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和朱棣自琉璃坊出来,午后的阳光自蓝天飞泻而下,暖洋洋地照在身上,颇为慵懒适意。大同府已是初冬,街上的店铺都垂下了厚厚的门帘,行人也大都穿了薄棉衣;糖葫芦,烤红薯这些冬日才有的小贩出现在街上,生机勃勃地叫卖着。
一切都如此温暖,简单和幸福,令二人在以后无数个相聚别离的日子里时常回想。
莲花和朱棣并肩缓步而行,穿行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二人说着刚才琉璃坊里看到的都不大明白,颜色怎么就烧上去了呢?怎么就有了七彩光泽了呢?去了趟琉璃坊,倒更加觉得琉璃不可思议。
“为什么每家作坊人都不多?”莲花想了想问道。
“都是家庭作坊,手艺传子不传女,就是家里代代相传那几个人”,朱棣停了停:“工艺里为了流利的色彩温润,大量使用铅釉,铅里大约有些伤身体的东西。”
莲花一震,睁大了眼睛。
“难得去看一次,当然没事;日日在里面劳作,日积月累,身子就坏了”,朱棣说得也有些不忍:“所以琉璃作坊的人家,寿命都短”。
莲花半天不说话,良久才叹道:“我本来以为琉璃是个好看的玩意儿,以后还是不要了”。
朱棣安慰道:“那也不然。铅少用一些,另外大量培训工艺,轮班生产,不能就光家里这几个人盯着”。
十几年后建造大报恩寺琉璃塔时,朱棣记起这一日的话语,果然没有采用传统的琉璃家庭作坊制,改由朝廷成立了专门的琉璃工厂,大批量生产。为了保证琉璃的一致,更为了杜绝再次生产的弊端,建造此塔烧制的琉璃瓦和琉璃构件,都是一式三份。建塔用一份,其余两份编号埋入地下,一旦有缺损,上报工部,照号领取配件换上即可。六百多年后,今日出土的琉璃构件碎片依然色彩鲜艳纹理斑斓,且背后都有墨书的编号标记。
二人正说着话,一阵香气扑鼻,“莲花姑娘,你尝尝这个,叫油糕,就大同有”。身后的马三宝递了一盒金灿灿的炸糕过来,也没见他刚才在哪里买的。
“里面的馅儿都不一样,试试看”。马三宝笑眯眯地。
“真的?都是些什么馅儿?”莲花伸手取过一块,外面脆脆的:“好吃,这个是糖馅儿的,应该是红糖,还加了果仁”,莲花一边吃一边赞。朱棣的一块却是山药馅儿的,味道据说也不错。
一个是堂堂大明燕王,一个是朝鲜国公主,还有一个王府内官监大人,三个人站在大同的街头,手拿着油糕,吃得津津有味。
朱棣正吃着,看到莲花嘴角沾了一点红糖,随手伸过大手,一根手指头就抹干净,手势自然而然,完全没经大脑。莲花却一下红了脸。
朱棣浑然不觉,漫不经心地笑道:“前面有个面馆,大同的面点很有特色,我们去坐下吃点面吧?”说着就往前走,莲花和马三宝跟在了后面。
这时一阵哄闹声,拍手声,喝彩声传来,却是一圈人围着在看里面卖艺的。人很多,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也看不见里面耍得是什么。三人不以为意,绕过人群往面馆走去。
“啪”的一声鞭响,似惊雷似闪电,莲花一怔,停下了脚步,脸上惊疑不定。又是“啪啪”几声连响,莲花转头就往人群里挤去。
可是人群摩肩擦踵水泄不通,却哪里挤得进去?朱棣不明所以,看莲花急得脸色绯红,急忙挡在她前面护着;马三宝奔过来走在二人之前,也没见他使力,人群就已似流水左右分开,莲花瞬时跑到了圈内。
真的是海寿!一身布袍已经有些破烂,薄底快靴前头露洞后无脚跟,头发极长,只用跟布带束在头顶;布带已看不出原来颜色,也不知道是不是布袍上撕下来的。满面风霜,容颜憔悴,小小年纪额头竟有了几道深深的皱纹。
莲花呆呆地望着,眼里的雾气弥漫上来。
