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站起来造反的人叫陈豨。这个人对大家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为我们在前边也根本就没有提到过他。
虽然我们对他很陌生,而实际上这个人还是比较爱热闹的,并且一直以来在刘邦的跟前混的很不错。
但很不幸的是,史料对这个人的记载很少,只交代过他是山东菏泽人且做过韩信部将之外,就没什么更多实质性内容。就连司马迁老先生都没弄明白陈豨的发家史,我们也就更是说不清楚了。
不过有一点我们还是很值得提一下的。陈豨在闹革命前是个小商人,对赚钱做生意这门专业比较有研究,当时养成的办事风格和生活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并最终也栽在了这上边。
陈豨虽然做过韩信的部将,不过从两人此时的待遇来看,他应该不是韩信的嫡系,甚至有可能是刘邦当初放在韩信身边的暗探。这种揣测实际也是有理论依据的,依据就是他和韩信现在的待遇。现在的韩信犹如囚徒,而陈豨却被刘邦安排到赵国当了个丞相。
当然赵国当时的丞相不止他一人,因为那个贯高也在这个岗位上待着。应该说这两个人一正一副,共同为当时的赵王张敖服务。
不过他和贯高的关系处的不是太好,理由也很简单,贯高属于张敖的嫡系,时时刻刻围护张敖的利益;而陈豨则不尽然,他实际上算是刘邦派过来的监督员,对张敖及赵国属臣们的一举一动比较感兴趣。他两个的办事宗旨不同,自然就尿不到一壶,时不时还会掐架。久而久之,积怨很深。
后来刘邦挖空心思搞的“白登之围”结束后,分封二哥刘仲为代王,樊哙辅佐,镇守代地。可刘仲和樊哙让刘邦大失所望,因为他俩在代地没待多长时间,就手拉着手跑回了长安。跪在刘邦面前,感受一番刘邦特有的问候后,灰头土脸地回了各自的家。
这一次,他两个人算是实实在在丢了人,不过两个人还是有差别的。刘仲的黑耳朵是当定了,因为他没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然而樊哙还有,他将用自己的行动,挽回丢掉的面子。
他俩人跑回来没多久,刘邦准备任命一个比较靠得住人去镇守代地,这个人就是陈豨。
随即,刘邦派人把陈豨叫到了长安,封其为列侯,命其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率领督统赵、代部队戍卫边疆。从这一点来分析的话,陈豨这个人不光会做生意,还比较会打仗。这虽然是揣测,但也是有根据的。
根据有两个:其一,能进入刘邦的法眼很不容易,因为刘邦的专长就是发掘人才,并且还从不走眼,陈豨能得到刘邦的认可,足见他绝不是等闲之辈;其二,陈豨到达代地后,就没有再挪窝,当然也并不是匈奴人没再来,而是陈豨没让匈奴人在自己手上讨到便宜,最起码陈豨没有像刘仲和樊哙那样落魄。由此可见,陈豨还是很有两把刷的。
虽然没能称王,但手握重兵,俨然一方诸侯。此时的陈豨是兴奋的,因为他得到了皇上的认可,看来这些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
兴奋的陈豨出的宫来,去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信。
我们已经让这位韩信兄弟坐了好长一段时间冷板凳,这个时候该让他出来露露头了。
不过这位仁兄死性不改,容易犯贱,现在他的这个毛病又要犯了。可不幸的是,他这次犯病碰见了个狠角色,也让他自己彻底玩完。
陈豨这次拜会韩信,完全出于礼节,因为曾做过他的部将,虽然暗地里还多少yin过他,但毕竟没有撕破脸,这次千里迢迢跑来长安,怎么说也得叙叙旧。
兴奋的陈豨来了。
而韩信现在却比较伤感。因为自从他被刘邦逮来长安后,一直在专心致志地搞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年四季请病假,空虚寂寞加无聊,伤心难受带生气,日子怎么过怎么不舒心。可他也很无奈,手里没兵没将,也无权无势,想叫唤也没人应和,想闹腾没人配合。所以,此时的韩信是伤感的。
我一直认为,心情是能够传染的。这次陈豨和韩信的会面就验证了这一句话。
此时的韩信过的很失败,所以一直在挖空心思地找翻身的机会。这次陈豨镇守代地的消息传来,韩信又冒出了个犯贱的想法,他认为机会来了。
要说韩信有这种想法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他现在是想造反想疯了,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这个人生规划。更重要的是,他一直以来都比较信任那个叫陈豨的人,从来没怀疑过陈豨曾经yin过自己。韩信在认人识人方面的能力也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了,就他这点水平整日里还胡思乱想,不说他“犯贱”就是对不起他。
俩人会面了,闲聊一会后,韩信屏退左右,拉住陈豨去庭院散步。
似是无意地说出了他思虑已久的话:“代地是天下精兵聚集之处,你也是陛下最亲信的臣子。然陛下多疑,久之,恐要灾祸临头了。现在的你,也就是当年的我;而现在的我,也就是将来的你。”
陈豨愣了。韩信的话砸住了他的麻骨,让他浑身一颤,不自主地问了一句:“该当如何?”
