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应天府往西北二十里左右的扬子江畔,有一段山脉叫做卢龙山。山势蜿蜒如龙,一座座山峰相连,如飞雁接翅成行。龙头靠长江,仿佛卢龙正在低头吸水;龙尾缓缓伏入平地,上有一峰突兀,形状象一头巨大的狻猊,朱元璋赐名为狮子山。
天晴时登上山峰,帝都的风光一览无余。东南是玄武湖,云烟飘渺水波荡漾;不远处的京城里散落着户户人家,望着各色墙瓦袅袅炊烟,仿佛听得到欢乐的人声。俯视山下,正是浩荡长江,江上大大小小的船只往来穿梭,远处的沙洲上有蓑翁在垂钓。而平视远眺,淮山的千岩万壑尤如万马奔驰在青天之外。
朱元璋登基前,曾在这狮子山大战陈友谅,埋伏了三万大军在山的南面,以红黄旗为号,斩敌二万多人,大败伪汉军。
待做了皇帝,朱元璋一来喜欢这里登高的风景,二来得意这场关键的胜仗,便以这个地势乃是江防要地需要警戒为由,想着在这山上建座高楼。名字都想好了,叫做“阅江楼”,洪武七年春天把这事提上了议程。
楼还没造,先自己御笔写了篇《阅江楼记》,命令翰林大学士宋濂也写了一篇。
朱元璋是凭空想象高楼建好后的良辰美景,激动不已,洋洋洒洒地先描绘一番,什么“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纷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什么“斯楼之高,岂不壮哉!”;宋濂则大大恭维皇帝,什么“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什么“忠君报上之心,岂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宋濂的这一篇,清朝时被收入《古文观止》,被视为文言文最高水准的散文之一。可见哪怕当面拍皇帝马屁,只要说的在理,古时的文人是认可的。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宋濂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金陵古城也就在明初几十年间,是真正盛极一时的大一统帝都。
可惜当时洪武七年刚建国不久,财力物力有限,四处又都在大兴土木:皇宫,中都,皇陵,孝陵等等。朱元璋发现没钱盖楼,没奈何只好把这阅江楼计划先搁置,一直念念不忘。你想啊,《阅江楼记》都写好了,还是两篇!却有文无楼,这不是寒碜大明帝国吗?
直到去年,朱元璋凑齐了银两,好,盖楼了!大半年下来,平砥即地基已经建好,楼盖到了第三层。
三月的天,温暖适意,阳光明媚,空气中飘荡着花草树木的清香。狮子山顶的阅江楼工地上,三百来名民工正在继续施工,朱元璋为了加快速度,特意调了一些囚犯来,做些搬运敲石的苦力活。
虽江风拂面,民工们仍然汗流浃背,监工的工部佥事于显挥动着手上的长棍,四处巡视着不停呵斥:“快点!”
忽然,天空变了颜色。一大块乌云压在山顶,低矮得似乎触手可及。狂风开始刮起来,把山上的树木花草吹得歪歪倒倒,刷刷直响。
于显抬头望了望天,担心要下雨,正要招呼民工们把沙石泥土盖上;“哗啦”一道闪电击中了楼身,大雨已经倾盆如注,天地一片黑暗。民工门被闪电惊吓,顿时四散奔逃!
可是紧接着,地面开始摇晃,狮子山真的似变成一头狻猊,摇头摆尾地动山遥。
是地震!从未地震过的金陵,地震了!
阅江楼刚建好的一点楼身和地基,瞬间坍塌。民工有的被砸中有的被吓倒,狮子山峰上风声雨声哭喊声乱成一片。
~~~~~~~~~~~~~~~~~~~~~~~~~~~~~~~~~~~~~~~~~~~~~~~~~~~~~~~~~~~~~~~~~~~~~~~~~~~
奉天殿上,朱元璋正和百官上朝。见忽然刮起一阵阵大风,不由得停下来,望着殿外。隐隐有些担心。
朱元璋这些日子连续噩梦,或见天崩地裂,或遭水火加身,或遇豺狼虎豹,甚至故仇旧敌索命,已经几夜没有睡好。晚晚临睡都有些恐惧,不知道又会碰到什么。偏这个又无法和人说,只好强自支撑,心中实在焦虑。
身旁站立的朱允炆关切地问道:“圣上没事吧?”
