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面皮涨紫,好比酱爆猪肝。齐泰厉声喝道:“小道士大言不惭,你倒说说,什么样的曲子才是好曲子?”乐之扬笑了笑,淡淡说道:“宝辉公主就弹得很好。”
一群官儿面面相对,一时说不出话来。朱允炆叹一口气,说道:“十三姑的琴技自然是好的,但她身为公主,不能参加‘乐道大会’。”
乐之扬一愣,看那乐师,暗暗纳闷:这样的货色也要参加乐道大会?转眼一瞧,忽见黄子澄神色局促,心中忽地敞亮:“是了,这个乐师,一定是他举荐给太孙的。老小子不懂装懂,明明一窍不通,偏又喜欢卖弄。若派他的人选,非得输掉裤子不可。”
忽听朱允炆又说:“道灵,听说你的笛技精妙,曾与十三姑合奏过?”乐之扬道:“精妙不敢,粗通罢了。”朱允炆说道:“此次乐道大会,皇亲国戚均要派出乐师,我身为太孙,自也不能落人之后。近日挑选的几个乐师,均是不合圣上之意。你说得对,乐道大会第一轮,要比六种乐器,若连古琴也弹不好,其他的就不用提了。”
黄子澄垂头丧气,挥一挥手,那个乐师默默退了出去。朱允炆又问:“道灵,你可有合适的人选么?”乐之扬一愣,摇头说:“没有。”朱允炆叹一口气,脸上流露失望之色。
乐之扬见他神情,不由心想:“这皇太孙为人不坏,可惜性情懦弱,偏听偏信,加上身边一群儒生,天天之乎者也,故而软弱之外,又多了几分迂腐,他若当了皇帝,只怕有点儿不妙。”
朱允炆沉默一时,又说:“道灵,今日召你前来,实是圣上要来东宫巡视,你身为东宫伴读,可不要出什么纰漏。”
他说得含蓄,乐之扬却明白话中深意,所谓不出纰漏,正是要他谨言慎行、不得多嘴多舌,当下笑道:“太孙放心,小道决不妄言。”
朱允炆见他识趣,稍稍心安。这时一个太监入内,报道:“圣驾到了。”朱允炆应声起立,正了正衣冠,率领僚属前往迎接。
到了宫门,一队人马迤逦而入。朱元璋高高在上,坐着一乘步辇,朱微在他身边服侍。她目光转动,看见乐之扬,雪白的双颊染上一抹红霞。两人的目光一触即分,小公主有意无意地转过目光,呆呆望着远处的飞檐。
乐之扬心冷如冰,明知朱微有意避嫌,仍觉一阵说不出的难受。这时,朱元璋将手一扬,队伍停了下来,步辇四周,有如众星拱月,围着若干男子,个个鲜衣怒马、气势轩昂,其中几个乐之扬也认识,一是燕王朱棣,二是宁王朱权,蜀王朱椿也在其列。
朱棣身边,一个胖大男子与他并辔同行,年纪已然不轻,生得细眉长须、笑脸团团,从头到脚一团和气。两人身后跟着一个四旬男子,黑须长脸,目光冷峻,只看相貌,倒与朱元璋十分相似。而在蜀王之后、宁王之前,又有四个年轻男子,挽缰勒马,一团傲气,看其袍服,也是藩王一流。
乐之扬粗粗一数,着藩王服饰的约有九个,不由心想:“道衍说朱元璋儿子众多,势力最大的共有九个。看这数目,莫非就是九大藩王,这帮王爷齐聚东宫,朱元璋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但乐之扬迷惑,朱允炆也感意外,愣了一下,上前拜倒,说道:“孙儿恭迎圣驾,拜见各位王叔……”正要磕头,朱元璋一摆手,冷冷道:“免礼了,起来吧!”
