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太子朱慈烺接过奏折,递给崇祯皇帝。
“秦爱卿忠体为国,劳心劳力,朕深感欣慰。”
出乎意料,崇祯皇帝接过奏折,并未翻看,只是置于茶几上,面对有些困惑的秦浩明,目光柔和的看着他说道:
“奏折所言,应是爱卿呕心沥血,字字珠玑,朕当择日细细观看体会。
只是爱卿今日离去,想来又是数月不得见,朕不忍浪费如此良辰。知晓你贪杯,不如朕陪你小酌一二,权当为你践行。
顺便请教当下最为急迫之事,如何?”
说完,也不等秦浩明同意,自顾吩咐身边当值的大太监王德化去传膳。
“微臣叩谢皇恩!”
这一刻,秦浩明是发自肺腑真心感动,没有丝毫做作。
或许,这就是真实的崇祯,一个感性淳朴的人。
信任一个人,就毫无保留掏心掏肺。
之前有袁崇焕、温提仁、杨嗣昌,现在则是自己。
虽然有用错人,但只能说他识人不明,却不知有些砖家说他生性多疑从何而来?
至于说刚愎自用、刻薄寡恩更是***扯淡,纯属那些跪舔的文人讨好建奴,极力抹黑崇祯皇帝。
老实说,崇祯并非一个温和的人。
他很急躁,很用力,用后世的话说,叫用力过猛。但这个烂摊子,不用力过猛,那只能提早收摊。
刻薄寡恩,又是另一个更加操蛋的奇葩说法。
赏赐已经全部给了勋贵文臣士子,堂堂一国之君,自己穷得跟乞丐一样,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皇家用度比不上京城的殷实之家。
哪里还有余钱赏赐?
可就这样,人家工作依旧非常努力。
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干,一干就是十七年,从未间断。
明面上他是大明皇帝,九五至尊,一言断生死,号令天下威风凛凛莫敢不从。
可是内地里各级官员阳奉阴违上下其手,朝廷更是无钱无粮天灾人祸雪上加霜。
想重开海禁加收商税之举更是举步维艰,被全国官员所抵制,这腐朽的国家更是无法被他所指挥运转。
平日里撤销盐税等利于各级官员的政令是顺风顺水,不利于官员权贵的圣旨,便是有违祖制寸步难行。
偷偷越过内阁所发的中旨,各地官员更是有权拒绝奉旨,就算是不听奉劝强行下旨也只会被内阁再三驳回。
简单地说,崇祯同志干的是这样一份工作。
没有工作范围,没有工作界限。
什么都要管,什么也管不着。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党争)。
穿得破烂,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觉也少,每天只睡五六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
什么北边打来西边打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每年都有的天灾等等。
勋贵大臣嘴上说得好听,文臣士子与天子共天下。
可出了事情,跟其他大臣无关,全部是他的责任。
在位十七年,六下罪己诏!
这样的工作,谁干得了?
这样的人,有什么好说?
再看看后继的事情,叛军围攻京城,太监王廉急告,崇祯在宫中饮酒长叹:“苦我民尔!”
太监张殷劝降,被一剑刺死。
之后崇祯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勋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
然后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
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你十八年,从未忤逆一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
崇祯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
接着崇祯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太监去催大嫂懿安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
崇祯又召来十五岁的长平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
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一而再再而三,终究不忍心,让长平得以存活。
同时也挥剑刺死了自己年仅六岁的么女—昭仁公主。
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
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最后自己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
可在临死前,这个自尊心非常强的君王,还要用剑把自己毁容,留下千古绝唱;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个骨头刚硬得到骨髓里的君王,亲自杀死家人,至死却还是牵挂着大明子民,勿伤百姓一人。
当年明月如此评价:一个了不起的人。
秦浩明也想说,努力过,纵然失败,亦是精彩,更是无悔!
泪水流过脸颊,模糊了双眼,秦浩明的心里浮起莫名的伤感,既为眼前千古第一悲情皇帝,更为汉人几百年后的悲惨遭遇。
堂堂炎黄子孙,领先几千年的大汉文明,被建奴杀得毫无自信,毫无骨气。
后世精英叫兽言必称西方如何如何,语必说国外怎样怎样,连现在大明百姓不屑一顾的昆仑奴,也有人叫道:哇,外国人!