朱元璋正要说话,几个太监惊慌失措地奔了进来:“圣上!圣上!天狗吞日!”
朱元璋一震,霍然站起,疾步出了殿门。朱允炆和百官也急忙跟在跟在后面。
殿外狂风大作,碎裂的花枝树叶空中乱舞。天地间一片昏暗。
朱元璋记起钦天监监正沈测说过的方法,双手举起手指相交,透过手间的小孔望向天空,果见太阳的大半边已呈弧形,像一轮弯月。弯月越来越小,不一会儿,完全变成了
黑色的大圆,只有圆外一圈透着光亮。
朱元璋呆呆看着,百官也惊呆了。
宫外传来百姓们敲着响锣的声音,铛铛铛的锣声和奔跑声,“天狗吃太阳了!”的叫喊声混在一起,嘈杂惊慌。
过了一会儿,太阳渐渐露出一个弯儿,慢慢地变大,慢慢地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朱元璋低了头沉默着往回走,一向提拔的身形有些伛偻。地上满是碎叶落花,一片狼藉。半响回头吩咐:“把沈测叫来”。
王直答应着安排小太监赶紧去了,刚一转身,门口的司礼监直殿监的几个大太监一起奔了过来,冲王直喊:“不好了!狮子山地震!阅江楼塌了!”
王直一惊:“谁说的?”
“狮子山上驻军哨所的吴百户飞马来报,人在外头”。
王直喝道:“赶紧带上来!”
吴百户满身泥石,头发散乱,面上污迹鲜血混在一起有些吓人。王直顾不上,匆匆领到了殿上。
朱元璋正奇怪,王直怎么一去不会,见他领来的不是相貌堂堂的沈测而是个低级军官,心知不好,不由皱紧了眉头。
果然王直到了身后轻声说道:“这是狮子山哨所的吴百户,飞马来报狮子山上地震!阅江楼塌了!”
朱元璋面色大变,朱允炆听到了也是一震。
半晌,朱元璋问吴百户道:“说,怎么回事?”
吴百户以前见过的最高上级也就是千户,刚才奔到兵部却说几位大人都在殿上急忙又奔到这,进了奉天殿早已战站兢兢。
听皇帝问话,连忙回道:“就刚才,突然天黑了,刮风下雨打闪电,然后就地震,楼塌了,砸中很多人也埋了不少,张千户带兄弟们上去了,让我来报告”声音发抖,不知是惧怕皇帝还是心有余悸。
朱元璋厉声问:“全塌了?伤亡几何?”
吴百户抖得更厉害:“都塌了,连平砥都塌了,人还没数出来,不少”。
朱元璋跌坐在龙椅上,冲朱允炆摆了摆手。
朱允炆明白,吩咐兵部尚书和工部尚书道:“蒋大人!韩大人!二位立刻带人去狮子山看视,即时派人来报”,又温言对吴百户道:“你辛苦了,跟蒋大人去吧!”
奉天殿上,一片寂静。
这时王直轻声禀报:“沈大人到了,宣他上殿吧?”朱元璋点了点头。
钦天监监正沈测到了殿上,伏地拜倒:“臣叩见圣上,吾皇万岁万万岁!”满额头大汗,大约刚才赶得紧,心里又害怕。
果然,朱元璋开口便道:“太阴侵阳,狮子山又地震,沈卿那里监测到什么吗?”
沈测全身颤抖,冒着汗答道:“微臣昨日写了折子,本拟今日奏闻陛下”说着呈上奏折给王直。
朱元璋有些不耐烦:“沈卿既已在此,直说吧”
沈测还是恭敬地答道:“臣每日亲观天象,紫微垣内近日星光黯弱动荡,怕是有碍。不想今日真的出事了”。
朱元璋皱眉问:“有几日了?”
沈测道:“五日了,臣不敢妄报,接连看了五日,确定无误。”这么说是怕皇帝怪他不早说。“彗孛冒犯,主世乱扰政;还有流星出入色赤,泛白”,小心地觑看着皇帝面色:“怕是,怕是有妨宫里”。
朱元璋知道他这个宫里指的是自己,不由得紧锁眉头。半晌问:“有何解法?”