朱允炆应声站起,忽听朱元璋又说:“你是朕的太孙,将来的皇帝,按理说,你的叔父们改向你磕头才对。”
九大藩王均是一愣,胖大男子呵呵一笑,当先跳下马来,扑通跪倒,笑嘻嘻说道:“晋王朱?,拜见太孙殿下…”朱允炆慌忙上前,连声说:“三叔请起,三叔请起……”正要搀扶,忽听朱元璋说道:“扶什么?让他跪,将来你是君,他是臣,臣子跪皇帝,那是天经地义的事。”一边说,一边看向诸王,目光森冷,凛凛逼人。
老皇帝目光所及,藩王们纷纷下马,一字排开,齐整整跪在朱允炆的面前。这一下来得突然,朱允炆先是一惊,接着又是一阵狂喜,望着眼前一排人头,莫名地激动起来,双拳紧握,浑身发抖。要知道,这些藩王一向自大,常以叔父自居,除了少数几人,其他人见了太孙多无礼数,如此齐齐跪拜,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东宫门前一片寂静,只有风吹旗帜,发出猎猎之声。跪了一盏茶工夫,朱元璋方才说道:“起来吧。”
九王这才站起身来,一个个低眉顺眼、神气狼狈,活似一群打败了的公鸡。朱元璋扫过众人,冷笑说道:“我知道,你们九个,一向对太孙十分无礼。以前的,朕过往不究,从今往后,藩王就是藩王,皇上就是皇上。朕归天以后,你们对待太孙,就如对朕一样,有人胆敢作乱,天下之人,当可鸣鼓而击之。”
诸王随驾前来,万不料朱元璋会来这一手,一时人人发呆,不知如何回答。朱元璋面露不快,厉声喝问:“听见了么?”
诸王应声一惊,纷纷答道:“听见了。”声音有先有后,有高有低,乐之扬只从声音里面,就能听出这九个人各怀主意。朱元璋比他精明十倍,自也听出不对,脸色一沉,冷冷道:“你们不用骑马,随我步行入宫。”
诸王无可奈何,弃马步行。乐之扬正要跟上,忽听有人叫喊,回头一看,只见席应真从一乘小轿中探出头来,慌忙迎了上去。
大半月不见,老道士的面容越发枯槁。乐之扬看出他油尽灯枯,心中不胜难过,席应真看出他的心思,笑道:“放心,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唔,这些日子,你还好么?”
乐之扬小声说:“我遇上一些奇事,正要跟你商量。”席应真看了看四周,笑道:“过了今日,我要回阳明观住上几天,那时再说不迟。”乐之扬默默点头,跟在小轿后面。
到了东宫正殿,朱元璋斜倚步辇,随口说道:“允炆,你近来学问精进,奏章也批得不错,从今往后,除了生杀赏罚,其他的奏章不用给朕看了。”
他口中夸赞孙子,双眼却扫过九个儿子。那九人都是一方诸侯,面对老皇帝的目光,却一个个缩头缩脑、噤若寒蝉。晋王为诸王之首,忙笑道:“太孙天生仁孝、聪明过人,父皇把江山交给他,那是万万错不了的。”
朱元璋扫他一眼,冷冷道:“但愿你心口如一。”晋王脸色一僵,强笑道:“父皇如是不信,孩儿把心掏出来也行。”
“那也不用。”朱元璋淡淡说道,“你心里的念头,朕是一清二楚。太子在位的时候,你就偷偷摸摸干了不少蠢事。太孙年少识浅,你更觉有机可乘了对不对?”晋王面皮发白,头上、背上冷汗直流,连声说:“罪过,罪过,儿臣几个脑袋,敢有非分之想?”
“谅你也不敢。”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一转,“老四,你呢?”
朱棣微微一笑,从容说道:“父皇高看我了,儿臣一介莽夫,砍杀几个鞑子,勉强还能胜任。至于当皇帝、坐江山,儿臣一无心,二无胆,三无本事。儿臣生平所愿,不过是守疆戍边,老死在北平城里。父皇放心,谁敢对太孙不利,老四我第一个出兵勤王,杀他个落花流水。”
这一番豪言壮语,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拈须说:“果然是老四,颇有自知之明,说到打仗么,其他八个兄弟,怕也没人打得过你。”朱棣呵呵一笑,说道:“父皇过奖了,老四再会打仗,也是太孙手下的一条猎犬,叫我咬谁,我就咬谁。”
朱元璋笑了笑,又向酷似自己的冷面男子道:“老五,你有何高见?”这男子正是周王朱橚,排行第五,闻言一脸木然,不咸不淡地回答:“儿臣醉心医术,从来无意于权势。”
朱元璋皱起眉头,将他打量一番,忽道:“那么你说说,大元为何会亡?”周王一怔,随口答道:“大元灭亡,全赖父皇英明神武,一战定陕西,二战破大都,算无遗策,最终克定中原。”
朱元璋啐了一口,骂道:“胡说八道,乱拍马屁。”周王面皮涨紫,小声说:“儿臣愚昧,还请父皇指教。”朱元璋也不理会,转向晋王:“老三,你说呢?”
