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这却是师弟的不是了,没把事情说清楚。墨西哥是海外一个大国,盛产白银。”李应元在地上画了一个简略的世界地图,然后指给谢迅看。
“这天下白银就是从墨西哥盛产,然后先从海路流入泰西诸国,然后由泰西诸国,再通过南洋诸国,流入我大明。
所以,一旦墨西哥白银减产,就会导致泰西诸国的白银存量受损,最终导致流入我大明的白银数量严重减少,表现出来就是出现严重的白银钱荒和银价腾贵的现象。
本来这也没什么,但我大明收税却是以白银收的,白银价格提高一倍,实际相当于税收增加一倍,自然大幅增加纳税者的负担。
最可怕的就是这种白银钱荒和气候寒冷发生共振。本来气候寒冷,农业受损,但是税负却不减少,百姓负担就会翻倍;同时再有这种白银钱荒,百姓负担再翻倍,也就是说达到原来负担的四倍,西北农民频繁造反,就缘于此了。”
李应元尽量详细解释,但谢迅还是理解不了,盯着地上的地图看,一副不明觉厉的样子。
“可是,我记得我大明出产白银啊,怎么按你说的,会是从数万里外,万里迢迢运输过来的?”谢迅问道。
“哦,这是最常见的错觉。我们一直说大明地大物博,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没有的,但这只是错觉。
单说这白银,我大明自己的银矿产量其实不多,每年产量不过几十万两而已。而我们整个大明每年贸易量至少也得上亿两,这几十万两还不够平日消耗呢。
所以,我们大明必须依靠进口白银才能维持正常贸易。我看过泰西国度的一些书籍,他们估计我大明每年从南洋和日本输入的白银大约有五百万两之多,这才是我朝获得白银的最大途径。
一旦这样的白银输入突然中断,就会导致白银钱荒,出现各种问题。”李应元解释道。
谢迅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觉得自己似乎陷入某种巨大的骗局,偏就看不出这骗局的欺骗点在哪里,这在他数十年纵横天下的江湖生涯中也是首次。
“好吧,你还是说说军事问题吧,我想那个我是能听得明白的。”谢迅想了想,说道。
“这个军事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废除军户制度,改用与英吉利国类似的军制。
现在的军户制度问题太多了,最简单的就是士兵必须世代都得做士兵,不允许做其他营生,还跟土地挂钩,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
这样的弊端很多,最简单的就是里面阶层板结。举例子来讲,如果有个立功的百户想要提升,但也提升不了。
因为他从百户成为千户了,那么原来千户的土地怎么办,赏给这百户,那就侵犯了原来千户的私人财产权;不赏给百户,那么一个千户只有百户大小的土地,那些士兵只会听原来千户的话,而不会跟着新千户走。
文官尚且能上下流动,但军中军官的上下升迁比文官困难了数十倍,长此以往就是有功不能赏,整个军队都没有一点进取心。
我看我大明,那些地方大户随便招募点壮丁训练,就能迅速超过世代军户子弟组成的军队,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所以,从这军户制度到军中军制都要改革。
就是学当年戚大将军,直接招募工人组建新军队,也比现在用军户好多了。”
“也就是说,你觉得应该改革整个大明的军事制度?”谢迅终于明白过来。
“大明的军事制度必然是要改革的。当然,最好是大明的各行各业都要改,从科举制度到盐行、铁行、军户等,需要改的地方太多了。
而归根结底,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个朝廷的施政方向是错的。
我观太细诸国,其朝廷施政的方向就是赚取更多钱,也就是获得更多资源,让百姓更富裕,让军队更强大;
但我大明的施政方向却是怎么让朝廷更容易地掌握天下,怎么才能使当政者更安逸,为此不惜让百姓不赚钱,不惜让百姓饿肚子,可谓是南辕北辙了。
我本来是计划写一本十万字的施政总纲,然后按照天下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写个十万字以上的改革总纲。只是,时间紧迫,现在还是先简单写一篇平英策也就罢了。师兄,你觉得我说的怎么样?”李应元问道。
“我觉得我竟然无言以对。师弟这是要写一本三千六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师兄我竟然找不到任何理由反对。
对了,多嘴问一句,你这一大堆稀奇古怪的都是自己想的吗?”谢迅一副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感觉的表情,好不容易才问道。
“什么叫稀奇古怪,这大部分是我通读大明和泰西的书籍,想出来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我跟英吉利军队的一些学者聊天聊出来的,他们看我大明现在的问题,都有很多独到的眼光,非常值得探讨。
尤其是跟我共事的那位谢普德大夫,他是剑桥的高材生,又是个博士,遍览群书,好多问题都能看得非常通透。”
“剑桥的,剑法怎么样?”
