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沈鲤便上早朝去了。
而吕宋洋与朱书媱两人留在沈府,焦急地等待着沈鲤的消息。
一直到午饭时分,沈鲤方才回到沈府,回来后便一直愁眉不展,似乎发生什么特别严重的事情。
而朱书媱一心想着要进宫去见自己朝思暮想的“王姑姑”,便拉起吕宋洋,一齐飞驰到沈鲤房中。
见沈鲤立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忧心忡忡。
朱书媱也不避讳,走向前去,脱口问道:“沈大人,我们何时进宫啊?”
见朱书媱忽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沈鲤微微一愕,忽又收起愁容,露出微笑,道:“哦,我已经奏明圣上,你们明日便可以进宫探亲了。”
朱书媱一听此话,不禁鹊起,展露笑颜,道:“那太好了。”
人在欢欣喜悦的时候,是很容易忽略别人的情感变化的。
其实,属于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同等大小的,当你把自己占据的那一部分放大的时候,关于别人的那一部分就会变小。
此刻喜悦的朱书媱,并未顾及沈鲤面上隐藏的愁云。
然而,细心的吕宋洋却察觉到了沈鲤沉郁的心情状态。
但见他向前一步,行至沈鲤面前,朗声问道:“今日我见大人上朝回府之后,便一直愁眉不展,莫非朝廷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成?”
沈鲤长叹一声。目光里布满了一丝沉重的思虑,望着窗外出神。
沉默片刻,他忽又将目光收回。凝视着吕宋洋,叹道:“唉,吕少侠真是心明如镜啊,今日老夫上朝确实,遇到了一件事态十分严重的事情,此事觉得朝廷大乱,人心惶惶。”
听沈鲤这么一说。吕宋洋与朱书媱二人心中俱是大奇,四道惊奇的目光一齐投向沈鲤。
朱书媱一听此话。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开口问道:“沈大人,发生什么事情了?”
沈鲤目光自两人身上一扫,微微一顿。继续说道:“两位有所不知,今日朝堂之上,确实发生一件怪事,一份妖书,重现朝纲!”
“妖书?”
两人齐声问道。
沈鲤一抹长须,叹道:“不错,正是妖书!时隔六年,当年的妖书重现朝堂,龙颜大怒。下令彻查此事。”
朱书媱一听,更觉得迷惑了,云里雾里。问道:“这妖书究竟是什么呀?”
“事情是这样的。”
沈鲤望了朱书媱一眼,接着道:“昨日清晨,内阁大学士朱赓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份题为《续忧危竑议》的揭帖,文中指责郑贵妃意图废太子,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听到此处,吕宋洋道:“自古皇位继承。皆由长子执掌,郑贵妃之子福王并非太子。怎能继位?”
沈鲤点点头道:“不错,圣上久未立储,致使朝中猜测不断,如今立储,皇上又犹豫不决,此为祸乱之始也!”
吕宋洋道:“如今天下大乱,皆由此事而起,乱由心生,治国在于治乱,治乱在于治心,唯有君臣一心,大明江山,方可千秋万世,长盛不衰!”
沈鲤赞道:“好一个‘治乱在于治心,治乱在于治心,唯有君臣一心,大明江山,方可千秋万世,长盛不衰。’圣上若能领会此意,那天下便可安定!”
他微一停顿,又道:“这份揭帖一出,顿时人心大乱。此外,不仅朱大人收到了这份蹊跷文章,之前一夜,妖书已经在京师广为散布,上至宫门,下至街巷,到处可见这片蹊跷文章。”
“《续忧危竑议》究竟写得是些什么呀?”
朱书媱目光一闪,脱口问道。
“两位有所不知,《续忧危竑议》假托‘郑福成’为问答,文中所谓‘郑福成’,意即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当成太子,继承大位。”
“书中还说,皇上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实出于不得已,他日必当更易;启用朱赓大人为内阁大臣,是因“赓”与“更”同音,寓更易之意。”
“此书大概只有三百来字,但内容却尽是祸国殃民、扰乱朝纲的妖言,在京城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此书“词极诡妄”,故众人皆称其为‘妖书’。”
听到此处,吕宋洋眉头一皱,道:“在下尚有一事未明,还望大人指示。”
沈鲤目光落在吕宋洋面上,道:“请讲!”