晋王胖脸堆笑,躬身说道:“大元治国如纵马,视苍生如粪土,将天下百姓分为四等,蒙人为上,色目人次之,北方汉人第三,而将我南方汉人视为末等,肆意欺压,草菅人命,结果大河以南,百姓不堪压迫,揭竿而起,父皇以天纵之资,顺天应人,故能势如破竹,一举灭亡大元。”
朱元璋不置可否,又看朱棣,后者忙说:“我跟三哥想的一样。”
朱元璋冷哼一声,两眼朝天,说道:“你们三个,就只这点儿见识么?”三王对望一眼,齐声说道:“还请父皇指点。”
朱元璋沉默一时,徐徐说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大元之亡,实在亡于皇位的传承。元成宗死后,朝廷纲纪大乱,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哥哥传给弟弟,叔叔传给侄子。人人觊觎神器、争做皇帝,五年之间,换了五个皇帝。皇族间自相残杀,大都也被攻破了两次。结果皇权削弱、权臣得势,君臣内斗,根本无心政事。正所谓‘天作孽,还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朝廷如此混账,天下又岂有不乱之理?”
说到这儿,他的目光扫过诸王,沉声说道:“皇位传承,实乃天下之根本,一旦乱了次序,大元的下场,就是你们的榜样。”
朱元璋痼疾在身,一口气说了许多,牵动肺腑,禁不住剧声咳嗽,一个太监上前奉上痰盂,被他一掌打翻。朱微慌忙上前,叫来茶水,服侍朱元璋喝下,喝了几口热茶,老皇帝方才止住咳嗽,闭上双眼,坐在步辇之上大口喘气。
殿上一片寂静,朱允炆望着祖父,心中又酸又热,几乎落下泪来。自从进入东宫,朱元璋就未曾离开步辇,不是他不肯下辇,而是根本有心无力。老皇帝身子虚弱,来日无多,今日强撑病体,实为镇服诸王,树立太孙威信,在他归西之前,了却一件心事。
朱允炆由衷感动,扑通跪倒在地,说道:“圣上贵体违和,还请准允孙儿入宫,亲身侍奉圣上。”
朱元璋喘息一阵,张眼笑道:“区区小病,何足挂齿,朕的病自有微儿照顾,你只要治理好国家,爷爷我就十分高兴。”
朱允炆还要恳请,忽见黄子澄连使眼色,迟疑一下,起身退到一边。朱元璋又喝了一口茶,笑道:“骂也骂完了,接下来做点儿有趣的。”一招手,一个太监走上前来,捧出一张大纸,纸上从左到右画了三幅图画。第一幅画,一个光头和尚戴着一个道冠;第二幅画,却是一个道士头上戴着十个道冠;第三幅画,则是一座断桥,断桥一头空空如也,另一头却站满了人。
众人望着图画,大惑不解,忽听朱元璋说道:“这张图画,乃是昨晚有人贴在城隍庙的门上的,你们谁来说说,上面的三幅画是什么意思?”
太孙和诸王望着图画,均是冥思苦想。朱元璋等待时许,无人回答,心中不悦,冷冷说道:“老三,你来说说。”晋王肥脸见汗,躬身笑道:“儿臣愚笨,猜不出来。”朱元璋冷哼一声,又问朱棣:“老四?”朱棣苦着脸说:“父皇又不是不知道,儿臣是个直性子,最不会干这些弯弯曲曲的事情。”
朱元璋看他时许,冷笑道:“口是心非。”朱棣一愣,面皮泛红,讪讪低下头去,朱元璋又看其他藩王,扬声说:“有谁猜出来的?”
大殿之上,鸦雀无声,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忽地目光一转,落到席应真身边,锐声说道:“道灵,你来说说,这三幅图是什么意思?”
他忽然点将,满堂皆惊,乐之扬更觉意外,但看老皇帝一脸眼里,全无戏谑之意,当下只好说道:“画里的意思我猜到若干,只是说出来,颇有冒犯朝廷的意思。”
朱元璋面露笑容,点头道:“无妨,只管畅所欲言。”乐之扬定一定神,说道:“和尚戴道冠,意思是有官无法,讽刺官吏行事不依法律;一个道士戴十个道冠,意思是官多法少,朝廷所定的法令,管不住这些当官的老爷;第三幅图,众人堵在断桥一边,欲过不能,意思是‘过不得’,只因官吏无法无天,老百姓实在过不下去。”
“放肆!”周王厉声呵斥,“这些妖言妄语,你也敢在父皇面前胡说?”