“剑桥是英吉利一所学校的名字,相当于我大明的国子监,他本人可是不懂什么剑法的。”
“这样啊不过,师弟啊,你一个平头百姓整天想这些天下大事,真得好吗?”
“师兄,别忘了天下百姓匹夫有责这句话。更何况,我还是个大明锦衣卫总旗,宋游击还许诺过回去就做百户。
百户管一百多人,至少也是中尉或上尉。我作为中尉以上的军官,平时想这些才是正常的吧?”
“我觉得锦衣卫百户应该还是想着怎么勒索平头百姓,喝酒耍钱纳小妾,这样才正常一些。”谢迅说完,李应元却不知道怎么接话才好。
“这个,师兄,你这平时接触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怎么会对我大明军官有如此大的成见呢?”李应元小心翼翼地问。
“我倒要问你一下师弟,你这平时接触的都是哪些锦衣卫军官,会有如此乐观的想法?”谢迅问道。
“哦,也就海大贵一个人。我看这人没有什么能力,什么都不会,运气更是差得要命,但也没有师兄说的那么不堪啊。
你看他家中如此清贫,哪像是师兄口中那种鱼肉乡里的样子?”李应元说道。
“这个,好吧,我承认我是遇到了大明锦衣卫中的两个奇葩。”谢迅摇摇头,似乎碰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海大贵当初被宋游击招募为锦衣卫,初时觉得自己好歹当官了,很是高兴。
等回到定海,才想起这里是扶桑人的天下,跟倭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才吓出一身冷汗,平日绝不敢跟人提及自己跟锦衣卫有何瓜葛,甚至连自己老婆孩子都瞒过。
只是,以海大贵的阅历却也不明白,自己要摆明车马,表明自己锦衣卫小旗的身份来,那些扶桑人未必会与他为难,反而会着力巴结他。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这天下白银就是从墨西哥盛产,然后先从海路流入泰西诸国,然后由泰西诸国,再通过南洋诸国,流入我大明。
所以,一旦墨西哥白银减产,就会导致泰西诸国的白银存量受损,最终导致流入我大明的白银数量严重减少,表现出来就是出现严重的白银钱荒和银价腾贵的现象。
本来这也没什么,但我大明收税却是以白银收的,白银价格提高一倍,实际相当于税收增加一倍,自然大幅增加纳税者的负担。
最可怕的就是这种白银钱荒和气候寒冷发生共振。本来气候寒冷,农业受损,但是税负却不减少,百姓负担就会翻倍;同时再有这种白银钱荒,百姓负担再翻倍,也就是说达到原来负担的四倍,西北农民频繁造反,就缘于此了。”
李应元尽量详细解释,但谢迅还是理解不了,盯着地上的地图看,一副不明觉厉的样子。
“可是,我记得我大明出产白银啊,怎么按你说的,会是从数万里外,万里迢迢运输过来的?”谢迅问道。
“哦,这是最常见的错觉。我们一直说大明地大物博,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没有的,但这只是错觉。
单说这白银,我大明自己的银矿产量其实不多,每年产量不过几十万两而已。而我们整个大明每年贸易量至少也得上亿两,这几十万两还不够平日消耗呢。
所以,我们大明必须依靠进口白银才能维持正常贸易。我看过泰西国度的一些书籍,他们估计我大明每年从南洋和日本输入的白银大约有五百万两之多,这才是我朝获得白银的最大途径。
一旦这样的白银输入突然中断,就会导致白银钱荒,出现各种问题。”李应元解释道。
谢迅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觉得自己似乎陷入某种巨大的骗局,偏就看不出这骗局的欺骗点在哪里,这在他数十年纵横天下的江湖生涯中也是首次。
“好吧,你还是说说军事问题吧,我想那个我是能听得明白的。”谢迅想了想,说道。
“这个军事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废除军户制度,改用与英吉利国类似的军制。
现在的军户制度问题太多了,最简单的就是士兵必须世代都得做士兵,不允许做其他营生,还跟土地挂钩,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
这样的弊端很多,最简单的就是里面阶层板结。举例子来讲,如果有个立功的百户想要提升,但也提升不了。