想到这里,秦浩明心里第一次升起,或许,自己要做得更多一些的念头。
原本在这之前,秦浩明是有私心的。
在对付建奴的同时,他心里也防着崇祯皇帝。
防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人心都是复杂的,不复杂就不是人。
尤其是现在这么多人跟着他混饭吃,一个处理不好,那可就是人头滚滚,绝非虚言!
所以,过去他很少过问朝堂上事情。只是有人挡在他面前,他才出手清除。
其他的大明弊端,也只有在自己的地盘里,他才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或者叫改良。
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有力有不逮之故,另一方面却是不想陷入太深,以免越陷越深。
在他的心里,始终想带着他的队伍在海外为王,另起炉灶自由自在。
因为他觉得,那样更简单。
可在今天,他的想法动摇了。
对比崇祯把天下揽在自身的行为,秦浩明不得不承认,自己受到后世利己自由化的荼毒太严重。
尤其是通过两年多的接触,逐步了解到真实的崇祯之后,秦浩明发现自己被历史欺骗得太厉害了。
首先不说以自己目前的实力,崇祯根本拿他无可奈何。
就说崇祯本人,在位十七年,有滥杀过什么好人吗?
没有,真的没有。
至少秦浩明通过自己身临其境的了解,得出这个结论。
有人可能要说袁崇焕,那可是“民族英雄”。
狗屁!
这就是建奴的一个圈套,一个阴谋。
建奴侥幸夺得大明江山,出于安抚百姓的需要,必须抹黑崇祯。
可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
因为,崇祯做得不错,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
袁崇焕是建奴选择的一个最好道具,因为他是被崇祯干掉的。
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越伟大越好。
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
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潮,伟大的英雄袁崇焕被崇祯杀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这,就是建奴的阴谋。这,就是袁崇焕的作用。包括之后的史可法,都是建奴的道具。
是的,他们就是一个道具,也仅仅是一个道具。
跟能力、作用、贡献都无关,不用说太多,心知肚明即可!
当然,说太多也没用,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简单一句话,满满的血泪史。
ps;诸君,新书开头片段一部分,有看头吗?
行文,语言都有一些变化,不再正经,偏向谐趣,不知对错。
喜欢的朋友,可否留言,希冀指点一二,感谢!
,
太子朱慈烺接过奏折,递给崇祯皇帝。
“秦爱卿忠体为国,劳心劳力,朕深感欣慰。”
出乎意料,崇祯皇帝接过奏折,并未翻看,只是置于茶几上,面对有些困惑的秦浩明,目光柔和的看着他说道:
“奏折所言,应是爱卿呕心沥血,字字珠玑,朕当择日细细观看体会。
只是爱卿今日离去,想来又是数月不得见,朕不忍浪费如此良辰。知晓你贪杯,不如朕陪你小酌一二,权当为你践行。
顺便请教当下最为急迫之事,如何?”
说完,也不等秦浩明同意,自顾吩咐身边当值的大太监王德化去传膳。
“微臣叩谢皇恩!”
这一刻,秦浩明是发自肺腑真心感动,没有丝毫做作。
或许,这就是真实的崇祯,一个感性淳朴的人。
信任一个人,就毫无保留掏心掏肺。
之前有袁崇焕、温提仁、杨嗣昌,现在则是自己。
虽然有用错人,但只能说他识人不明,却不知有些砖家说他生性多疑从何而来?
至于说刚愎自用、刻薄寡恩更是***扯淡,纯属那些跪舔的文人讨好建奴,极力抹黑崇祯皇帝。
老实说,崇祯并非一个温和的人。
他很急躁,很用力,用后世的话说,叫用力过猛。但这个烂摊子,不用力过猛,那只能提早收摊。
刻薄寡恩,又是另一个更加操蛋的奇葩说法。
赏赐已经全部给了勋贵文臣士子,堂堂一国之君,自己穷得跟乞丐一样,衣服、袜子,都打了补丁,皇家用度比不上京城的殷实之家。
哪里还有余钱赏赐?