“无妨!”朱元璋摆手笑道,“这些话是朕让他说的,画中之意虽然夸张,但也不是全无道理。方今天下,冗官甚多,法网渐疏,鱼肉百姓,民不聊生,老百姓不平则鸣,才会画出这三幅图来。”说到这儿,顿了一顿,朗声说:“齐泰、黄子澄。”
二人应声出列,朱元璋说道:“从今日起,由你二人淘汰天下冗官,违法乱禁者,可以先斩后奏。”
二人又惊又喜,拜伏领命。一干藩王站在一边,脸色无不难看。朱元璋派太孙的心腹淘汰官吏,整顿纲纪,首先淘汰整顿的一定是亲近诸王的官吏。这些官吏好比水土,众藩王有如树木,水土一去,再好的树木也很难长大。
朱元璋望着诸王,不无嘲弄之意:“你们自诩精明厉害,到头来还不如东宫里的一个伴读,可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切非分之想,不过自取灭亡。”
诸王低头不语,朱元璋自觉这场戏做下来,太孙的权威已然树立,几个儿子受了敲打,必然也会消停一阵,当下缓和脸色,转向朱允炆道:“乐道大会将近,参赛的乐师你挑选好了吗?”
朱允炆一愣,这件事尚无着落,但若直言回答,朱元璋必然怪他办事不力。正自忐忑,忽听黄子澄说道:“禀圣上,乐师的人选已经有了。”
朱允炆一愣,瞪着黄子澄,一时摸不着头脑。只听朱元璋问道:“乐师在哪儿?让朕瞧瞧。”朱允炆的心里一阵翻腾,黄子澄却是若无其事,恭声答道:“乐师不是别人,就是道灵仙长。”
乐之扬好似挨了劈头一棍,不及反驳,朱元璋的目光已经投了过来,只听黄子澄接着说道:“道灵仙长精通音律,诸般乐器无所不通,他和宝辉公主琴笛合奏,也曾得到过陛下的赞许,由他参会,再也合适不过。”
一群官儿面面相对,一时说不出话来。朱允炆叹一口气,说道:“十三姑的琴技自然是好的,但她身为公主,不能参加‘乐道大会’。”
乐之扬一愣,看那乐师,暗暗纳闷:这样的货色也要参加乐道大会?转眼一瞧,忽见黄子澄神色局促,心中忽地敞亮:“是了,这个乐师,一定是他举荐给太孙的。老小子不懂装懂,明明一窍不通,偏又喜欢卖弄。若派他的人选,非得输掉裤子不可。”
忽听朱允炆又说:“道灵,听说你的笛技精妙,曾与十三姑合奏过?”乐之扬道:“精妙不敢,粗通罢了。”朱允炆说道:“此次乐道大会,皇亲国戚均要派出乐师,我身为太孙,自也不能落人之后。近日挑选的几个乐师,均是不合圣上之意。你说得对,乐道大会第一轮,要比六种乐器,若连古琴也弹不好,其他的就不用提了。”
黄子澄垂头丧气,挥一挥手,那个乐师默默退了出去。朱允炆又问:“道灵,你可有合适的人选么?”乐之扬一愣,摇头说:“没有。”朱允炆叹一口气,脸上流露失望之色。
乐之扬见他神情,不由心想:“这皇太孙为人不坏,可惜性情懦弱,偏听偏信,加上身边一群儒生,天天之乎者也,故而软弱之外,又多了几分迂腐,他若当了皇帝,只怕有点儿不妙。”
朱允炆沉默一时,又说:“道灵,今日召你前来,实是圣上要来东宫巡视,你身为东宫伴读,可不要出什么纰漏。”
他说得含蓄,乐之扬却明白话中深意,所谓不出纰漏,正是要他谨言慎行、不得多嘴多舌,当下笑道:“太孙放心,小道决不妄言。”
朱允炆见他识趣,稍稍心安。这时一个太监入内,报道:“圣驾到了。”朱允炆应声起立,正了正衣冠,率领僚属前往迎接。