沈测想了想道:“圣上可否回想大约五日之前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或者什么不妥当的?不妨从上着眼”。
朱元璋心里嘀咕,和朱允炆对视一眼,道:“五日前,朕将天禧寺的佛顶骨舍利迎进了宫里,亲自供奉”。
百官一听此言,顿时一片哗然。朱元璋派人迎奉佛舍利一事,并未大张旗鼓,除了朱允炆和一些太监侍卫,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沈测沉吟着尚未说话,黄子澄首先站了出来:“陛下此举大错特错也!”
王直斥道:“大胆!”
朱元璋却摆了摆手:“说!”
黄子澄道:“微臣虽不是佛弟子,却也知佛舍利乃是佛门无上圣物,是戒定慧之所熏修。佛弟子认为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有不可思议之神力。陛下却悄悄迎进大内,未免儿戏”。
黄子澄当面直斥皇帝之非,说明他胆子大,也可见当时的朝堂还是比较民主的。
朱元璋哼了一声道:“朕知道,所以才迎回宫中供奉。《大智度论》说‘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何况佛真身舍利?朕为我大明发愿,祝祷长承佛护天下丰稔四海无波,有何不可?”
黄子澄一向大无畏:“臣知陛下作此崇奉乃是以乞福祥,怕只怕更得祸也!”
朱元璋大怒:“住口!”就要发作。
方孝儒疾步上前道:“陛下息怒!乞陛下听微臣说一说古,是长安城外法门寺佛指骨舍利,和大唐历代皇帝的故事”。
朱元璋眯缝了眼睛:“准!”
方孝儒侃侃道来:“长安法门寺有佛指骨舍利,颇得大唐朝野之尊信。唐贞观五年,太宗敕许开启法门寺塔和地宫,就在法门寺通现道俗,供信众百姓瞻仰,礼毕重归塔内,并赐望云殿之良木修葺法门寺塔,遂成就贞观盛世;此次太宗诏启塔基,是佛舍利的第一次开示。”说到这里顿了顿:“圣上所云‘福报无边’,此为最佳例证”。
朱元璋点了点头,难得这个方孝孺如此有眼色。
方孝儒接着道:“显庆五年,高宗第二次开示佛舍利,并下敕迎奉舍利往东都盛大供养,此乃是奉迎的第一次。然而佛舍利在东都四年间,天下大权尽归武后。龙朔二年,依旧送佛舍利还法门寺塔下地宫。”
方孝儒说到这里顿了顿,见皇帝虽皱着眉但听得很认真,于是接着说道:“武后以女身称帝,自称转轮王成佛下世。长安四年迎奉佛舍利入宫供养,结果第二年即神龙元年,武后则薨。彼时佛舍利尚在洛阳宫中!”
朱元璋听着,不由全身一震。
“天宝十四年,肃宗避乱凤翔郡,亲谒法门寺,不空大士晓以佛法神功,安稳舍利不动,遂于至德二年收复两京,肃宗得以回到长安。可是上元二年,敕迎佛祖舍利入宫中道场供养,六十余日后才送回法门寺。肃宗病疴日重,上元三年驾崩”。
朱元璋默然不语。
方孝儒接着说道:“贞元六年德宗再迎佛舍利,循例一月不到即复葬故地;元和十四年宪宗亦迎,宫中供奉三日后在京城各大寺院轮流供养,当月二十四日即奉佛骨还于旧塔。中间虽有韩愈諫佛一段插曲,然宪宗成就了中兴大唐的‘元和之治’。”
方孝儒又清了清嗓子:“到得咸通十四年四月八日,懿宗迎佛舍利入宫,不顾群臣諫阻留舍利在京城,结果秋天懿宗皇帝驾崩!僖宗即位,十二月诏还佛舍利于法门寺塔下”。
方孝儒说毕,望着朱元璋道:“六次奉迎,声势浩大耗费空前;可反而太宗在原址开示,通显道俗,更得佛陀佑护。乞圣上三思!”
