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新生事物从想法的提出,到最终成为现实,之间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铸造崇祯银元也是这样。
之所以说是铸造而不是轧制,就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还达不到机器化轧制的水平,因此在规格、形制、重量等方面都会有一些细微的误差。
那么如今的大明能不能制造出规格相对整齐划一的崇祯银元呢?如今的崇祯皇帝本人对此毫不怀疑。
因为他所来自的后世,就曾发掘出来不少天启和崇祯年间内廷银作局监制的银币。不过那是非常纯粹的银币,不是用来作为流通,而是用来作为皇帝对后宫、宗室、勋贵和部分亲近大臣的赏赐。
所以说,如今的这位崇祯杭皇帝提出铸造崇祯银元的想法,并没有超出这个时代的手工业制造水平。而这也是内阁几位大臣不提反对意见的另一个原因。
正当户部尚书毕自严带着皇帝亲自授予的任务,领着宝源局、宝泉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崇祯银元铸造工艺问题的时候,大明两京十三省的举人们,也都已经陆陆续续地赶到了京师。
根据天下各州府报送的名单,有资格参加崇祯元年恩科会试的举人,超过了九千人,再加上国子监有资格参加的考生,总的考生员额历史性地突破了一万,已经超过了京师贡院所能够容纳的数量。
京师贡院原本能够容纳九千多人同时考试,现在考棚不够,只能加紧增建。这也是今年的恩科,到现在还没有开考的一个理由。当然了,这只是公开的理由。而没有公开的理由,则是当今的皇帝不想再如同过去那样,才二月份就把天下的举人们都聚集到京师。至于为什么,会试主考官徐光启、副主考李标也没有问。
而对崇祯皇帝来说,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单纯地不想折腾这些举人们。毕竟元旦才定下的事情,二月或者三月初就举行考试,很多路途遥远的举人,恐怕连年都过不好,就得启程往京师赶来。而皇帝让各地官府资助贫困举人赴京会试的政策,恐怕也来不及落实下去。这样一来,即便是扩大了录取的名额,一些举人也可能会因为赶不上考试而落选。
为了把自己想要的人才招录为进士,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也是绞尽了脑汁。不过还好,从各省上报礼部的应试举人名单里,崇祯皇帝已经看到了几个他想看到的名字,比如后来的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昇兄弟,比如后来的名臣史可法、吕大器,再比如后来协助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牛金星、李信,还有后来的抗清英雄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抗清英雄张煌言的父亲张圭章等等。哪怕这一次恩科,只是把这几个人招为进士,也够可以的了。
就在崇祯皇帝坐在乾清宫的书房里,翻看着崇祯元年恩科会试考生名录的时候,今年已经四十一的宋应星,正与他已经四十四岁的大哥宋应昇一起,带着两个仆人,住在通州的驿馆里。
崇祯元年的恩科,最终定在三月的最后九天举行,如今距离考试还有三天的时间,若不是半路上弃船乘马,一路疾行,恐怕这一科又要白来了。
如今已经解冻了的运河上,十分繁忙,往北运粮的官船一艘连着一艘,有时候绵延十几里之长,再加上漕运总督麾下的人马又在到处组织沿河各个州府的青壮民夫,清理运河里的淤泥,好多河段堵得真是水泄不通,有时候一堵就是好几天,宋应星兄弟也是干着急没办法。
事实上,在江西老家刚过完年,正准备继续前往白鹿洞书院求学的宋氏两兄弟,就看到了本省提学发布的文告,然后就赶紧收拾行装,赶往南昌提学衙门登记备案,从江西提学副使蔡懋德蔡大人的手上,亲自领取了提学衙门发给的路费和凭证,然后就立刻乘船出发了。
兄弟俩先是沿赣江北上,经鄱阳湖,转进长江,到扬州之后,再转进大运河,一路北来。原本一路上很是顺利,两兄弟还有时间看看沿岸的名胜古迹,但是谁成想,入了大运河以后,反而开始不顺了,有的时候连着几天都没法前行一步。
一开始,两兄弟还借此机会下船走走看看,扬州、淮安附近都看遍了,但到了后来,就开始担心了,毕竟时间已经过了一半,而如今两人仍然困在河上。
结果到了徐州,又碰上如火如荼的运河清淤,结果大量漕船滞留,整个运河堵的是水泄不通,两兄弟一看不能再等了,于是上岸改乘马匹,快马加鞭往北赶去,这一下自然是快了很多。
而如今的驿站,也有了一番新气象,驿丞的品级升了,从今往后都是正儿八经的官员了,驿卒的待遇也升了,有了固定的钱粮收入,因此捎带着对北上进京赶考的举子们的态度也是好了不少。
只是原来凭着赶考举人的身份,就可以免费使用的东西,如今却不再免费了。比如租用驿马的费用,就比过去贵了不少。可是算来算去,也还是比自己购买或者租用民间的马匹要划算一点儿。
宋氏两兄弟带着仆人,在徐州沿河的驿站,租了几匹驿马,只半个月后,就赶到了京师的东部门户通州。而此时,距离崇祯元年恩科会试正式开考,只剩屈指可数的几天时间了,若不是他们临时上岸乘马,估计现在可能还在运河之上堵着呢。