海寿正在舞鞭,鞭如蛟龙细影重重,人群发出阵阵喝彩呼哨;回头忽然见三个人拨众而出,最前面一个女子居然是莲花。海寿呆住,长鞭傻傻地提着,揉了揉眼睛,一看再看,终于大叫一声,噗通跪倒在莲花面前,手中兀自提着长鞭。
“公主!公主!”叫的是高丽话,但泣不成声,倒也很难听出不是汉语。
莲花双目含泪,只叫了一声:“海寿!”哽咽着再说不出话来。
回到代王府,海寿洗漱完毕换了干净衣服,来到莲花面前,磕头拜倒。
莲花连忙让他起来,关切地问道:“你怎么会在这里?”因朱棣在侧,莲花特意说的汉语。朱棣听了,面上不动,心中觉得甜滋滋的。打量眼前这个朝鲜内侍,身量不高,年纪比马三宝略小,典型的高丽人面庞,大脸高颧小眼睛,薄薄的嘴唇时常紧紧抿着,透着严肃。
海寿答道:“小的在铁岭卫林间逃脱追兵,却看到小的的马扔在路边,小的辗转打听到公主去了蒙古,可到了蒙古,实在太大,找不到公主;又听人说天朝打了胜仗,俘虏都回了天朝,小的又回了天朝,想着自超师父说过要去北平见慧勤和指空师父,也许公主会在北平。”
说到这海寿小心看了看莲花说道:“小的没盘缠,要去北平只好卖艺赚些银两,给公主丢脸了,请公主恕罪。”海寿的汉语说得不坏,调子虽有些怪异,但听懂没问题,声音中有些内侍特有的阴柔,朱棣听着倒觉得亲切,瞥了眼马三宝;马三宝笑眯眯地,目光中倒蛮赞赏的样子。
莲花想象他一个人四处奔波寻找,辽东跑到蒙古,蒙古又奔到中原,身在异乡又没有银两,武林高手弄得要去舞鞭卖艺,心中感动,一时说不出话。
朱棣笑道:“你家公主怎会怪你?倒是你哪天见了师父,若是知道了这手长鞭在街头挥舞表演,怕是饶不了你”。
莲花不由扑哧笑出来:“你这个人,就会吓唬人”。立在身后的知恩也忍不住笑,露出一点尖尖的小虎牙。
海寿在路上已经知道了这是天朝燕王,忙恭敬答道:“谢王爷关怀,小的到时只好再请王爷和公主救命。”说得诚恳,朱棣反倒疑惑:难道他师父真的会因此找他麻烦?看看海寿,仍旧抿着唇满脸严肃,一时倒有些高深莫测。
莲花带着伤感道:“铁岭那些遇害的兄弟们都已经回了汉城,善喜也回家了,葬在山上家里。你是想回家还是跟着我?”
海寿躬身道:“小的自然跟随公主。”
莲花侧头看看朱棣,朱棣一直在愁莲花进宫怎么办,这时见海寿忠心耿耿武艺高强,自然赞同,冲莲花点了点头。
莲花看着海寿温言道:“好,那你就跟着我。”正要介绍知恩,两个人却异口同声地道:“我们认识,原来都是郑提调那里的”。莲花有些好笑,想到善喜又不由心中伤感。
这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来,正是人未到语先到的代王妃徐秀。老远地就听她说道:“哎呀,怎么这才住了几天就要走啊?”随着话音人已飘了进来,
看着朱棣笑道:“怎么说这就要走?”王景弘跟在后面,刚才燕王让他去传的信。
朱棣漫不经心地笑道:“离北平日久,该回去了。”
徐秀看着朱棣笑道:“想姐姐了是吧?”
朱棣古铜色的面孔也看得出一红:“不是。圣旨命宜宁公主赶新年进京,催得紧。”
徐秀侧头向莲花笑道:“那定是咱们的大侄子想媳妇了,也是,这么个可人儿,可不早点到的好”,这下轮到莲花红了脸。
徐秀见二人表情,又笑道:“那就今天去北平,我和你们一起去看看姐姐”。
朱棣未及张口,徐秀已经叫了管家吩咐:“备我的车,去北平。”
朱棣只好问:“十三弟呢?”
“他在厅上备酒,你们兄弟两中午喝一杯再走。这一走,下次不知几时见呢。”
朱棣听到这最后一句,坐了下来。
徐秀问道:“我刚才听这位朝鲜的内侍大人提到慧勤和指空大师的名字,是宜宁公主要去见他们吗?”
海寿连忙谦虚:“王妃直呼小的名字就好,小的叫海寿”。一打岔,众人都忘了思量徐秀如何听到了慧勤和指空的名字?