可就这样,人家工作依旧非常努力。
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干,一干就是十七年,从未间断。
明面上他是大明皇帝,九五至尊,一言断生死,号令天下威风凛凛莫敢不从。
可是内地里各级官员阳奉阴违上下其手,朝廷更是无钱无粮天灾人祸雪上加霜。
想重开海禁加收商税之举更是举步维艰,被全国官员所抵制,这腐朽的国家更是无法被他所指挥运转。
平日里撤销盐税等利于各级官员的政令是顺风顺水,不利于官员权贵的圣旨,便是有违祖制寸步难行。
偷偷越过内阁所发的中旨,各地官员更是有权拒绝奉旨,就算是不听奉劝强行下旨也只会被内阁再三驳回。
简单地说,崇祯同志干的是这样一份工作。
没有工作范围,没有工作界限。
什么都要管,什么也管不着。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党争)。
穿得破烂,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觉也少,每天只睡五六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
什么北边打来西边打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每年都有的天灾等等。
勋贵大臣嘴上说得好听,文臣士子与天子共天下。
可出了事情,跟其他大臣无关,全部是他的责任。
在位十七年,六下罪己诏!
这样的工作,谁干得了?
这样的人,有什么好说?
再看看后继的事情,叛军围攻京城,太监王廉急告,崇祯在宫中饮酒长叹:“苦我民尔!”
太监张殷劝降,被一剑刺死。
之后崇祯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勋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
然后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
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你十八年,从未忤逆一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
崇祯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
接着崇祯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太监去催大嫂懿安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
崇祯又召来十五岁的长平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
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一而再再而三,终究不忍心,让长平得以存活。
同时也挥剑刺死了自己年仅六岁的么女—昭仁公主。
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
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最后自己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
可在临死前,这个自尊心非常强的君王,还要用剑把自己毁容,留下千古绝唱;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个骨头刚硬得到骨髓里的君王,亲自杀死家人,至死却还是牵挂着大明子民,勿伤百姓一人。
当年明月如此评价:一个了不起的人。
秦浩明也想说,努力过,纵然失败,亦是精彩,更是无悔!
泪水流过脸颊,模糊了双眼,秦浩明的心里浮起莫名的伤感,既为眼前千古第一悲情皇帝,更为汉人几百年后的悲惨遭遇。
堂堂炎黄子孙,领先几千年的大汉文明,被建奴杀得毫无自信,毫无骨气。
后世精英叫兽言必称西方如何如何,语必说国外怎样怎样,连现在大明百姓不屑一顾的昆仑奴,也有人叫道:哇,外国人!
想到这里,秦浩明心里第一次升起,或许,自己要做得更多一些的念头。
原本在这之前,秦浩明是有私心的。
在对付建奴的同时,他心里也防着崇祯皇帝。
防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人心都是复杂的,不复杂就不是人。
尤其是现在这么多人跟着他混饭吃,一个处理不好,那可就是人头滚滚,绝非虚言!
所以,过去他很少过问朝堂上事情。只是有人挡在他面前,他才出手清除。
其他的大明弊端,也只有在自己的地盘里,他才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或者叫改良。
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有力有不逮之故,另一方面却是不想陷入太深,以免越陷越深。
在他的心里,始终想带着他的队伍在海外为王,另起炉灶自由自在。
因为他觉得,那样更简单。
可在今天,他的想法动摇了。
对比崇祯把天下揽在自身的行为,秦浩明不得不承认,自己受到后世利己自由化的荼毒太严重。
尤其是通过两年多的接触,逐步了解到真实的崇祯之后,秦浩明发现自己被历史欺骗得太厉害了。
首先不说以自己目前的实力,崇祯根本拿他无可奈何。
就说崇祯本人,在位十七年,有滥杀过什么好人吗?
没有,真的没有。
至少秦浩明通过自己身临其境的了解,得出这个结论。
有人可能要说袁崇焕,那可是“民族英雄”。
狗屁!
这就是建奴的一个圈套,一个阴谋。
建奴侥幸夺得大明江山,出于安抚百姓的需要,必须抹黑崇祯。
可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
因为,崇祯做得不错,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
袁崇焕是建奴选择的一个最好道具,因为他是被崇祯干掉的。
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越伟大越好。
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
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潮,伟大的英雄袁崇焕被崇祯杀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这,就是建奴的阴谋。这,就是袁崇焕的作用。包括之后的史可法,都是建奴的道具。
是的,他们就是一个道具,也仅仅是一个道具。
跟能力、作用、贡献都无关,不用说太多,心知肚明即可!
当然,说太多也没用,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简单一句话,满满的血泪史。
ps;诸君,新书开头片段一部分,有看头吗?
行文,语言都有一些变化,不再正经,偏向谐趣,不知对错。
喜欢的朋友,可否留言,希冀指点一二,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