吕宋洋道:“如此妖书,何故一夜之间,传遍京城,难道就没有抓到那投书之人么?”
沈鲤黯然摇首道:“如此蹊跷文章,震惊朝野,大雪之夜投递,却不见足迹,来无影去无踪,真是居心叵测,可怖至极啊!朝廷动用锦衣卫、东厂、西厂,犹未能找到这投书之人。”
“有人说是江湖之人所为,亦有人说是满清金兵所做,可是却又没有任何证据,是以未能找到凶手。”
沈鲤在讲述此事之时,面带憎色,痛恨至极。
此时他面上的惊慌,也不无缘由,原来这妖书案,在六年前出现过一次。
当时是万历十八年,著名大儒吕坤担任山西按察使,在职期间,他采辑了历史上贤妇烈女的事迹,著成《闺范图说》一书。
当时宦官陈矩出宫时,看到此书,便买了一本带回宫中。
不料,郑贵妃看到之后,想借此书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于是命人增补了十二人。
书中,以汉明德皇后开篇,郑贵妃本人终篇,并亲自加作了一篇序文。
此后,郑贵妃便指使伯父郑承恩及兄弟郑国泰重新刊刻了新版的《闺范图说》。
实际上。尽管第二版的《闺范图说》与第一版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出书人的初衷,却有本质的区别。但民间却逐渐有人开始将两版书混为一谈。
万历二十六年五月,担任刑部侍郎的吕坤上奏表《天下安危疏》中,请明神宗节省费用,停止横征暴敛,以安定天下。
然而,吏科给事中戴士衡借此事大作文章,上疏弹劾吕坤。
戴士衡上疏中指责吕坤先写了一本《闺范图说》。然后又上《安危疏》,是“机深志险。包藏祸心”,“潜进《闺范图说》,结纳宫闱”,逢迎郑贵妃。
吕坤平白无故地蒙受了不白之冤。立即上疏为自己辩护。
他在书表之中,称:“先是万历十八年臣为按察使时,刻《闺范》四册,明女教也。后来翻刻渐多,流布渐广,臣安敢逆知其传之所必至哉?……”
“伏乞皇上洞察缘因《闺范图说》之刻果否由臣假托,仍乞敕下九卿科道将臣所刻《闺范》与郑承恩所刻《闺范图说》一一检查,有无包藏祸心?”
此事吕坤确实比较冤枉,他原来的书被人改头换面。本来就与他无关,而还说他自己偷偷送进宫里,企图“结纳宫闱”。更是莫名其妙的罪名。
即便如此,因为整个事情牵涉到郑贵妃,明神宗对其宠爱有加,故而装聋作哑,不予理睬。
不料,事情并未因此结束。平地再起风云,自此闹得满城风云。
一个自称“燕山朱东吉”的人。专门为《闺范图说》写了一篇跋文,名字叫《忧危竑议》,并以传单的形式在京师广为流传。
“朱东吉”的意思是朱家天子的东宫太子一定太吉。
“忧危竑议”四字的意思是:在吕坤所上的《忧危疏》的基础上竑大其说,因为《忧危疏》中没有提到立太子的问题。
文中采用问答体形式,专门议论历代嫡庶废立事件,影射“国本”问题。
大概意思是说,《闺范图说》中首载汉明德马后,马后由贵人进中宫,吕坤此意其实是想讨好郑贵妃,而郑贵妃重刊此书,实质上是为自己的儿子夺取太子位埋下的伏笔。
又说:吕坤疏言天下忧危,无事不言,惟独不及立皇太子事,用意不言自明。
此外,又称吕坤与外戚郑承恩、户部侍郎张养蒙,山西巡抚魏允贞等九人结党,依附郑贵妃。
此文一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不明所以,纷纷责怪书的原作者吕坤。
吕坤为此忧惧不堪,借病致仕回家。
明神宗看到《忧危竑议》后,大为恼怒,可又不好大张旗鼓地追查作者。
郑贵妃伯父郑承恩因为在《忧危竑议》中被指名道姓,也大为紧张,便怀疑《忧危竑议》为戴士衡和全椒知县樊玉衡所写。
在戴士衡上疏之前,全椒知县樊玉衡曾上疏请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并指斥郑贵妃,扰乱国本。
明神宗也不想把事情闹大,便亲下谕旨,说明《闺范》一书是他赐给郑贵妃的,因为书中大略与《女鉴》一书主旨相仿佛,以备朝夕阅览。
他又下令逮捕樊玉衡和戴士衡,经过严刑拷掠后,以“结党造书,妄指宫禁,干扰大典,惑世诬人”的罪名,分别谪戍广东雷州和廉州。
而吕坤因为已经患病致仕,置之不问。
吕坤之后再也没有步入仕途,闭门著述讲学,二十年后谢世。
著名的《呻吟语》便是其作品。
第一次“妖书案”,由于明神宗故意轻描淡写地处理,所以并未引起政坛的震动。
至于谁是《忧危竑议》的真正作者,始终没有人知道。
而六年后的今日,也就是第二次“妖书案”就非同一般了,其曲折离奇之处,令人匪夷所思。
在此之前,朱家天下一度陷入在“国本之争”之中。