朱元璋倘若是几日前听到这些,肯定是不以为然。可这几日内连现异象,暴雨雷电,殿塌塔倒,连日食地震都在一日内发生,不由得心中信了。
沉吟半晌道:“可是天禧寺年久失葺,早晚要修。朕欲另建舍利寺院,譬如在牛首山,虔诚供奉,岂非对佛陀更恭敬?”
这下连长兴侯都站了出来:“圣上!臣不通文史,不懂佛舍利该如何安奉。但是牛首山当日岳武穆曾在山上大战金兵,杀气冤气恐怕至今尤重。况且又有南唐二陵这些陵墓,不可不虑啊!”。
众臣见他一员武将谈“杀气冤气”不由得有些好笑,却不知事关己身才会在意,文官怕什么杀戮报应?耿炳文征战多年杀敌无数,夜深无人时分常常念及于此,尤其年纪越大越有些害怕。
朱元璋连夜噩梦,此时听耿炳文这么说倒是触动心事,一时若有所思。
方孝儒插口道:“臣刚才所说的大唐武后在东都供养佛舍利,武后不惜毁洛阳宫中乾元殿,极尽秘宝名珍,建造‘明堂’以供佛舍利,亦未改其悲惨结局。臣虽非佛弟子,也知道佛陀如何会在意这些尘世的珍宝精舍?”。
魏国公徐辉祖上前说道:“臣听闻,佛舍利所在,即佛陀真身所在!佛顶骨舍利在圣感舍利宝塔内几百年安稳不动,尤如佛陀长年居住在此一样。凡人俗子尚且念家,何况佛陀‘如如不动’‘安忍不动’?”
朱元璋听徐辉祖乱解佛经,禁不住有气。但确实人佛同心,佛祖不想搬家也有几分道理。
礼部尚书郑谨躬身说道:“圣上!牛首山在宁镇丘陵,虽然风景秀美,比起金陵紫府到底偏僻生远。如今佛教不但在我大明弘扬,朝鲜日本安南锡兰等各国都极为昌盛。佛顶骨舍利如此无上圣物,各国崇敬,当在金陵城内重地更为妥当”。这是礼部在外交角度的想法。
朱元璋心中大致已经决定,侧头问沈测:“沈卿说呢?”
沈监正躬身说道:“佛舍利在天禧寺时,紫微星垣众星明亮。臣眺望京城,瑞光流溢,缭绕而上。可近日非但紫微星垣星光黯弱,城中也是黑气弥漫常,且不断蔓延扩展。今日狮子山怕只是开始,臣担心如此下去恐会不利国祚”。
朱元璋问:“那沈卿觉得如何才妥?”
沈监正恭敬答道:“以臣所见,天禧寺的圣感舍利宝塔,即使修葺或重建,原址几百年的祥瑞之气不变。修建时不妨捧出,或暂时供奉别处或通现信众百姓,一迄工成便安奉回去。宋时建寺修浮屠,自长干寺阿育王塔变为天禧寺圣感舍利塔,就是这么做的”。
朱元璋微微颔首,最后侧头问朱允炆道:“允炆意下如何?”
朱允炆躬身肃容道:“圣上!各位大人所云甚有道理,以史为鉴,佛顶骨舍利还是原址安奉的好”。想了想又补充道:“如欲开示,不妨效仿唐太宗,几十年一启,最为妥当。”
朱元璋沉吟良久,最后说道:“好!那就还奉佛舍利于天禧寺塔内!允炆明日亲自去一趟”。
朱允炆大喜:“尊旨!”百官尽皆称善。
翌日,皇太孙特意斋戒沐浴,率领大臣太监恭恭敬敬地将佛顶骨舍利奉还天禧寺,重新安奉于圣感塔下地宫内。当时不仅天禧寺,整个金陵城上空祥云缭绕,瑞光氤氲。佛陀真身,这样在天禧寺又安居了几百年。
皇帝朱元璋,这样不得不再次放弃了阅江楼的建造,直到公元2001年南京政府建成了今日巍峨壮美的阅江楼,才结束了六百多年‘有记无楼’的历史。
朱元璋下了罪己诏,承认日食地震等异象是自己挪动了佛舍利造成,悔过不已;又说到停造阅江楼的原因:“惶惧乃罢其工,”直接承认自己是因害怕。
明太祖尚且如此,今人何妨也对佛陀多一些敬畏?
