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叔,真的还好吗?”刘坚有些担心,连监视的人都有,不知道是哪边儿的人,沈叔在牢里过得应该不是很好吧。
“听说严阁老下令不让顺天府用刑,加上这几年在锦衣卫做事,也算有几分面子,只不过人却不大好过,父亲说他宁愿给打了,给杀了,也不想让严阁老放他一马。”沈襄的神色有些忧郁,十六岁,一个人才刚起步,但是作为一个犯官之子,他的这一辈子已经完了,“过两天给我们送行就好,顺天府的衙门不大好进去。”
“我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做,朝廷里面那么多高官都没人站出来说一句话,那些多言官、翰林没有人说严阁老是你把好好的一个国家弄的民不聊生,弄的四处烽烟。他偏偏就觉得都是严阁老欺上瞒下,在鱼肉百姓。”沈襄似乎要把心里面压着的不满一下子全都宣泄出来,“说四处烽烟,也不过北方的鞑靼还有我们那的倭寇偶尔闹闹事情,若说看不惯就要打,武宗那时候百姓过的可比不上现在。这些年,几乎年年天灾**的,朝廷不乱成一团,还能同心协力的做事,首辅怎么会没有功劳?”
“这几年,伯父每次来信,都让爹爹如果不辞官,就明哲保身,不要累计家人。”一个把自己一身的目标都放在科举上,放在家国天下的不过十六岁的读书人,终于因为看不见的未来哭了出来。在家人,在下人面前的坚强,在父亲面前的孝顺,都暂时抛却吧。
“其它的可能说错,不过身叔有件事情却没有说错,严阁老的确是不大适合在当如今大明的首辅了。”父子两个都是一根筋,刘坚只好转移了话题。
“怎么说?”天子脚下的百姓都懂得政治,书生更是谈论起政治,挥斥方遒。不想刘坚在绍兴那种乡下地方都对朝堂的事情有和自己相同的见解,也来了兴致。
“如今大明有几个非常非常不妥的政策,人人都知道,人人都避之如蛇蝎。严阁老已经七十多了,要让他去做别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也是为难他罢了。不如你们也说说有哪些不妥?”既然是开解自家大舅哥,刘坚也不会自己一个人表演,虽然那些知识在后世不值得一提,不过那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土地兼并?”沈越问道。
“嗯!”这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题。
“贪官污吏、天灾**、皇上一意修玄?”沈襄连续给了三个答案,这个大概京城的书生都是这想法吧,特别是这几年,天灾来的特别的勤快,**就要算北方的鞑靼了,草原突然出现枭雄,这不是千里之外的大明能否定掉的。贪官污吏,好吧,这个的确有。至于皇上一意修玄,只不过是个业余爱好,人家还是很敬业的,每天都批阅奏章到天亮的。
“还有吗?”刘坚继续追问道。
“……”陷入长考中。
“……”继续长考。
“还是我说吧!”刘坚努力的回忆了从前看过的文章,又想了些程先生的教导,大概组织了一下语言,“首先是宗室的问题。”
“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好吧,宗亲封爵除嫡长子外,皇帝诸子封亲王;亲王诸子封郡王;郡王诸子为镇国将军,孙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玄孙为镇国中尉,五世孙为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皆授奉国中尉,并世袭,永远有别于民。这些人不用交税,另外宗室修建宫邸、坟墓,提供随从官员、仆役以及其他待遇。如今离开国将近两百年,宗室不知道有多少人了?”