明神宗迟迟不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自然是想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
但封建皇朝对嫡长制看得很重,太子必须立嫡,无嫡立长,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可以兄终弟及。
可是明神宗皇后还在世,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到原配皇后死了,扶郑贵妃为皇后,这样朱常洵的身份就变成了“嫡子”,名份超越了朱常洛的“长子”。
基于这样的考虑,明神宗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采取了“拖”的态度,一直要拖到郑贵妃当皇后为止。
为了郑贵妃,明神宗几乎得罪了所有的人,但他却不敢在败坏祖制这条路上走得太远。
然而,天不遂人愿,偏偏明神宗皇后迟迟不死,不仅如此,还对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十分爱护。
立储之事,一拖再拖,大臣们自然不同意,上疏者前赴后继,但都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到了万历二十九年,明神宗到慈圣太后那里问安,这位老太后不满意地责问明神宗为什么迟迟不立太子。
可能是老太后威风犹在的缘故,也可能明神宗对太后的问题事先没有准备,惊惶之下,竟然说了一句关键的错话:“皇长子乃是宫人之子,不堪为帝。”
意思是说,朱常洛出身卑贱,不能继承皇位。
但明神宗显然是鬼迷心窍,他忘记了他母亲也是宫人出身。
当时慈圣太后怒气冲冲地指着明神宗说“你也是宫人的儿子”时,明神宗这才醒悟过来,然后惊恐地“伏地不敢起”。
此事之后,转眼到了八月,内阁大学士沈一贯上了一疏,竟然立竿见影地收到了奇效。
奏疏中用“多子多孙”劝明神宗早立太子,终于打动了皇帝,明神宗下诏即日举行册立太子礼。
太子的人选,自然是指长子朱常洛。
朝野上下,闻讯而欢声雷动。
但郑贵妃却坐不住了,为此跟明神宗大闹了一场,明神宗又开始动摇,以“典礼未备”为由,要改期册立太子。
在关键时刻,沈一贯在立储一事中,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他将明神宗的手诏封还,坚决不同意改期。
如此一来,明神宗总算下了决心,于十月十五正式册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
朱常洛虽然当上了太子,但其实日子并不好过。
因为,明神宗不大喜欢他,郑贵妃也对太子位虎视眈眈,随时想“易储”。
沈鲤一席话,说得唉声连连。
吕宋洋、朱书媱二人,听得沈鲤语气沉重,面色之中,皆是忧虑之色,隐约之中,意识到此时的严重性。
然而,他们并非朝堂之人,也就不便过多的过问朝堂之事。
窗外一只飞鸟,振翅飞去,投入漫无边际的暗夜之中。
几人收起心神,相视一眼。
屋内又归于沉寂!
此时朱书媱一心只想早日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王姑姑”,并无心过问妖书之事。
而吕宋洋只想尽快了却这一桩事,然后,找出杀死自己毒死自己的师父的仇人。
报仇之后,他带着朱书媱归隐江湖,从此不再过问江湖之事。
然而,这世间不如意的事情总是很多的。
其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如何,无法预知,惟有将心底的愿景变得美好些。
因为这样,即便结局没有预想之中喜人,那过程也不必太痛苦。
此时,屋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红服小鬟前来通报午饭的时间到了,三人一听,顿觉腹中饥饿,便在那小鬟的引领下,齐步往屋外走去。(未完待续)
而吕宋洋与朱书媱两人留在沈府,焦急地等待着沈鲤的消息。
一直到午饭时分,沈鲤方才回到沈府,回来后便一直愁眉不展,似乎发生什么特别严重的事情。
而朱书媱一心想着要进宫去见自己朝思暮想的“王姑姑”,便拉起吕宋洋,一齐飞驰到沈鲤房中。
见沈鲤立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忧心忡忡。
朱书媱也不避讳,走向前去,脱口问道:“沈大人,我们何时进宫啊?”