到了宫门,一队人马迤逦而入。朱元璋高高在上,坐着一乘步辇,朱微在他身边服侍。她目光转动,看见乐之扬,雪白的双颊染上一抹红霞。两人的目光一触即分,小公主有意无意地转过目光,呆呆望着远处的飞檐。
乐之扬心冷如冰,明知朱微有意避嫌,仍觉一阵说不出的难受。这时,朱元璋将手一扬,队伍停了下来,步辇四周,有如众星拱月,围着若干男子,个个鲜衣怒马、气势轩昂,其中几个乐之扬也认识,一是燕王朱棣,二是宁王朱权,蜀王朱椿也在其列。
朱棣身边,一个胖大男子与他并辔同行,年纪已然不轻,生得细眉长须、笑脸团团,从头到脚一团和气。两人身后跟着一个四旬男子,黑须长脸,目光冷峻,只看相貌,倒与朱元璋十分相似。而在蜀王之后、宁王之前,又有四个年轻男子,挽缰勒马,一团傲气,看其袍服,也是藩王一流。
乐之扬粗粗一数,着藩王服饰的约有九个,不由心想:“道衍说朱元璋儿子众多,势力最大的共有九个。看这数目,莫非就是九大藩王,这帮王爷齐聚东宫,朱元璋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但乐之扬迷惑,朱允炆也感意外,愣了一下,上前拜倒,说道:“孙儿恭迎圣驾,拜见各位王叔……”正要磕头,朱元璋一摆手,冷冷道:“免礼了,起来吧!”
朱允炆应声站起,忽听朱元璋又说:“你是朕的太孙,将来的皇帝,按理说,你的叔父们改向你磕头才对。”
九大藩王均是一愣,胖大男子呵呵一笑,当先跳下马来,扑通跪倒,笑嘻嘻说道:“晋王朱?,拜见太孙殿下…”朱允炆慌忙上前,连声说:“三叔请起,三叔请起……”正要搀扶,忽听朱元璋说道:“扶什么?让他跪,将来你是君,他是臣,臣子跪皇帝,那是天经地义的事。”一边说,一边看向诸王,目光森冷,凛凛逼人。
老皇帝目光所及,藩王们纷纷下马,一字排开,齐整整跪在朱允炆的面前。这一下来得突然,朱允炆先是一惊,接着又是一阵狂喜,望着眼前一排人头,莫名地激动起来,双拳紧握,浑身发抖。要知道,这些藩王一向自大,常以叔父自居,除了少数几人,其他人见了太孙多无礼数,如此齐齐跪拜,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东宫门前一片寂静,只有风吹旗帜,发出猎猎之声。跪了一盏茶工夫,朱元璋方才说道:“起来吧。”
九王这才站起身来,一个个低眉顺眼、神气狼狈,活似一群打败了的公鸡。朱元璋扫过众人,冷笑说道:“我知道,你们九个,一向对太孙十分无礼。以前的,朕过往不究,从今往后,藩王就是藩王,皇上就是皇上。朕归天以后,你们对待太孙,就如对朕一样,有人胆敢作乱,天下之人,当可鸣鼓而击之。”
诸王随驾前来,万不料朱元璋会来这一手,一时人人发呆,不知如何回答。朱元璋面露不快,厉声喝问:“听见了么?”
诸王应声一惊,纷纷答道:“听见了。”声音有先有后,有高有低,乐之扬只从声音里面,就能听出这九个人各怀主意。朱元璋比他精明十倍,自也听出不对,脸色一沉,冷冷道:“你们不用骑马,随我步行入宫。”
诸王无可奈何,弃马步行。乐之扬正要跟上,忽听有人叫喊,回头一看,只见席应真从一乘小轿中探出头来,慌忙迎了上去。
大半月不见,老道士的面容越发枯槁。乐之扬看出他油尽灯枯,心中不胜难过,席应真看出他的心思,笑道:“放心,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唔,这些日子,你还好么?”