“第二个还是太祖当年弄的,卫所如今名存实亡了,要不然些许倭寇,怎么可能扰得我海疆不宁。”对于这一点,他们两人都很认同,要知道倭寇一窝一窝的人数也不是很多,怎么就给倭寇给欺负了。
“第三嘛,还是当年太祖的规矩,如今看来却是不大合适,我大明富有四海,不过岁入才区区几百万,官绅不交税,商人也只要交很少的税收却是有些不妥。”
“不都这样吗?”他们这样的人家,几乎都是这么发家的。靠着有个当官的靠山,乡里人投献土地,自己再买一些,如果家里有人会货殖之术,那几年内将家产翻倍也不是难事。
“少爷,”福伯远远的叫了一声,“太太叫你去春意楼订一桌酒菜。”家里的掌厨前些天也走了,有亲人不远千里过来,却是不好随意招待。
“福伯,我和你去吧!”说起来刘坚毕竟是外人,估计沈大伯也有私下交待或者是书信。
“早去早回!”看着福伯看向自己讨主意,沈襄注意到一旁的大哥偷偷的点了点头。
已经是过了元月,街上比年前多了许些穿着儒衫,谈吐不凡的人物,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的会试已经不远了,若是沈炼没有冲动,沈襄今年也可以去试一试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寒风拂脸笛声残,只见山外山。
初春的京城正是万物蓄势待发的季节,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出了西直门十里,有个长亭。来送别的人都在这里,人不是很多,有几个还是慕名而来的国子监的学子,另外就是已经买好马车准备出发的沈家人。
之所以要在这里等,是因为惯例犯官释放,要由刑部兵丁押往城外十里才能开释。
马路边上早围好了一个场子,作为沐浴更衣之所,水都烧开了好几遍了。
一直到了巳时过了一半,才看到沈炼由几个锦衣卫的白户护送而来。那几个锦衣卫看到前面那些读书人,也不再相送。便抱拳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大人万万保重。这三年来承蒙大人教导,将来若是有什么用的着我们几个的,来一封信,刀山火海,在所不辞。”
沈炼深深地凝着这几个下属。轻声问道:“能告诉我是为什么。是都督叫你们来的吗?”虽然他是一根筋,但是却不缺少智慧。
“都督说这几年大人您替锦衣卫办了不少的事情,让我们来送送您,更何况我们几个都是您的下属,若是连长官要去远方了也不来相送,以后怎么罩的住下面的那群猴子。”领头的白户跪了下来,“这次大人出事,我们几个都没敢出头,实在有愧大人平时的教诲,让我们给大人磕几个头,一算送行,二算谢罪。”说罢,就带着弟兄连磕了三个响头,头发都散了,看得到额头的血印。然后骑上马,头也不回的走了。
沈炼目送他们离开,心里头颇不是滋味。自己在牢里没有受多少罪,肯定是锦衣卫在后面关照,这几年自己在锦衣卫有所作为,这几个白户功劳不小。自己能追查出那么多严阁老的罪证,可以说后面甚至有锦衣卫都督的影子。可是现在不得不离开自己为之奋斗的地方,也许永远也见不到他们,永远也回不来了。
沈炼因为以文官的身份进锦衣卫当官,所以在京城呆了几年,却没有交到什么朋友。沐浴更衣,一身的布袍,却是脱下了一身的尘埃,然后和几个朋友道别一番,鼓励一下那几个国子监的学子,祝他们顺利登科。
十里长亭恢复了宁静,沈家人目目相对,却不知道说些什么。
和家人见过礼后,才转过头问三人中最为年长沈越:“路上可平安?”
沈越赶忙行礼,恭敬地应了一声“是”,笑道:“一路上除了德州那边遇到了风雪倒也没出什么岔子”。
沈炼听了轻轻“嗯”了一声,也不觉得遇上风雪就是多大的事情,他少年游学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奇事,然后把目光投在了沈越身后的刘坚和惠儿身上。
两人忙上前给沈家老爷行礼。
沈炼望着沈惠儿,表情闪过一丝惊讶:“怎么一眨眼都长这么大了!”