韩信盯着陈豨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他日如若见疑,只能举旗……。”
陈豨又是一颤。
韩信轻声说道:“只有如此,方可久安。那时,我将相应将军。”
对话终于结束了,陈豨怀揣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韩信的家门。
这一次,他不准备去告密,因为他在心里相信了韩信的话。
韩信现在的境地,深深地刺激着他全身的每一根神经,他似乎想象到了自己将来的命运。也许韩信说的对,如若到了那时,也许只有这一步路可走了。所以,他不准备把这次谈话的内容报告给刘邦,因为韩信也许真的会成为自己将来转危为安的绝佳的棋子。
几天后,陈豨告别了刘邦,离开了长安,向代地出发了。
无论将来的境地如何,但此时的他应该是顺风顺水、呼风唤雨的。所以,韩信传染给他的那一丝不快,随着一路的颠簸,渐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虽然我们对他很陌生,而实际上这个人还是比较爱热闹的,并且一直以来在刘邦的跟前混的很不错。
但很不幸的是,史料对这个人的记载很少,只交代过他是山东菏泽人且做过韩信部将之外,就没什么更多实质性内容。就连司马迁老先生都没弄明白陈豨的发家史,我们也就更是说不清楚了。
不过有一点我们还是很值得提一下的。陈豨在闹革命前是个小商人,对赚钱做生意这门专业比较有研究,当时养成的办事风格和生活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并最终也栽在了这上边。
陈豨虽然做过韩信的部将,不过从两人此时的待遇来看,他应该不是韩信的嫡系,甚至有可能是刘邦当初放在韩信身边的暗探。这种揣测实际也是有理论依据的,依据就是他和韩信现在的待遇。现在的韩信犹如囚徒,而陈豨却被刘邦安排到赵国当了个丞相。
当然赵国当时的丞相不止他一人,因为那个贯高也在这个岗位上待着。应该说这两个人一正一副,共同为当时的赵王张敖服务。
不过他和贯高的关系处的不是太好,理由也很简单,贯高属于张敖的嫡系,时时刻刻围护张敖的利益;而陈豨则不尽然,他实际上算是刘邦派过来的监督员,对张敖及赵国属臣们的一举一动比较感兴趣。他两个的办事宗旨不同,自然就尿不到一壶,时不时还会掐架。久而久之,积怨很深。
后来刘邦挖空心思搞的“白登之围”结束后,分封二哥刘仲为代王,樊哙辅佐,镇守代地。可刘仲和樊哙让刘邦大失所望,因为他俩在代地没待多长时间,就手拉着手跑回了长安。跪在刘邦面前,感受一番刘邦特有的问候后,灰头土脸地回了各自的家。
这一次,他两个人算是实实在在丢了人,不过两个人还是有差别的。刘仲的黑耳朵是当定了,因为他没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然而樊哙还有,他将用自己的行动,挽回丢掉的面子。
他俩人跑回来没多久,刘邦准备任命一个比较靠得住人去镇守代地,这个人就是陈豨。
随即,刘邦派人把陈豨叫到了长安,封其为列侯,命其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率领督统赵、代部队戍卫边疆。从这一点来分析的话,陈豨这个人不光会做生意,还比较会打仗。这虽然是揣测,但也是有根据的。
根据有两个:其一,能进入刘邦的法眼很不容易,因为刘邦的专长就是发掘人才,并且还从不走眼,陈豨能得到刘邦的认可,足见他绝不是等闲之辈;其二,陈豨到达代地后,就没有再挪窝,当然也并不是匈奴人没再来,而是陈豨没让匈奴人在自己手上讨到便宜,最起码陈豨没有像刘仲和樊哙那样落魄。由此可见,陈豨还是很有两把刷的。