莲花微笑道:“是,是我师父自超大师让我路过北平时去看望两位大师。”
徐秀拍手笑道:“可好我在这里,指空师父我不知道,慧勤师父前年就圆寂了。那时我正好在姐姐那里,他虽是高丽来的,名气可不小,葬礼挺体面。”看看朱棣道:“你在十七弟那里,大概不知道”。
莲花一时呆住,半响才问道:“那他师兄慧忍大师呢?”
徐秀又拍手:“你这可问对了人!慧忍师父现在在京师呢。是天禧寺的方丈,去了好几年了。”顿了顿道:“不过老和尚有八十了吧?”下面的话忍着没说。
朱棣知道她是觉得慧忍也没多久的意思,瞪了她一眼,安慰莲花道:“你到了京师就可以去看望慧忍师父,一样的,你师父也会高兴的。”脑子里却在转着念头,盘算莲花与慧忍的这个渊源,在父皇心中是利是弊。
几人正说着话,朱桂大步走了进来,笑道:“哟,今儿热闹。四哥来了可真好。”
徐秀嗔道:“就你们兄弟亲,这儿有远道的客呐。”
众人说笑着,朱棣与朱桂自去饮酒,徐秀带着莲花在内堂里单独用了饭,又拉着莲花来到自己的小内厅。徐秀的屋子精致异常,珠帘绣幕,馥郁芬芳,各种金盘,宝镜,铜鼎,瑶琴,古画新诗,莲花看得眼花缭乱。
徐秀笑着指着桌上的一堆东西笑道:“公主远道来,又遭了劫,我估摸着公主随身的行李不怎么齐全,这是府里的一些常用的,公主别嫌不好,将就用着。”桌上堆着衣服,绸缎布匹,金银饰器,甚至胭脂水粉。
莲花红了脸,急忙推辞。徐秀却不由分说,叫了下人搬往莲花的车上,口里还说着:“几套衣裳是现赶的,天气凉了,公主带着好。就是公主嫌弃,赏了丫头也成。”
这时莲花第一次和中原的贵妇人打交道,但觉徐秀热情温暖关怀备至,让人从心底里热乎乎的。
徐秀自出生就在大明的宫廷出入,对朝廷百官和后宫妃嫔都了如指掌;为人一向八面玲珑,知道莲花是东宫的人,又看出燕王对她不一般,有意结交,也是预备万一哪天用得着。至于是否用上了?且看后文分解。
洪武三十年十一月初五,燕王朱棣,代王妃徐秀,朝鲜宜宁公主一行,进了北平。
一切都如此温暖,简单和幸福,令二人在以后无数个相聚别离的日子里时常回想。
莲花和朱棣并肩缓步而行,穿行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二人说着刚才琉璃坊里看到的都不大明白,颜色怎么就烧上去了呢?怎么就有了七彩光泽了呢?去了趟琉璃坊,倒更加觉得琉璃不可思议。
“为什么每家作坊人都不多?”莲花想了想问道。
“都是家庭作坊,手艺传子不传女,就是家里代代相传那几个人”,朱棣停了停:“工艺里为了流利的色彩温润,大量使用铅釉,铅里大约有些伤身体的东西。”
莲花一震,睁大了眼睛。
“难得去看一次,当然没事;日日在里面劳作,日积月累,身子就坏了”,朱棣说得也有些不忍:“所以琉璃作坊的人家,寿命都短”。
莲花半天不说话,良久才叹道:“我本来以为琉璃是个好看的玩意儿,以后还是不要了”。
朱棣安慰道:“那也不然。铅少用一些,另外大量培训工艺,轮班生产,不能就光家里这几个人盯着”。
十几年后建造大报恩寺琉璃塔时,朱棣记起这一日的话语,果然没有采用传统的琉璃家庭作坊制,改由朝廷成立了专门的琉璃工厂,大批量生产。为了保证琉璃的一致,更为了杜绝再次生产的弊端,建造此塔烧制的琉璃瓦和琉璃构件,都是一式三份。建塔用一份,其余两份编号埋入地下,一旦有缺损,上报工部,照号领取配件换上即可。六百多年后,今日出土的琉璃构件碎片依然色彩鲜艳纹理斑斓,且背后都有墨书的编号标记。
二人正说着话,一阵香气扑鼻,“莲花姑娘,你尝尝这个,叫油糕,就大同有”。身后的马三宝递了一盒金灿灿的炸糕过来,也没见他刚才在哪里买的。
“里面的馅儿都不一样,试试看”。马三宝笑眯眯地。