见朱书媱忽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沈鲤微微一愕,忽又收起愁容,露出微笑,道:“哦,我已经奏明圣上,你们明日便可以进宫探亲了。”
朱书媱一听此话,不禁鹊起,展露笑颜,道:“那太好了。”
人在欢欣喜悦的时候,是很容易忽略别人的情感变化的。
其实,属于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同等大小的,当你把自己占据的那一部分放大的时候,关于别人的那一部分就会变小。
此刻喜悦的朱书媱,并未顾及沈鲤面上隐藏的愁云。
然而,细心的吕宋洋却察觉到了沈鲤沉郁的心情状态。
但见他向前一步,行至沈鲤面前,朗声问道:“今日我见大人上朝回府之后,便一直愁眉不展,莫非朝廷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成?”
沈鲤长叹一声。目光里布满了一丝沉重的思虑,望着窗外出神。
沉默片刻,他忽又将目光收回。凝视着吕宋洋,叹道:“唉,吕少侠真是心明如镜啊,今日老夫上朝确实,遇到了一件事态十分严重的事情,此事觉得朝廷大乱,人心惶惶。”
听沈鲤这么一说。吕宋洋与朱书媱二人心中俱是大奇,四道惊奇的目光一齐投向沈鲤。
朱书媱一听此话。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开口问道:“沈大人,发生什么事情了?”
沈鲤目光自两人身上一扫,微微一顿。继续说道:“两位有所不知,今日朝堂之上,确实发生一件怪事,一份妖书,重现朝纲!”
“妖书?”
两人齐声问道。
沈鲤一抹长须,叹道:“不错,正是妖书!时隔六年,当年的妖书重现朝堂,龙颜大怒。下令彻查此事。”
朱书媱一听,更觉得迷惑了,云里雾里。问道:“这妖书究竟是什么呀?”
“事情是这样的。”
沈鲤望了朱书媱一眼,接着道:“昨日清晨,内阁大学士朱赓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份题为《续忧危竑议》的揭帖,文中指责郑贵妃意图废太子,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听到此处,吕宋洋道:“自古皇位继承。皆由长子执掌,郑贵妃之子福王并非太子。怎能继位?”
沈鲤点点头道:“不错,圣上久未立储,致使朝中猜测不断,如今立储,皇上又犹豫不决,此为祸乱之始也!”
吕宋洋道:“如今天下大乱,皆由此事而起,乱由心生,治国在于治乱,治乱在于治心,唯有君臣一心,大明江山,方可千秋万世,长盛不衰!”
沈鲤赞道:“好一个‘治乱在于治心,治乱在于治心,唯有君臣一心,大明江山,方可千秋万世,长盛不衰。’圣上若能领会此意,那天下便可安定!”
他微一停顿,又道:“这份揭帖一出,顿时人心大乱。此外,不仅朱大人收到了这份蹊跷文章,之前一夜,妖书已经在京师广为散布,上至宫门,下至街巷,到处可见这片蹊跷文章。”
“《续忧危竑议》究竟写得是些什么呀?”
朱书媱目光一闪,脱口问道。
“两位有所不知,《续忧危竑议》假托‘郑福成’为问答,文中所谓‘郑福成’,意即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当成太子,继承大位。”
“书中还说,皇上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实出于不得已,他日必当更易;启用朱赓大人为内阁大臣,是因“赓”与“更”同音,寓更易之意。”
“此书大概只有三百来字,但内容却尽是祸国殃民、扰乱朝纲的妖言,在京城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此书“词极诡妄”,故众人皆称其为‘妖书’。”
听到此处,吕宋洋眉头一皱,道:“在下尚有一事未明,还望大人指示。”
沈鲤目光落在吕宋洋面上,道:“请讲!”