虽然没能称王,但手握重兵,俨然一方诸侯。此时的陈豨是兴奋的,因为他得到了皇上的认可,看来这些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
兴奋的陈豨出的宫来,去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信。
我们已经让这位韩信兄弟坐了好长一段时间冷板凳,这个时候该让他出来露露头了。
不过这位仁兄死性不改,容易犯贱,现在他的这个毛病又要犯了。可不幸的是,他这次犯病碰见了个狠角色,也让他自己彻底玩完。
陈豨这次拜会韩信,完全出于礼节,因为曾做过他的部将,虽然暗地里还多少yin过他,但毕竟没有撕破脸,这次千里迢迢跑来长安,怎么说也得叙叙旧。
兴奋的陈豨来了。
而韩信现在却比较伤感。因为自从他被刘邦逮来长安后,一直在专心致志地搞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年四季请病假,空虚寂寞加无聊,伤心难受带生气,日子怎么过怎么不舒心。可他也很无奈,手里没兵没将,也无权无势,想叫唤也没人应和,想闹腾没人配合。所以,此时的韩信是伤感的。
我一直认为,心情是能够传染的。这次陈豨和韩信的会面就验证了这一句话。
此时的韩信过的很失败,所以一直在挖空心思地找翻身的机会。这次陈豨镇守代地的消息传来,韩信又冒出了个犯贱的想法,他认为机会来了。
要说韩信有这种想法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他现在是想造反想疯了,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这个人生规划。更重要的是,他一直以来都比较信任那个叫陈豨的人,从来没怀疑过陈豨曾经yin过自己。韩信在认人识人方面的能力也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了,就他这点水平整日里还胡思乱想,不说他“犯贱”就是对不起他。
俩人会面了,闲聊一会后,韩信屏退左右,拉住陈豨去庭院散步。
似是无意地说出了他思虑已久的话:“代地是天下精兵聚集之处,你也是陛下最亲信的臣子。然陛下多疑,久之,恐要灾祸临头了。现在的你,也就是当年的我;而现在的我,也就是将来的你。”
陈豨愣了。韩信的话砸住了他的麻骨,让他浑身一颤,不自主地问了一句:“该当如何?”
韩信盯着陈豨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他日如若见疑,只能举旗……。”
陈豨又是一颤。
韩信轻声说道:“只有如此,方可久安。那时,我将相应将军。”
对话终于结束了,陈豨怀揣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韩信的家门。
这一次,他不准备去告密,因为他在心里相信了韩信的话。
韩信现在的境地,深深地刺激着他全身的每一根神经,他似乎想象到了自己将来的命运。也许韩信说的对,如若到了那时,也许只有这一步路可走了。所以,他不准备把这次谈话的内容报告给刘邦,因为韩信也许真的会成为自己将来转危为安的绝佳的棋子。
几天后,陈豨告别了刘邦,离开了长安,向代地出发了。
无论将来的境地如何,但此时的他应该是顺风顺水、呼风唤雨的。所以,韩信传染给他的那一丝不快,随着一路的颠簸,渐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