不过,宋应星对漕运总督整修运河的事情本身,却是极为赞赏的,虽然堵了一时,但是只要整修完毕,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将会发挥的更好,不说京师的漕粮不会再出问题,就是运河两岸的居民,也会因此从中受益,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驿站的问题积弊已久,当然不是几个月的时间清理整顿,就能够彻底好转的,但是自从派出了许国荣、姜思睿这两个反对撤销驿站、主张整顿驿务的督察院御史,带着锦衣卫南北镇抚司的人员,牵头巡视天下驿政以来,大量的官帽子发放下去,大笔白花花的银子花销出去,从京师往南去的主要驿路,如今的确是通畅了不少,各方面也是大有改观。
崇祯皇帝对于驿政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新政,只是指示许国荣和姜思睿两人,按照太祖年间制定颁行的《应合给驿条例》,执行“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的原则,在明确限定驿站职能,清除减轻驿站负担上着手,依规清理和废止宗室人员、勋贵世家和朝廷官员手中掌握的所有不合条例的驿路勘合,但凡崇祯元年以前发放勘合,一律废止使用。而朝廷新给勘合,文官由内阁会同吏部确认发放,武官由军机处会同兵部确认发放,而内臣则一律由司礼监确认发放。无朝廷新给勘合者,使用驿站驿卒、馆舍、马匹,以及各地水马驿并递运所,一律自付相关费用。
过去进京赶考的举子们,都可以无偿使用的馆舍、马匹,如今当然不能在无偿使用了。这些看似新鲜的举措,其实并不新鲜,在明初的时候,驿站递运系统归属兵部,除了朝廷军务上的水陆转递职能之外,很少承担地方商民之间的转运业务,也没有那么多人拥有使用驿站递运系统的特权。
如今崇祯皇帝派许国荣、姜思睿整顿义务,不过是恢复祖制祖训而已,不管是高官显贵,还是宗室子弟,谁也不敢说一个“不”字。而一旦那些吸附在驿站系统之上的各种各样的特权被废除,驿站系统马上就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
毕竟如今的驿站系统,所担负的职能,相当于后世各个国家公办的邮政局、机要局、招待所和快递公司,都是全天下的人们离不开的东西。只要剔除了统治阶层施加在这些系统上的各种特权,这些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绝对是最有生命力的。
宋氏两兄弟北上途中所看到的,正是经历了松绑和减负的驿站。虽然目前只有连接南北两京的驿路,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松绑减负,但是却给了天下所有的驿站驿官和驿卒无限的希望。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之所以说是铸造而不是轧制,就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还达不到机器化轧制的水平,因此在规格、形制、重量等方面都会有一些细微的误差。
那么如今的大明能不能制造出规格相对整齐划一的崇祯银元呢?如今的崇祯皇帝本人对此毫不怀疑。
因为他所来自的后世,就曾发掘出来不少天启和崇祯年间内廷银作局监制的银币。不过那是非常纯粹的银币,不是用来作为流通,而是用来作为皇帝对后宫、宗室、勋贵和部分亲近大臣的赏赐。
所以说,如今的这位崇祯杭皇帝提出铸造崇祯银元的想法,并没有超出这个时代的手工业制造水平。而这也是内阁几位大臣不提反对意见的另一个原因。
正当户部尚书毕自严带着皇帝亲自授予的任务,领着宝源局、宝泉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崇祯银元铸造工艺问题的时候,大明两京十三省的举人们,也都已经陆陆续续地赶到了京师。
根据天下各州府报送的名单,有资格参加崇祯元年恩科会试的举人,超过了九千人,再加上国子监有资格参加的考生,总的考生员额历史性地突破了一万,已经超过了京师贡院所能够容纳的数量。
京师贡院原本能够容纳九千多人同时考试,现在考棚不够,只能加紧增建。这也是今年的恩科,到现在还没有开考的一个理由。当然了,这只是公开的理由。而没有公开的理由,则是当今的皇帝不想再如同过去那样,才二月份就把天下的举人们都聚集到京师。至于为什么,会试主考官徐光启、副主考李标也没有问。
而对崇祯皇帝来说,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单纯地不想折腾这些举人们。毕竟元旦才定下的事情,二月或者三月初就举行考试,很多路途遥远的举人,恐怕连年都过不好,就得启程往京师赶来。而皇帝让各地官府资助贫困举人赴京会试的政策,恐怕也来不及落实下去。这样一来,即便是扩大了录取的名额,一些举人也可能会因为赶不上考试而落选。
为了把自己想要的人才招录为进士,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也是绞尽了脑汁。不过还好,从各省上报礼部的应试举人名单里,崇祯皇帝已经看到了几个他想看到的名字,比如后来的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昇兄弟,比如后来的名臣史可法、吕大器,再比如后来协助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牛金星、李信,还有后来的抗清英雄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抗清英雄张煌言的父亲张圭章等等。哪怕这一次恩科,只是把这几个人招为进士,也够可以的了。