吕宋洋道:“如此妖书,何故一夜之间,传遍京城,难道就没有抓到那投书之人么?”
沈鲤黯然摇首道:“如此蹊跷文章,震惊朝野,大雪之夜投递,却不见足迹,来无影去无踪,真是居心叵测,可怖至极啊!朝廷动用锦衣卫、东厂、西厂,犹未能找到这投书之人。”
“有人说是江湖之人所为,亦有人说是满清金兵所做,可是却又没有任何证据,是以未能找到凶手。”
沈鲤在讲述此事之时,面带憎色,痛恨至极。
此时他面上的惊慌,也不无缘由,原来这妖书案,在六年前出现过一次。
当时是万历十八年,著名大儒吕坤担任山西按察使,在职期间,他采辑了历史上贤妇烈女的事迹,著成《闺范图说》一书。
当时宦官陈矩出宫时,看到此书,便买了一本带回宫中。
不料,郑贵妃看到之后,想借此书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于是命人增补了十二人。
书中,以汉明德皇后开篇,郑贵妃本人终篇,并亲自加作了一篇序文。
此后,郑贵妃便指使伯父郑承恩及兄弟郑国泰重新刊刻了新版的《闺范图说》。
实际上。尽管第二版的《闺范图说》与第一版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出书人的初衷,却有本质的区别。但民间却逐渐有人开始将两版书混为一谈。
万历二十六年五月,担任刑部侍郎的吕坤上奏表《天下安危疏》中,请明神宗节省费用,停止横征暴敛,以安定天下。
然而,吏科给事中戴士衡借此事大作文章,上疏弹劾吕坤。
戴士衡上疏中指责吕坤先写了一本《闺范图说》。然后又上《安危疏》,是“机深志险。包藏祸心”,“潜进《闺范图说》,结纳宫闱”,逢迎郑贵妃。
吕坤平白无故地蒙受了不白之冤。立即上疏为自己辩护。
他在书表之中,称:“先是万历十八年臣为按察使时,刻《闺范》四册,明女教也。后来翻刻渐多,流布渐广,臣安敢逆知其传之所必至哉?……”
“伏乞皇上洞察缘因《闺范图说》之刻果否由臣假托,仍乞敕下九卿科道将臣所刻《闺范》与郑承恩所刻《闺范图说》一一检查,有无包藏祸心?”
此事吕坤确实比较冤枉,他原来的书被人改头换面。本来就与他无关,而还说他自己偷偷送进宫里,企图“结纳宫闱”。更是莫名其妙的罪名。
即便如此,因为整个事情牵涉到郑贵妃,明神宗对其宠爱有加,故而装聋作哑,不予理睬。
不料,事情并未因此结束。平地再起风云,自此闹得满城风云。
一个自称“燕山朱东吉”的人。专门为《闺范图说》写了一篇跋文,名字叫《忧危竑议》,并以传单的形式在京师广为流传。
“朱东吉”的意思是朱家天子的东宫太子一定太吉。
“忧危竑议”四字的意思是:在吕坤所上的《忧危疏》的基础上竑大其说,因为《忧危疏》中没有提到立太子的问题。
文中采用问答体形式,专门议论历代嫡庶废立事件,影射“国本”问题。
大概意思是说,《闺范图说》中首载汉明德马后,马后由贵人进中宫,吕坤此意其实是想讨好郑贵妃,而郑贵妃重刊此书,实质上是为自己的儿子夺取太子位埋下的伏笔。
又说:吕坤疏言天下忧危,无事不言,惟独不及立皇太子事,用意不言自明。
此外,又称吕坤与外戚郑承恩、户部侍郎张养蒙,山西巡抚魏允贞等九人结党,依附郑贵妃。
此文一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不明所以,纷纷责怪书的原作者吕坤。
吕坤为此忧惧不堪,借病致仕回家。
明神宗看到《忧危竑议》后,大为恼怒,可又不好大张旗鼓地追查作者。
郑贵妃伯父郑承恩因为在《忧危竑议》中被指名道姓,也大为紧张,便怀疑《忧危竑议》为戴士衡和全椒知县樊玉衡所写。
在戴士衡上疏之前,全椒知县樊玉衡曾上疏请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并指斥郑贵妃,扰乱国本。
明神宗也不想把事情闹大,便亲下谕旨,说明《闺范》一书是他赐给郑贵妃的,因为书中大略与《女鉴》一书主旨相仿佛,以备朝夕阅览。
他又下令逮捕樊玉衡和戴士衡,经过严刑拷掠后,以“结党造书,妄指宫禁,干扰大典,惑世诬人”的罪名,分别谪戍广东雷州和廉州。
而吕坤因为已经患病致仕,置之不问。
吕坤之后再也没有步入仕途,闭门著述讲学,二十年后谢世。
著名的《呻吟语》便是其作品。
第一次“妖书案”,由于明神宗故意轻描淡写地处理,所以并未引起政坛的震动。
至于谁是《忧危竑议》的真正作者,始终没有人知道。