就这一句话,刘坚就把他归到了没有责任心的工作狂的行列。
沈太太听着不满的哼了一声,刘坚瞧在眼里,立马上前给沈炼老爷行了个礼:“沈叔,安好!”把目光引到了自己的身上。
沈炼望着刘坚微微一点头,“大家都站累了,我们去凉亭里面歇歇吧!”说着,转身向凉亭走去。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听说严阁老下令不让顺天府用刑,加上这几年在锦衣卫做事,也算有几分面子,只不过人却不大好过,父亲说他宁愿给打了,给杀了,也不想让严阁老放他一马。”沈襄的神色有些忧郁,十六岁,一个人才刚起步,但是作为一个犯官之子,他的这一辈子已经完了,“过两天给我们送行就好,顺天府的衙门不大好进去。”
“我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做,朝廷里面那么多高官都没人站出来说一句话,那些多言官、翰林没有人说严阁老是你把好好的一个国家弄的民不聊生,弄的四处烽烟。他偏偏就觉得都是严阁老欺上瞒下,在鱼肉百姓。”沈襄似乎要把心里面压着的不满一下子全都宣泄出来,“说四处烽烟,也不过北方的鞑靼还有我们那的倭寇偶尔闹闹事情,若说看不惯就要打,武宗那时候百姓过的可比不上现在。这些年,几乎年年天灾**的,朝廷不乱成一团,还能同心协力的做事,首辅怎么会没有功劳?”
“这几年,伯父每次来信,都让爹爹如果不辞官,就明哲保身,不要累计家人。”一个把自己一身的目标都放在科举上,放在家国天下的不过十六岁的读书人,终于因为看不见的未来哭了出来。在家人,在下人面前的坚强,在父亲面前的孝顺,都暂时抛却吧。
“其它的可能说错,不过身叔有件事情却没有说错,严阁老的确是不大适合在当如今大明的首辅了。”父子两个都是一根筋,刘坚只好转移了话题。
“怎么说?”天子脚下的百姓都懂得政治,书生更是谈论起政治,挥斥方遒。不想刘坚在绍兴那种乡下地方都对朝堂的事情有和自己相同的见解,也来了兴致。
“如今大明有几个非常非常不妥的政策,人人都知道,人人都避之如蛇蝎。严阁老已经七十多了,要让他去做别人都不敢做的事情,也是为难他罢了。不如你们也说说有哪些不妥?”既然是开解自家大舅哥,刘坚也不会自己一个人表演,虽然那些知识在后世不值得一提,不过那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土地兼并?”沈越问道。
“嗯!”这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题。
“贪官污吏、天灾**、皇上一意修玄?”沈襄连续给了三个答案,这个大概京城的书生都是这想法吧,特别是这几年,天灾来的特别的勤快,**就要算北方的鞑靼了,草原突然出现枭雄,这不是千里之外的大明能否定掉的。贪官污吏,好吧,这个的确有。至于皇上一意修玄,只不过是个业余爱好,人家还是很敬业的,每天都批阅奏章到天亮的。
“还有吗?”刘坚继续追问道。
“……”陷入长考中。
“……”继续长考。
“还是我说吧!”刘坚努力的回忆了从前看过的文章,又想了些程先生的教导,大概组织了一下语言,“首先是宗室的问题。”
“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好吧,宗亲封爵除嫡长子外,皇帝诸子封亲王;亲王诸子封郡王;郡王诸子为镇国将军,孙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玄孙为镇国中尉,五世孙为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皆授奉国中尉,并世袭,永远有别于民。这些人不用交税,另外宗室修建宫邸、坟墓,提供随从官员、仆役以及其他待遇。如今离开国将近两百年,宗室不知道有多少人了?”