天晴时登上山峰,帝都的风光一览无余。东南是玄武湖,云烟飘渺水波荡漾;不远处的京城里散落着户户人家,望着各色墙瓦袅袅炊烟,仿佛听得到欢乐的人声。俯视山下,正是浩荡长江,江上大大小小的船只往来穿梭,远处的沙洲上有蓑翁在垂钓。而平视远眺,淮山的千岩万壑尤如万马奔驰在青天之外。
朱元璋登基前,曾在这狮子山大战陈友谅,埋伏了三万大军在山的南面,以红黄旗为号,斩敌二万多人,大败伪汉军。
待做了皇帝,朱元璋一来喜欢这里登高的风景,二来得意这场关键的胜仗,便以这个地势乃是江防要地需要警戒为由,想着在这山上建座高楼。名字都想好了,叫做“阅江楼”,洪武七年春天把这事提上了议程。
楼还没造,先自己御笔写了篇《阅江楼记》,命令翰林大学士宋濂也写了一篇。
朱元璋是凭空想象高楼建好后的良辰美景,激动不已,洋洋洒洒地先描绘一番,什么“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纷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什么“斯楼之高,岂不壮哉!”;宋濂则大大恭维皇帝,什么“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什么“忠君报上之心,岂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宋濂的这一篇,清朝时被收入《古文观止》,被视为文言文最高水准的散文之一。可见哪怕当面拍皇帝马屁,只要说的在理,古时的文人是认可的。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宋濂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金陵古城也就在明初几十年间,是真正盛极一时的大一统帝都。
可惜当时洪武七年刚建国不久,财力物力有限,四处又都在大兴土木:皇宫,中都,皇陵,孝陵等等。朱元璋发现没钱盖楼,没奈何只好把这阅江楼计划先搁置,一直念念不忘。你想啊,《阅江楼记》都写好了,还是两篇!却有文无楼,这不是寒碜大明帝国吗?
直到去年,朱元璋凑齐了银两,好,盖楼了!大半年下来,平砥即地基已经建好,楼盖到了第三层。
三月的天,温暖适意,阳光明媚,空气中飘荡着花草树木的清香。狮子山顶的阅江楼工地上,三百来名民工正在继续施工,朱元璋为了加快速度,特意调了一些囚犯来,做些搬运敲石的苦力活。
虽江风拂面,民工们仍然汗流浃背,监工的工部佥事于显挥动着手上的长棍,四处巡视着不停呵斥:“快点!”
忽然,天空变了颜色。一大块乌云压在山顶,低矮得似乎触手可及。狂风开始刮起来,把山上的树木花草吹得歪歪倒倒,刷刷直响。
于显抬头望了望天,担心要下雨,正要招呼民工们把沙石泥土盖上;“哗啦”一道闪电击中了楼身,大雨已经倾盆如注,天地一片黑暗。民工门被闪电惊吓,顿时四散奔逃!
可是紧接着,地面开始摇晃,狮子山真的似变成一头狻猊,摇头摆尾地动山遥。
是地震!从未地震过的金陵,地震了!
阅江楼刚建好的一点楼身和地基,瞬间坍塌。民工有的被砸中有的被吓倒,狮子山峰上风声雨声哭喊声乱成一片。
~~~~~~~~~~~~~~~~~~~~~~~~~~~~~~~~~~~~~~~~~~~~~~~~~~~~~~~~~~~~~~~~~~~~~~~~~~~
奉天殿上,朱元璋正和百官上朝。见忽然刮起一阵阵大风,不由得停下来,望着殿外。隐隐有些担心。
朱元璋这些日子连续噩梦,或见天崩地裂,或遭水火加身,或遇豺狼虎豹,甚至故仇旧敌索命,已经几夜没有睡好。晚晚临睡都有些恐惧,不知道又会碰到什么。偏这个又无法和人说,只好强自支撑,心中实在焦虑。
身旁站立的朱允炆关切地问道:“圣上没事吧?”