乐之扬小声说:“我遇上一些奇事,正要跟你商量。”席应真看了看四周,笑道:“过了今日,我要回阳明观住上几天,那时再说不迟。”乐之扬默默点头,跟在小轿后面。
到了东宫正殿,朱元璋斜倚步辇,随口说道:“允炆,你近来学问精进,奏章也批得不错,从今往后,除了生杀赏罚,其他的奏章不用给朕看了。”
他口中夸赞孙子,双眼却扫过九个儿子。那九人都是一方诸侯,面对老皇帝的目光,却一个个缩头缩脑、噤若寒蝉。晋王为诸王之首,忙笑道:“太孙天生仁孝、聪明过人,父皇把江山交给他,那是万万错不了的。”
朱元璋扫他一眼,冷冷道:“但愿你心口如一。”晋王脸色一僵,强笑道:“父皇如是不信,孩儿把心掏出来也行。”
“那也不用。”朱元璋淡淡说道,“你心里的念头,朕是一清二楚。太子在位的时候,你就偷偷摸摸干了不少蠢事。太孙年少识浅,你更觉有机可乘了对不对?”晋王面皮发白,头上、背上冷汗直流,连声说:“罪过,罪过,儿臣几个脑袋,敢有非分之想?”
“谅你也不敢。”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一转,“老四,你呢?”
朱棣微微一笑,从容说道:“父皇高看我了,儿臣一介莽夫,砍杀几个鞑子,勉强还能胜任。至于当皇帝、坐江山,儿臣一无心,二无胆,三无本事。儿臣生平所愿,不过是守疆戍边,老死在北平城里。父皇放心,谁敢对太孙不利,老四我第一个出兵勤王,杀他个落花流水。”
这一番豪言壮语,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拈须说:“果然是老四,颇有自知之明,说到打仗么,其他八个兄弟,怕也没人打得过你。”朱棣呵呵一笑,说道:“父皇过奖了,老四再会打仗,也是太孙手下的一条猎犬,叫我咬谁,我就咬谁。”
朱元璋笑了笑,又向酷似自己的冷面男子道:“老五,你有何高见?”这男子正是周王朱橚,排行第五,闻言一脸木然,不咸不淡地回答:“儿臣醉心医术,从来无意于权势。”
朱元璋皱起眉头,将他打量一番,忽道:“那么你说说,大元为何会亡?”周王一怔,随口答道:“大元灭亡,全赖父皇英明神武,一战定陕西,二战破大都,算无遗策,最终克定中原。”
朱元璋啐了一口,骂道:“胡说八道,乱拍马屁。”周王面皮涨紫,小声说:“儿臣愚昧,还请父皇指教。”朱元璋也不理会,转向晋王:“老三,你说呢?”
晋王胖脸堆笑,躬身说道:“大元治国如纵马,视苍生如粪土,将天下百姓分为四等,蒙人为上,色目人次之,北方汉人第三,而将我南方汉人视为末等,肆意欺压,草菅人命,结果大河以南,百姓不堪压迫,揭竿而起,父皇以天纵之资,顺天应人,故能势如破竹,一举灭亡大元。”
朱元璋不置可否,又看朱棣,后者忙说:“我跟三哥想的一样。”
朱元璋冷哼一声,两眼朝天,说道:“你们三个,就只这点儿见识么?”三王对望一眼,齐声说道:“还请父皇指点。”
朱元璋沉默一时,徐徐说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大元之亡,实在亡于皇位的传承。元成宗死后,朝廷纲纪大乱,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哥哥传给弟弟,叔叔传给侄子。人人觊觎神器、争做皇帝,五年之间,换了五个皇帝。皇族间自相残杀,大都也被攻破了两次。结果皇权削弱、权臣得势,君臣内斗,根本无心政事。正所谓‘天作孽,还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朝廷如此混账,天下又岂有不乱之理?”
说到这儿,他的目光扫过诸王,沉声说道:“皇位传承,实乃天下之根本,一旦乱了次序,大元的下场,就是你们的榜样。”
朱元璋痼疾在身,一口气说了许多,牵动肺腑,禁不住剧声咳嗽,一个太监上前奉上痰盂,被他一掌打翻。朱微慌忙上前,叫来茶水,服侍朱元璋喝下,喝了几口热茶,老皇帝方才止住咳嗽,闭上双眼,坐在步辇之上大口喘气。
殿上一片寂静,朱允炆望着祖父,心中又酸又热,几乎落下泪来。自从进入东宫,朱元璋就未曾离开步辇,不是他不肯下辇,而是根本有心无力。老皇帝身子虚弱,来日无多,今日强撑病体,实为镇服诸王,树立太孙威信,在他归西之前,了却一件心事。
朱允炆由衷感动,扑通跪倒在地,说道:“圣上贵体违和,还请准允孙儿入宫,亲身侍奉圣上。”
朱元璋喘息一阵,张眼笑道:“区区小病,何足挂齿,朕的病自有微儿照顾,你只要治理好国家,爷爷我就十分高兴。”
朱允炆还要恳请,忽见黄子澄连使眼色,迟疑一下,起身退到一边。朱元璋又喝了一口茶,笑道:“骂也骂完了,接下来做点儿有趣的。”一招手,一个太监走上前来,捧出一张大纸,纸上从左到右画了三幅图画。第一幅画,一个光头和尚戴着一个道冠;第二幅画,却是一个道士头上戴着十个道冠;第三幅画,则是一座断桥,断桥一头空空如也,另一头却站满了人。
众人望着图画,大惑不解,忽听朱元璋说道:“这张图画,乃是昨晚有人贴在城隍庙的门上的,你们谁来说说,上面的三幅画是什么意思?”