因为他从百户成为千户了,那么原来千户的土地怎么办,赏给这百户,那就侵犯了原来千户的私人财产权;不赏给百户,那么一个千户只有百户大小的土地,那些士兵只会听原来千户的话,而不会跟着新千户走。
文官尚且能上下流动,但军中军官的上下升迁比文官困难了数十倍,长此以往就是有功不能赏,整个军队都没有一点进取心。
我看我大明,那些地方大户随便招募点壮丁训练,就能迅速超过世代军户子弟组成的军队,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所以,从这军户制度到军中军制都要改革。
就是学当年戚大将军,直接招募工人组建新军队,也比现在用军户好多了。”
“也就是说,你觉得应该改革整个大明的军事制度?”谢迅终于明白过来。
“大明的军事制度必然是要改革的。当然,最好是大明的各行各业都要改,从科举制度到盐行、铁行、军户等,需要改的地方太多了。
而归根结底,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个朝廷的施政方向是错的。
我观太细诸国,其朝廷施政的方向就是赚取更多钱,也就是获得更多资源,让百姓更富裕,让军队更强大;
但我大明的施政方向却是怎么让朝廷更容易地掌握天下,怎么才能使当政者更安逸,为此不惜让百姓不赚钱,不惜让百姓饿肚子,可谓是南辕北辙了。
我本来是计划写一本十万字的施政总纲,然后按照天下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写个十万字以上的改革总纲。只是,时间紧迫,现在还是先简单写一篇平英策也就罢了。师兄,你觉得我说的怎么样?”李应元问道。
“我觉得我竟然无言以对。师弟这是要写一本三千六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师兄我竟然找不到任何理由反对。
对了,多嘴问一句,你这一大堆稀奇古怪的都是自己想的吗?”谢迅一副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感觉的表情,好不容易才问道。
“什么叫稀奇古怪,这大部分是我通读大明和泰西的书籍,想出来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我跟英吉利军队的一些学者聊天聊出来的,他们看我大明现在的问题,都有很多独到的眼光,非常值得探讨。
尤其是跟我共事的那位谢普德大夫,他是剑桥的高材生,又是个博士,遍览群书,好多问题都能看得非常通透。”
“剑桥的,剑法怎么样?”
“剑桥是英吉利一所学校的名字,相当于我大明的国子监,他本人可是不懂什么剑法的。”
“这样啊不过,师弟啊,你一个平头百姓整天想这些天下大事,真得好吗?”
“师兄,别忘了天下百姓匹夫有责这句话。更何况,我还是个大明锦衣卫总旗,宋游击还许诺过回去就做百户。
百户管一百多人,至少也是中尉或上尉。我作为中尉以上的军官,平时想这些才是正常的吧?”
“我觉得锦衣卫百户应该还是想着怎么勒索平头百姓,喝酒耍钱纳小妾,这样才正常一些。”谢迅说完,李应元却不知道怎么接话才好。
“这个,师兄,你这平时接触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怎么会对我大明军官有如此大的成见呢?”李应元小心翼翼地问。
“我倒要问你一下师弟,你这平时接触的都是哪些锦衣卫军官,会有如此乐观的想法?”谢迅问道。
“哦,也就海大贵一个人。我看这人没有什么能力,什么都不会,运气更是差得要命,但也没有师兄说的那么不堪啊。
你看他家中如此清贫,哪像是师兄口中那种鱼肉乡里的样子?”李应元说道。
“这个,好吧,我承认我是遇到了大明锦衣卫中的两个奇葩。”谢迅摇摇头,似乎碰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海大贵当初被宋游击招募为锦衣卫,初时觉得自己好歹当官了,很是高兴。
等回到定海,才想起这里是扶桑人的天下,跟倭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才吓出一身冷汗,平日绝不敢跟人提及自己跟锦衣卫有何瓜葛,甚至连自己老婆孩子都瞒过。
只是,以海大贵的阅历却也不明白,自己要摆明车马,表明自己锦衣卫小旗的身份来,那些扶桑人未必会与他为难,反而会着力巴结他。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