朱元璋正要说话,几个太监惊慌失措地奔了进来:“圣上!圣上!天狗吞日!”
朱元璋一震,霍然站起,疾步出了殿门。朱允炆和百官也急忙跟在跟在后面。
殿外狂风大作,碎裂的花枝树叶空中乱舞。天地间一片昏暗。
朱元璋记起钦天监监正沈测说过的方法,双手举起手指相交,透过手间的小孔望向天空,果见太阳的大半边已呈弧形,像一轮弯月。弯月越来越小,不一会儿,完全变成了
黑色的大圆,只有圆外一圈透着光亮。
朱元璋呆呆看着,百官也惊呆了。
宫外传来百姓们敲着响锣的声音,铛铛铛的锣声和奔跑声,“天狗吃太阳了!”的叫喊声混在一起,嘈杂惊慌。
过了一会儿,太阳渐渐露出一个弯儿,慢慢地变大,慢慢地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朱元璋低了头沉默着往回走,一向提拔的身形有些伛偻。地上满是碎叶落花,一片狼藉。半响回头吩咐:“把沈测叫来”。
王直答应着安排小太监赶紧去了,刚一转身,门口的司礼监直殿监的几个大太监一起奔了过来,冲王直喊:“不好了!狮子山地震!阅江楼塌了!”
王直一惊:“谁说的?”
“狮子山上驻军哨所的吴百户飞马来报,人在外头”。
王直喝道:“赶紧带上来!”
吴百户满身泥石,头发散乱,面上污迹鲜血混在一起有些吓人。王直顾不上,匆匆领到了殿上。
朱元璋正奇怪,王直怎么一去不会,见他领来的不是相貌堂堂的沈测而是个低级军官,心知不好,不由皱紧了眉头。
果然王直到了身后轻声说道:“这是狮子山哨所的吴百户,飞马来报狮子山上地震!阅江楼塌了!”
朱元璋面色大变,朱允炆听到了也是一震。
半晌,朱元璋问吴百户道:“说,怎么回事?”
吴百户以前见过的最高上级也就是千户,刚才奔到兵部却说几位大人都在殿上急忙又奔到这,进了奉天殿早已战站兢兢。
听皇帝问话,连忙回道:“就刚才,突然天黑了,刮风下雨打闪电,然后就地震,楼塌了,砸中很多人也埋了不少,张千户带兄弟们上去了,让我来报告”声音发抖,不知是惧怕皇帝还是心有余悸。
朱元璋厉声问:“全塌了?伤亡几何?”
吴百户抖得更厉害:“都塌了,连平砥都塌了,人还没数出来,不少”。
朱元璋跌坐在龙椅上,冲朱允炆摆了摆手。
朱允炆明白,吩咐兵部尚书和工部尚书道:“蒋大人!韩大人!二位立刻带人去狮子山看视,即时派人来报”,又温言对吴百户道:“你辛苦了,跟蒋大人去吧!”
奉天殿上,一片寂静。
这时王直轻声禀报:“沈大人到了,宣他上殿吧?”朱元璋点了点头。
钦天监监正沈测到了殿上,伏地拜倒:“臣叩见圣上,吾皇万岁万万岁!”满额头大汗,大约刚才赶得紧,心里又害怕。
果然,朱元璋开口便道:“太阴侵阳,狮子山又地震,沈卿那里监测到什么吗?”
沈测全身颤抖,冒着汗答道:“微臣昨日写了折子,本拟今日奏闻陛下”说着呈上奏折给王直。
朱元璋有些不耐烦:“沈卿既已在此,直说吧”
沈测还是恭敬地答道:“臣每日亲观天象,紫微垣内近日星光黯弱动荡,怕是有碍。不想今日真的出事了”。
朱元璋皱眉问:“有几日了?”
沈测道:“五日了,臣不敢妄报,接连看了五日,确定无误。”这么说是怕皇帝怪他不早说。“彗孛冒犯,主世乱扰政;还有流星出入色赤,泛白”,小心地觑看着皇帝面色:“怕是,怕是有妨宫里”。
朱元璋知道他这个宫里指的是自己,不由得紧锁眉头。半晌问:“有何解法?”