而六年后的今日,也就是第二次“妖书案”就非同一般了,其曲折离奇之处,令人匪夷所思。
在此之前,朱家天下一度陷入在“国本之争”之中。
明神宗迟迟不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自然是想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
但封建皇朝对嫡长制看得很重,太子必须立嫡,无嫡立长,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可以兄终弟及。
可是明神宗皇后还在世,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到原配皇后死了,扶郑贵妃为皇后,这样朱常洵的身份就变成了“嫡子”,名份超越了朱常洛的“长子”。
基于这样的考虑,明神宗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采取了“拖”的态度,一直要拖到郑贵妃当皇后为止。
为了郑贵妃,明神宗几乎得罪了所有的人,但他却不敢在败坏祖制这条路上走得太远。
然而,天不遂人愿,偏偏明神宗皇后迟迟不死,不仅如此,还对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十分爱护。
立储之事,一拖再拖,大臣们自然不同意,上疏者前赴后继,但都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到了万历二十九年,明神宗到慈圣太后那里问安,这位老太后不满意地责问明神宗为什么迟迟不立太子。
可能是老太后威风犹在的缘故,也可能明神宗对太后的问题事先没有准备,惊惶之下,竟然说了一句关键的错话:“皇长子乃是宫人之子,不堪为帝。”
意思是说,朱常洛出身卑贱,不能继承皇位。
但明神宗显然是鬼迷心窍,他忘记了他母亲也是宫人出身。
当时慈圣太后怒气冲冲地指着明神宗说“你也是宫人的儿子”时,明神宗这才醒悟过来,然后惊恐地“伏地不敢起”。
此事之后,转眼到了八月,内阁大学士沈一贯上了一疏,竟然立竿见影地收到了奇效。
奏疏中用“多子多孙”劝明神宗早立太子,终于打动了皇帝,明神宗下诏即日举行册立太子礼。
太子的人选,自然是指长子朱常洛。
朝野上下,闻讯而欢声雷动。
但郑贵妃却坐不住了,为此跟明神宗大闹了一场,明神宗又开始动摇,以“典礼未备”为由,要改期册立太子。
在关键时刻,沈一贯在立储一事中,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他将明神宗的手诏封还,坚决不同意改期。
如此一来,明神宗总算下了决心,于十月十五正式册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
朱常洛虽然当上了太子,但其实日子并不好过。
因为,明神宗不大喜欢他,郑贵妃也对太子位虎视眈眈,随时想“易储”。
沈鲤一席话,说得唉声连连。
吕宋洋、朱书媱二人,听得沈鲤语气沉重,面色之中,皆是忧虑之色,隐约之中,意识到此时的严重性。
然而,他们并非朝堂之人,也就不便过多的过问朝堂之事。
窗外一只飞鸟,振翅飞去,投入漫无边际的暗夜之中。
几人收起心神,相视一眼。
屋内又归于沉寂!
此时朱书媱一心只想早日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王姑姑”,并无心过问妖书之事。
而吕宋洋只想尽快了却这一桩事,然后,找出杀死自己毒死自己的师父的仇人。
报仇之后,他带着朱书媱归隐江湖,从此不再过问江湖之事。
然而,这世间不如意的事情总是很多的。
其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如何,无法预知,惟有将心底的愿景变得美好些。
因为这样,即便结局没有预想之中喜人,那过程也不必太痛苦。
此时,屋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红服小鬟前来通报午饭的时间到了,三人一听,顿觉腹中饥饿,便在那小鬟的引领下,齐步往屋外走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