“真的?都是些什么馅儿?”莲花伸手取过一块,外面脆脆的:“好吃,这个是糖馅儿的,应该是红糖,还加了果仁”,莲花一边吃一边赞。朱棣的一块却是山药馅儿的,味道据说也不错。
一个是堂堂大明燕王,一个是朝鲜国公主,还有一个王府内官监大人,三个人站在大同的街头,手拿着油糕,吃得津津有味。
朱棣正吃着,看到莲花嘴角沾了一点红糖,随手伸过大手,一根手指头就抹干净,手势自然而然,完全没经大脑。莲花却一下红了脸。
朱棣浑然不觉,漫不经心地笑道:“前面有个面馆,大同的面点很有特色,我们去坐下吃点面吧?”说着就往前走,莲花和马三宝跟在了后面。
这时一阵哄闹声,拍手声,喝彩声传来,却是一圈人围着在看里面卖艺的。人很多,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也看不见里面耍得是什么。三人不以为意,绕过人群往面馆走去。
“啪”的一声鞭响,似惊雷似闪电,莲花一怔,停下了脚步,脸上惊疑不定。又是“啪啪”几声连响,莲花转头就往人群里挤去。
可是人群摩肩擦踵水泄不通,却哪里挤得进去?朱棣不明所以,看莲花急得脸色绯红,急忙挡在她前面护着;马三宝奔过来走在二人之前,也没见他使力,人群就已似流水左右分开,莲花瞬时跑到了圈内。
真的是海寿!一身布袍已经有些破烂,薄底快靴前头露洞后无脚跟,头发极长,只用跟布带束在头顶;布带已看不出原来颜色,也不知道是不是布袍上撕下来的。满面风霜,容颜憔悴,小小年纪额头竟有了几道深深的皱纹。
莲花呆呆地望着,眼里的雾气弥漫上来。
海寿正在舞鞭,鞭如蛟龙细影重重,人群发出阵阵喝彩呼哨;回头忽然见三个人拨众而出,最前面一个女子居然是莲花。海寿呆住,长鞭傻傻地提着,揉了揉眼睛,一看再看,终于大叫一声,噗通跪倒在莲花面前,手中兀自提着长鞭。
“公主!公主!”叫的是高丽话,但泣不成声,倒也很难听出不是汉语。
莲花双目含泪,只叫了一声:“海寿!”哽咽着再说不出话来。
回到代王府,海寿洗漱完毕换了干净衣服,来到莲花面前,磕头拜倒。
莲花连忙让他起来,关切地问道:“你怎么会在这里?”因朱棣在侧,莲花特意说的汉语。朱棣听了,面上不动,心中觉得甜滋滋的。打量眼前这个朝鲜内侍,身量不高,年纪比马三宝略小,典型的高丽人面庞,大脸高颧小眼睛,薄薄的嘴唇时常紧紧抿着,透着严肃。
海寿答道:“小的在铁岭卫林间逃脱追兵,却看到小的的马扔在路边,小的辗转打听到公主去了蒙古,可到了蒙古,实在太大,找不到公主;又听人说天朝打了胜仗,俘虏都回了天朝,小的又回了天朝,想着自超师父说过要去北平见慧勤和指空师父,也许公主会在北平。”
说到这海寿小心看了看莲花说道:“小的没盘缠,要去北平只好卖艺赚些银两,给公主丢脸了,请公主恕罪。”海寿的汉语说得不坏,调子虽有些怪异,但听懂没问题,声音中有些内侍特有的阴柔,朱棣听着倒觉得亲切,瞥了眼马三宝;马三宝笑眯眯地,目光中倒蛮赞赏的样子。
莲花想象他一个人四处奔波寻找,辽东跑到蒙古,蒙古又奔到中原,身在异乡又没有银两,武林高手弄得要去舞鞭卖艺,心中感动,一时说不出话。
朱棣笑道:“你家公主怎会怪你?倒是你哪天见了师父,若是知道了这手长鞭在街头挥舞表演,怕是饶不了你”。
莲花不由扑哧笑出来:“你这个人,就会吓唬人”。立在身后的知恩也忍不住笑,露出一点尖尖的小虎牙。
海寿在路上已经知道了这是天朝燕王,忙恭敬答道:“谢王爷关怀,小的到时只好再请王爷和公主救命。”说得诚恳,朱棣反倒疑惑:难道他师父真的会因此找他麻烦?看看海寿,仍旧抿着唇满脸严肃,一时倒有些高深莫测。
莲花带着伤感道:“铁岭那些遇害的兄弟们都已经回了汉城,善喜也回家了,葬在山上家里。你是想回家还是跟着我?”