沈测想了想道:“圣上可否回想大约五日之前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或者什么不妥当的?不妨从上着眼”。
朱元璋心里嘀咕,和朱允炆对视一眼,道:“五日前,朕将天禧寺的佛顶骨舍利迎进了宫里,亲自供奉”。
百官一听此言,顿时一片哗然。朱元璋派人迎奉佛舍利一事,并未大张旗鼓,除了朱允炆和一些太监侍卫,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沈测沉吟着尚未说话,黄子澄首先站了出来:“陛下此举大错特错也!”
王直斥道:“大胆!”
朱元璋却摆了摆手:“说!”
黄子澄道:“微臣虽不是佛弟子,却也知佛舍利乃是佛门无上圣物,是戒定慧之所熏修。佛弟子认为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有不可思议之神力。陛下却悄悄迎进大内,未免儿戏”。
黄子澄当面直斥皇帝之非,说明他胆子大,也可见当时的朝堂还是比较民主的。
朱元璋哼了一声道:“朕知道,所以才迎回宫中供奉。《大智度论》说‘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何况佛真身舍利?朕为我大明发愿,祝祷长承佛护天下丰稔四海无波,有何不可?”
黄子澄一向大无畏:“臣知陛下作此崇奉乃是以乞福祥,怕只怕更得祸也!”
朱元璋大怒:“住口!”就要发作。
方孝儒疾步上前道:“陛下息怒!乞陛下听微臣说一说古,是长安城外法门寺佛指骨舍利,和大唐历代皇帝的故事”。
朱元璋眯缝了眼睛:“准!”
方孝儒侃侃道来:“长安法门寺有佛指骨舍利,颇得大唐朝野之尊信。唐贞观五年,太宗敕许开启法门寺塔和地宫,就在法门寺通现道俗,供信众百姓瞻仰,礼毕重归塔内,并赐望云殿之良木修葺法门寺塔,遂成就贞观盛世;此次太宗诏启塔基,是佛舍利的第一次开示。”说到这里顿了顿:“圣上所云‘福报无边’,此为最佳例证”。
朱元璋点了点头,难得这个方孝孺如此有眼色。
方孝儒接着道:“显庆五年,高宗第二次开示佛舍利,并下敕迎奉舍利往东都盛大供养,此乃是奉迎的第一次。然而佛舍利在东都四年间,天下大权尽归武后。龙朔二年,依旧送佛舍利还法门寺塔下地宫。”
方孝儒说到这里顿了顿,见皇帝虽皱着眉但听得很认真,于是接着说道:“武后以女身称帝,自称转轮王成佛下世。长安四年迎奉佛舍利入宫供养,结果第二年即神龙元年,武后则薨。彼时佛舍利尚在洛阳宫中!”
朱元璋听着,不由全身一震。
“天宝十四年,肃宗避乱凤翔郡,亲谒法门寺,不空大士晓以佛法神功,安稳舍利不动,遂于至德二年收复两京,肃宗得以回到长安。可是上元二年,敕迎佛祖舍利入宫中道场供养,六十余日后才送回法门寺。肃宗病疴日重,上元三年驾崩”。
朱元璋默然不语。
方孝儒接着说道:“贞元六年德宗再迎佛舍利,循例一月不到即复葬故地;元和十四年宪宗亦迎,宫中供奉三日后在京城各大寺院轮流供养,当月二十四日即奉佛骨还于旧塔。中间虽有韩愈諫佛一段插曲,然宪宗成就了中兴大唐的‘元和之治’。”
方孝儒又清了清嗓子:“到得咸通十四年四月八日,懿宗迎佛舍利入宫,不顾群臣諫阻留舍利在京城,结果秋天懿宗皇帝驾崩!僖宗即位,十二月诏还佛舍利于法门寺塔下”。
方孝儒说毕,望着朱元璋道:“六次奉迎,声势浩大耗费空前;可反而太宗在原址开示,通显道俗,更得佛陀佑护。乞圣上三思!”
朱元璋倘若是几日前听到这些,肯定是不以为然。可这几日内连现异象,暴雨雷电,殿塌塔倒,连日食地震都在一日内发生,不由得心中信了。
沉吟半晌道:“可是天禧寺年久失葺,早晚要修。朕欲另建舍利寺院,譬如在牛首山,虔诚供奉,岂非对佛陀更恭敬?”