“第二个还是太祖当年弄的,卫所如今名存实亡了,要不然些许倭寇,怎么可能扰得我海疆不宁。”对于这一点,他们两人都很认同,要知道倭寇一窝一窝的人数也不是很多,怎么就给倭寇给欺负了。
“第三嘛,还是当年太祖的规矩,如今看来却是不大合适,我大明富有四海,不过岁入才区区几百万,官绅不交税,商人也只要交很少的税收却是有些不妥。”
“不都这样吗?”他们这样的人家,几乎都是这么发家的。靠着有个当官的靠山,乡里人投献土地,自己再买一些,如果家里有人会货殖之术,那几年内将家产翻倍也不是难事。
“少爷,”福伯远远的叫了一声,“太太叫你去春意楼订一桌酒菜。”家里的掌厨前些天也走了,有亲人不远千里过来,却是不好随意招待。
“福伯,我和你去吧!”说起来刘坚毕竟是外人,估计沈大伯也有私下交待或者是书信。
“早去早回!”看着福伯看向自己讨主意,沈襄注意到一旁的大哥偷偷的点了点头。
已经是过了元月,街上比年前多了许些穿着儒衫,谈吐不凡的人物,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的会试已经不远了,若是沈炼没有冲动,沈襄今年也可以去试一试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寒风拂脸笛声残,只见山外山。
初春的京城正是万物蓄势待发的季节,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出了西直门十里,有个长亭。来送别的人都在这里,人不是很多,有几个还是慕名而来的国子监的学子,另外就是已经买好马车准备出发的沈家人。
之所以要在这里等,是因为惯例犯官释放,要由刑部兵丁押往城外十里才能开释。
马路边上早围好了一个场子,作为沐浴更衣之所,水都烧开了好几遍了。
一直到了巳时过了一半,才看到沈炼由几个锦衣卫的白户护送而来。那几个锦衣卫看到前面那些读书人,也不再相送。便抱拳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大人万万保重。这三年来承蒙大人教导,将来若是有什么用的着我们几个的,来一封信,刀山火海,在所不辞。”
沈炼深深地凝着这几个下属。轻声问道:“能告诉我是为什么。是都督叫你们来的吗?”虽然他是一根筋,但是却不缺少智慧。
“都督说这几年大人您替锦衣卫办了不少的事情,让我们来送送您,更何况我们几个都是您的下属,若是连长官要去远方了也不来相送,以后怎么罩的住下面的那群猴子。”领头的白户跪了下来,“这次大人出事,我们几个都没敢出头,实在有愧大人平时的教诲,让我们给大人磕几个头,一算送行,二算谢罪。”说罢,就带着弟兄连磕了三个响头,头发都散了,看得到额头的血印。然后骑上马,头也不回的走了。
沈炼目送他们离开,心里头颇不是滋味。自己在牢里没有受多少罪,肯定是锦衣卫在后面关照,这几年自己在锦衣卫有所作为,这几个白户功劳不小。自己能追查出那么多严阁老的罪证,可以说后面甚至有锦衣卫都督的影子。可是现在不得不离开自己为之奋斗的地方,也许永远也见不到他们,永远也回不来了。
沈炼因为以文官的身份进锦衣卫当官,所以在京城呆了几年,却没有交到什么朋友。沐浴更衣,一身的布袍,却是脱下了一身的尘埃,然后和几个朋友道别一番,鼓励一下那几个国子监的学子,祝他们顺利登科。
十里长亭恢复了宁静,沈家人目目相对,却不知道说些什么。
和家人见过礼后,才转过头问三人中最为年长沈越:“路上可平安?”
沈越赶忙行礼,恭敬地应了一声“是”,笑道:“一路上除了德州那边遇到了风雪倒也没出什么岔子”。
沈炼听了轻轻“嗯”了一声,也不觉得遇上风雪就是多大的事情,他少年游学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奇事,然后把目光投在了沈越身后的刘坚和惠儿身上。
两人忙上前给沈家老爷行礼。
沈炼望着沈惠儿,表情闪过一丝惊讶:“怎么一眨眼都长这么大了!”
就这一句话,刘坚就把他归到了没有责任心的工作狂的行列。
沈太太听着不满的哼了一声,刘坚瞧在眼里,立马上前给沈炼老爷行了个礼:“沈叔,安好!”把目光引到了自己的身上。
沈炼望着刘坚微微一点头,“大家都站累了,我们去凉亭里面歇歇吧!”说着,转身向凉亭走去。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