就在崇祯皇帝坐在乾清宫的书房里,翻看着崇祯元年恩科会试考生名录的时候,今年已经四十一的宋应星,正与他已经四十四岁的大哥宋应昇一起,带着两个仆人,住在通州的驿馆里。
崇祯元年的恩科,最终定在三月的最后九天举行,如今距离考试还有三天的时间,若不是半路上弃船乘马,一路疾行,恐怕这一科又要白来了。
如今已经解冻了的运河上,十分繁忙,往北运粮的官船一艘连着一艘,有时候绵延十几里之长,再加上漕运总督麾下的人马又在到处组织沿河各个州府的青壮民夫,清理运河里的淤泥,好多河段堵得真是水泄不通,有时候一堵就是好几天,宋应星兄弟也是干着急没办法。
事实上,在江西老家刚过完年,正准备继续前往白鹿洞书院求学的宋氏两兄弟,就看到了本省提学发布的文告,然后就赶紧收拾行装,赶往南昌提学衙门登记备案,从江西提学副使蔡懋德蔡大人的手上,亲自领取了提学衙门发给的路费和凭证,然后就立刻乘船出发了。
兄弟俩先是沿赣江北上,经鄱阳湖,转进长江,到扬州之后,再转进大运河,一路北来。原本一路上很是顺利,两兄弟还有时间看看沿岸的名胜古迹,但是谁成想,入了大运河以后,反而开始不顺了,有的时候连着几天都没法前行一步。
一开始,两兄弟还借此机会下船走走看看,扬州、淮安附近都看遍了,但到了后来,就开始担心了,毕竟时间已经过了一半,而如今两人仍然困在河上。
结果到了徐州,又碰上如火如荼的运河清淤,结果大量漕船滞留,整个运河堵的是水泄不通,两兄弟一看不能再等了,于是上岸改乘马匹,快马加鞭往北赶去,这一下自然是快了很多。
而如今的驿站,也有了一番新气象,驿丞的品级升了,从今往后都是正儿八经的官员了,驿卒的待遇也升了,有了固定的钱粮收入,因此捎带着对北上进京赶考的举子们的态度也是好了不少。
只是原来凭着赶考举人的身份,就可以免费使用的东西,如今却不再免费了。比如租用驿马的费用,就比过去贵了不少。可是算来算去,也还是比自己购买或者租用民间的马匹要划算一点儿。
宋氏两兄弟带着仆人,在徐州沿河的驿站,租了几匹驿马,只半个月后,就赶到了京师的东部门户通州。而此时,距离崇祯元年恩科会试正式开考,只剩屈指可数的几天时间了,若不是他们临时上岸乘马,估计现在可能还在运河之上堵着呢。
不过,宋应星对漕运总督整修运河的事情本身,却是极为赞赏的,虽然堵了一时,但是只要整修完毕,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将会发挥的更好,不说京师的漕粮不会再出问题,就是运河两岸的居民,也会因此从中受益,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驿站的问题积弊已久,当然不是几个月的时间清理整顿,就能够彻底好转的,但是自从派出了许国荣、姜思睿这两个反对撤销驿站、主张整顿驿务的督察院御史,带着锦衣卫南北镇抚司的人员,牵头巡视天下驿政以来,大量的官帽子发放下去,大笔白花花的银子花销出去,从京师往南去的主要驿路,如今的确是通畅了不少,各方面也是大有改观。
崇祯皇帝对于驿政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新政,只是指示许国荣和姜思睿两人,按照太祖年间制定颁行的《应合给驿条例》,执行“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的原则,在明确限定驿站职能,清除减轻驿站负担上着手,依规清理和废止宗室人员、勋贵世家和朝廷官员手中掌握的所有不合条例的驿路勘合,但凡崇祯元年以前发放勘合,一律废止使用。而朝廷新给勘合,文官由内阁会同吏部确认发放,武官由军机处会同兵部确认发放,而内臣则一律由司礼监确认发放。无朝廷新给勘合者,使用驿站驿卒、馆舍、马匹,以及各地水马驿并递运所,一律自付相关费用。
过去进京赶考的举子们,都可以无偿使用的馆舍、马匹,如今当然不能在无偿使用了。这些看似新鲜的举措,其实并不新鲜,在明初的时候,驿站递运系统归属兵部,除了朝廷军务上的水陆转递职能之外,很少承担地方商民之间的转运业务,也没有那么多人拥有使用驿站递运系统的特权。
如今崇祯皇帝派许国荣、姜思睿整顿义务,不过是恢复祖制祖训而已,不管是高官显贵,还是宗室子弟,谁也不敢说一个“不”字。而一旦那些吸附在驿站系统之上的各种各样的特权被废除,驿站系统马上就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
毕竟如今的驿站系统,所担负的职能,相当于后世各个国家公办的邮政局、机要局、招待所和快递公司,都是全天下的人们离不开的东西。只要剔除了统治阶层施加在这些系统上的各种特权,这些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绝对是最有生命力的。
宋氏两兄弟北上途中所看到的,正是经历了松绑和减负的驿站。虽然目前只有连接南北两京的驿路,正在经历着这样的松绑减负,但是却给了天下所有的驿站驿官和驿卒无限的希望。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