这下连长兴侯都站了出来:“圣上!臣不通文史,不懂佛舍利该如何安奉。但是牛首山当日岳武穆曾在山上大战金兵,杀气冤气恐怕至今尤重。况且又有南唐二陵这些陵墓,不可不虑啊!”。
众臣见他一员武将谈“杀气冤气”不由得有些好笑,却不知事关己身才会在意,文官怕什么杀戮报应?耿炳文征战多年杀敌无数,夜深无人时分常常念及于此,尤其年纪越大越有些害怕。
朱元璋连夜噩梦,此时听耿炳文这么说倒是触动心事,一时若有所思。
方孝儒插口道:“臣刚才所说的大唐武后在东都供养佛舍利,武后不惜毁洛阳宫中乾元殿,极尽秘宝名珍,建造‘明堂’以供佛舍利,亦未改其悲惨结局。臣虽非佛弟子,也知道佛陀如何会在意这些尘世的珍宝精舍?”。
魏国公徐辉祖上前说道:“臣听闻,佛舍利所在,即佛陀真身所在!佛顶骨舍利在圣感舍利宝塔内几百年安稳不动,尤如佛陀长年居住在此一样。凡人俗子尚且念家,何况佛陀‘如如不动’‘安忍不动’?”
朱元璋听徐辉祖乱解佛经,禁不住有气。但确实人佛同心,佛祖不想搬家也有几分道理。
礼部尚书郑谨躬身说道:“圣上!牛首山在宁镇丘陵,虽然风景秀美,比起金陵紫府到底偏僻生远。如今佛教不但在我大明弘扬,朝鲜日本安南锡兰等各国都极为昌盛。佛顶骨舍利如此无上圣物,各国崇敬,当在金陵城内重地更为妥当”。这是礼部在外交角度的想法。
朱元璋心中大致已经决定,侧头问沈测:“沈卿说呢?”
沈监正躬身说道:“佛舍利在天禧寺时,紫微星垣众星明亮。臣眺望京城,瑞光流溢,缭绕而上。可近日非但紫微星垣星光黯弱,城中也是黑气弥漫常,且不断蔓延扩展。今日狮子山怕只是开始,臣担心如此下去恐会不利国祚”。
朱元璋问:“那沈卿觉得如何才妥?”
沈监正恭敬答道:“以臣所见,天禧寺的圣感舍利宝塔,即使修葺或重建,原址几百年的祥瑞之气不变。修建时不妨捧出,或暂时供奉别处或通现信众百姓,一迄工成便安奉回去。宋时建寺修浮屠,自长干寺阿育王塔变为天禧寺圣感舍利塔,就是这么做的”。
朱元璋微微颔首,最后侧头问朱允炆道:“允炆意下如何?”
朱允炆躬身肃容道:“圣上!各位大人所云甚有道理,以史为鉴,佛顶骨舍利还是原址安奉的好”。想了想又补充道:“如欲开示,不妨效仿唐太宗,几十年一启,最为妥当。”
朱元璋沉吟良久,最后说道:“好!那就还奉佛舍利于天禧寺塔内!允炆明日亲自去一趟”。
朱允炆大喜:“尊旨!”百官尽皆称善。
翌日,皇太孙特意斋戒沐浴,率领大臣太监恭恭敬敬地将佛顶骨舍利奉还天禧寺,重新安奉于圣感塔下地宫内。当时不仅天禧寺,整个金陵城上空祥云缭绕,瑞光氤氲。佛陀真身,这样在天禧寺又安居了几百年。
皇帝朱元璋,这样不得不再次放弃了阅江楼的建造,直到公元2001年南京政府建成了今日巍峨壮美的阅江楼,才结束了六百多年‘有记无楼’的历史。
朱元璋下了罪己诏,承认日食地震等异象是自己挪动了佛舍利造成,悔过不已;又说到停造阅江楼的原因:“惶惧乃罢其工,”直接承认自己是因害怕。
明太祖尚且如此,今人何妨也对佛陀多一些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