂授课,从此也可自称为天子门生,这是多大的荣耀。

如今一顿简单的午饭吃下来,崇祯皇帝更是很轻易地,就俘获了讲武堂一众学员的忠心,至少他所在餐桌之上的十名骑兵科的青年武官学员,从此对皇帝就有了绝对的忠诚,其中就包括了带着老母来上学的黄得功。

崇祯皇帝与学员们一起吃完了午饭,到讲武堂专门准备的居所,休息了一个多时辰,然后开始了今天的另一个重头戏。

未时正,讲武堂大操场上,所有的讲武堂教习讲官、四科学员,全部列队完毕。

崇祯皇帝换上特意准备的礼服,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大操场,登上检阅台,先由司礼监太监曹化淳宣读一道明确讲武堂规矩和纪律的圣旨,然后崇祯皇帝面对众人说道:“从今天开始,皇明忠义讲武堂,就算是正是开办了,你们就是皇明忠义讲武堂第一期的学员,将来则是我大明新军的骨干和栋梁。

“朕以为,新军不仅要有新的规矩,新的武器,新的军衣,更要有新的精神,新的面貌,新的形象。

“朕自决心开办讲武堂,编练新军以来,朕的皇后就开始在宫中,为大明这支新军,亲手绣制新的军旗,这面军旗之上寄托着朕和皇后,对新军的期望,对你们的期望。

“今天,朕把这面军旗带到这里,交给大家,希望我大明新军,在这面军旗之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希望将来有一天,你们也能够因为立下的赫赫战功,从而公侯传家,封妻荫子,泽被子孙。”

这话说完,崇祯皇帝把王承恩双手捧上的军旗,亲手交给了走上前来的孙承宗,孙承宗跪下接过军旗,随后,检阅台下所有人,在李邦华、张惟贤等军机大臣的带领下跪地,三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临时搭起的大检阅台,就位于讲武堂大操场的北端,而在检阅台的前面,则是立好了的旗杆。

崇祯皇帝让众人起身之后,也是走下了检阅台,来到旗杆之下,与孙承宗一起,将这面朱红底色的龙飞凤舞旗,缓缓升上旗杆的顶端。

旗下的文武官佐,及随扈众人,自然又是一阵山呼万岁的声音。

看着在风中舒展开来的那面这红色龙凤旗,崇祯皇帝的心里自然是感慨万千。

大明官军不是没有军旗,实际上正好相反,大明官军的旗帜仪仗不仅众多,而且异常复杂。

不仅有后世影视剧中常见的清道旗、金鼓旗、中军豹尾龙旗大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旗,而且还有不常见的三军司命旗、五行旗、二十八星宿旗,以及什么六甲神将旗、六丁神将旗等等,非常的复杂。

不仅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各有各的金鼓旗帜,而且各个将领乃至每一级的官佐,也都有与自己的身份地位职权相称的旗帜。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这些金鼓旗帜平时很少用,只有到了战场上或者遇上大事的时候,才拿出来使用,麾下士卒轻易也是见识不了,因此往往到了关键时刻,因为金鼓旗号的复杂,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混乱。

当然,这个情况不光是大明朝如此,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既没有统一的国旗,也没有统一的军旗,即便是以旗人著称的满清,也没有一面统一的国旗或者军旗。

历史上,一直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出于在对外交往上与西方列强的对等的考虑,满清朝廷才着人设计了国旗,一开始是三角黄龙旗。

后来发现三角旗还是与西方的国旗不对等,于是过了几十年之后,又改成了长方形的黄龙旗,再然后没几年满清也就灭亡了,基本上也没怎么派上用场。

如今的大明,当然不会这样了,必须要有一面可以象征朝廷和军队的旗帜。

然而什么形象能够充分代表华夏民族,代表炎黄子孙,同时又能代表朱明皇室?

想来想去,崇祯皇帝把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旗帜,定为了朱红底色的龙飞凤舞旗。红黄两色,就像后世的五星红旗一样,只是形制更大而已。

长六尺、宽四尺的朱红色长方形旗帜上面,分别绣着一条张牙舞爪的五爪金龙、一只展翅翱翔的金色凤凰。

龙在上,凤在下,一龙一凤,首尾衔接,龙头冲着旗杆而回首,凤首冲着旗尾又回顾,寓意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既象征巨龙的九五之尊,又象征凤凰的浴火重生。

将来不管是九边各镇,还是内地卫所,又或者是沿海水师,都必须全部统一悬挂这面旗帜,其他的各种功能性的金鼓清道旗和将领标识认旗,当然该用还是可以用,但是唯有这一面龙飞凤舞的赤色龙凤旗,才能作为大明官方朝廷和军队的象征。

崇祯皇帝就是想要通过这样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尽可能地激发出大明军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一步步把这支军队、这个国家带向近代化的轨道。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