太孙和诸王望着图画,均是冥思苦想。朱元璋等待时许,无人回答,心中不悦,冷冷说道:“老三,你来说说。”晋王肥脸见汗,躬身笑道:“儿臣愚笨,猜不出来。”朱元璋冷哼一声,又问朱棣:“老四?”朱棣苦着脸说:“父皇又不是不知道,儿臣是个直性子,最不会干这些弯弯曲曲的事情。”
朱元璋看他时许,冷笑道:“口是心非。”朱棣一愣,面皮泛红,讪讪低下头去,朱元璋又看其他藩王,扬声说:“有谁猜出来的?”
大殿之上,鸦雀无声,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忽地目光一转,落到席应真身边,锐声说道:“道灵,你来说说,这三幅图是什么意思?”
他忽然点将,满堂皆惊,乐之扬更觉意外,但看老皇帝一脸眼里,全无戏谑之意,当下只好说道:“画里的意思我猜到若干,只是说出来,颇有冒犯朝廷的意思。”
朱元璋面露笑容,点头道:“无妨,只管畅所欲言。”乐之扬定一定神,说道:“和尚戴道冠,意思是有官无法,讽刺官吏行事不依法律;一个道士戴十个道冠,意思是官多法少,朝廷所定的法令,管不住这些当官的老爷;第三幅图,众人堵在断桥一边,欲过不能,意思是‘过不得’,只因官吏无法无天,老百姓实在过不下去。”
“放肆!”周王厉声呵斥,“这些妖言妄语,你也敢在父皇面前胡说?”
“无妨!”朱元璋摆手笑道,“这些话是朕让他说的,画中之意虽然夸张,但也不是全无道理。方今天下,冗官甚多,法网渐疏,鱼肉百姓,民不聊生,老百姓不平则鸣,才会画出这三幅图来。”说到这儿,顿了一顿,朗声说:“齐泰、黄子澄。”
二人应声出列,朱元璋说道:“从今日起,由你二人淘汰天下冗官,违法乱禁者,可以先斩后奏。”
二人又惊又喜,拜伏领命。一干藩王站在一边,脸色无不难看。朱元璋派太孙的心腹淘汰官吏,整顿纲纪,首先淘汰整顿的一定是亲近诸王的官吏。这些官吏好比水土,众藩王有如树木,水土一去,再好的树木也很难长大。
朱元璋望着诸王,不无嘲弄之意:“你们自诩精明厉害,到头来还不如东宫里的一个伴读,可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切非分之想,不过自取灭亡。”
诸王低头不语,朱元璋自觉这场戏做下来,太孙的权威已然树立,几个儿子受了敲打,必然也会消停一阵,当下缓和脸色,转向朱允炆道:“乐道大会将近,参赛的乐师你挑选好了吗?”
朱允炆一愣,这件事尚无着落,但若直言回答,朱元璋必然怪他办事不力。正自忐忑,忽听黄子澄说道:“禀圣上,乐师的人选已经有了。”
朱允炆一愣,瞪着黄子澄,一时摸不着头脑。只听朱元璋问道:“乐师在哪儿?让朕瞧瞧。”朱允炆的心里一阵翻腾,黄子澄却是若无其事,恭声答道:“乐师不是别人,就是道灵仙长。”
乐之扬好似挨了劈头一棍,不及反驳,朱元璋的目光已经投了过来,只听黄子澄接着说道:“道灵仙长精通音律,诸般乐器无所不通,他和宝辉公主琴笛合奏,也曾得到过陛下的赞许,由他参会,再也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