海寿躬身道:“小的自然跟随公主。”
莲花侧头看看朱棣,朱棣一直在愁莲花进宫怎么办,这时见海寿忠心耿耿武艺高强,自然赞同,冲莲花点了点头。
莲花看着海寿温言道:“好,那你就跟着我。”正要介绍知恩,两个人却异口同声地道:“我们认识,原来都是郑提调那里的”。莲花有些好笑,想到善喜又不由心中伤感。
这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来,正是人未到语先到的代王妃徐秀。老远地就听她说道:“哎呀,怎么这才住了几天就要走啊?”随着话音人已飘了进来,
看着朱棣笑道:“怎么说这就要走?”王景弘跟在后面,刚才燕王让他去传的信。
朱棣漫不经心地笑道:“离北平日久,该回去了。”
徐秀看着朱棣笑道:“想姐姐了是吧?”
朱棣古铜色的面孔也看得出一红:“不是。圣旨命宜宁公主赶新年进京,催得紧。”
徐秀侧头向莲花笑道:“那定是咱们的大侄子想媳妇了,也是,这么个可人儿,可不早点到的好”,这下轮到莲花红了脸。
徐秀见二人表情,又笑道:“那就今天去北平,我和你们一起去看看姐姐”。
朱棣未及张口,徐秀已经叫了管家吩咐:“备我的车,去北平。”
朱棣只好问:“十三弟呢?”
“他在厅上备酒,你们兄弟两中午喝一杯再走。这一走,下次不知几时见呢。”
朱棣听到这最后一句,坐了下来。
徐秀问道:“我刚才听这位朝鲜的内侍大人提到慧勤和指空大师的名字,是宜宁公主要去见他们吗?”
海寿连忙谦虚:“王妃直呼小的名字就好,小的叫海寿”。一打岔,众人都忘了思量徐秀如何听到了慧勤和指空的名字?
莲花微笑道:“是,是我师父自超大师让我路过北平时去看望两位大师。”
徐秀拍手笑道:“可好我在这里,指空师父我不知道,慧勤师父前年就圆寂了。那时我正好在姐姐那里,他虽是高丽来的,名气可不小,葬礼挺体面。”看看朱棣道:“你在十七弟那里,大概不知道”。
莲花一时呆住,半响才问道:“那他师兄慧忍大师呢?”
徐秀又拍手:“你这可问对了人!慧忍师父现在在京师呢。是天禧寺的方丈,去了好几年了。”顿了顿道:“不过老和尚有八十了吧?”下面的话忍着没说。
朱棣知道她是觉得慧忍也没多久的意思,瞪了她一眼,安慰莲花道:“你到了京师就可以去看望慧忍师父,一样的,你师父也会高兴的。”脑子里却在转着念头,盘算莲花与慧忍的这个渊源,在父皇心中是利是弊。
几人正说着话,朱桂大步走了进来,笑道:“哟,今儿热闹。四哥来了可真好。”
徐秀嗔道:“就你们兄弟亲,这儿有远道的客呐。”
众人说笑着,朱棣与朱桂自去饮酒,徐秀带着莲花在内堂里单独用了饭,又拉着莲花来到自己的小内厅。徐秀的屋子精致异常,珠帘绣幕,馥郁芬芳,各种金盘,宝镜,铜鼎,瑶琴,古画新诗,莲花看得眼花缭乱。
徐秀笑着指着桌上的一堆东西笑道:“公主远道来,又遭了劫,我估摸着公主随身的行李不怎么齐全,这是府里的一些常用的,公主别嫌不好,将就用着。”桌上堆着衣服,绸缎布匹,金银饰器,甚至胭脂水粉。
莲花红了脸,急忙推辞。徐秀却不由分说,叫了下人搬往莲花的车上,口里还说着:“几套衣裳是现赶的,天气凉了,公主带着好。就是公主嫌弃,赏了丫头也成。”
这时莲花第一次和中原的贵妇人打交道,但觉徐秀热情温暖关怀备至,让人从心底里热乎乎的。
徐秀自出生就在大明的宫廷出入,对朝廷百官和后宫妃嫔都了如指掌;为人一向八面玲珑,知道莲花是东宫的人,又看出燕王对她不一般,有意结交,也是预备万一哪天用得着。至于是否用上了?且看后文分解。
洪武三十年十一月初五,燕王朱棣,代王妃徐秀,朝鲜宜宁公主一行,进了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