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年八月,年华正茂(35岁)、已将政军才华锤炼得炉火纯
青的杨广,在灿烂秋天的金色中,登上了金色的帝王宝座!
(杨广在江都被叛贼部下宇文化及缢杀后,其孙皇泰主杨侗谥
他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忠厚的农民起义领袖、夏王窦建德谥他为
闵皇帝;但既是他的亲表哥、又是他的政敌唐朝的李渊,却恶毒的
给他上了个侮辱性的称号:“炀”!
本书按照传统的也是惯例的叫法,即按其后代的追谥来称呼,
故称杨广为隋明帝,而不是侮辱性的隋炀帝!)
诚如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谈及自己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时
,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杨广,站在巨人父亲的肩膀上,标志着又一位巨人横空出世!
隋明帝杨广上台后,大赦天下!给自己的建元起了一个响彻天
宇的名字:
大业!
她蕴含着一个帝王的雄心壮志、宏伟抱负:建立千秋万代、磅
礴博大的丰功伟业!做一个千古大帝!
他极具自心地能做到这一点:在他初生牛犊之年,尚且能以
摧枯拉朽之势,统一江南!平定江南!治理江南!在他而立之年,
横扫突厥,令敌胆寒!现在他丰华正茂,又何尝不能做到这一点?
!
因而,他以气吞八方的气度、精力四射的魄力、伏虎降龙的斗
志、力拔山河的毅力,开展了与“大业” 相称的“大”:建造大
都市、兴修大运河、举行大科举、进行大巡视、领导大战争、执行
大外交等等,颇具帝王雄风!
一 享 誉 国 际 的 大 都 市
长安(大兴)是座故都,当时尚处于国土范围在关中一带的国家
中心。
如今。大隋帝国疆域辽阔,长安已被“边缘” 到西部。当年
弟弟杨谅在并州造反,派兵平叛,就感到“关河悬远”,如今已纳
入大隋帝国版图的江南就更“悬远”!
为了有效地掌握北方,控制关东,统治江南。巩固国家,隋明
帝深感有必要将国家政治中心东移!
同时,由于地处西部秦川高原,交通极不便利,从帝国各地运
往国都的货物,都必须在洛阳驳接中转。
也正因为交通不便,影响了政令的畅通,甚至会耽误大事!
而且,关中有限的土地资源。也无法满足人口逐渐增加的国都
对物质的需要,碰到灾荒年月,都城等地关中人们还要出关到洛阳
等地去觅食。
......
因而,建造一个新都乃是当务之急!隋明帝早在做儲君太子时
就考虑到这一点。
当他在604年冬巡游洛阳时,站在邙山之颠,俯瞰洛水之阳(古
称南为“阳”、北为“阴”),深感这里山川形胜。正是“天地之
所合,阴阳之所会”的风水宝地!而又“居天之中”,是“九州腹
地”。“四囬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衜”!因而,他
决定在此兴建新都!
605年(大业元年)三月,隋明帝命令尚书令杨素为总监,纳
言杨达为副总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具
体到工程就是建筑总设计师和总施工),营造洛阳新城。
为了控制造价。隋明帝杨广在营造前颁发了节俭令:“民为邦
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
..”
也可能是工程本身的需要,也可能是杨素等人为了表功的即兴
发挥,仅用10个月就竣工的洛阳新城,周长70余里!也和大兴城一
样,分外廓城、皇城和宫城三大部分,但比大兴城富丽堂皇!气势
恢宏!极具大国气派!
因为那时沿街只能做民房,不能做商铺,故城內有三个专设的
国内、国际性贸易大市场:通远市、丰都市、大同市。
在新城西郊,是绮丽瑰美的西苑。
宇文恺在此首创城市建筑特色:将洛水做成了城市內河——洛
阳城一河两岸。
建成后,隋明帝下诏迁洛州居民和全国各地富商大贾数万户(
也就是几十万人)乔居到洛阳,来充实洛阳。
洛阳,成了大隋帝国新的政治、文化中心!新的国际贸易和金
融中心!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609年(大业五年)正月,隋明帝诏令将洛阳由东京改为东都
!
洛阳建成后,不仅作为隋东都15年,也是后来中国人的宝贵遗
产:唐东都40余年,以后数朝沿用五、六百年之久;她是中国十三
个王朝、三十一个政权的政治中枢!
洛阳——被誉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
国内史学家承认的中国四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
洛阳,衍生出中国古代伏羲、黄帝、女娲、唐尧、虞舜、夏禹
等许多神话,也催生出一个成语:固若金汤!
遗憾的是:固若金汤的洛阳沒有将她创建成固若金汤的王朝固
若金汤!
“有人”攻击隋明帝兴建洛阳是为了搞供自己享受的“形象工
程”。
这即使不是恶意也是小瞧了隋明帝。作为一个帝王,“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要享受大兴城不能享受?哪里不能享受?非要一
个新洛阳才能享受?
致以“形象工程”,能运筹帷幄、平定江南的隋明帝不是不会
考虑,劳民伤财做这么个偌大新城。弄不好会惹起民愤、激起民变
!危及自己的政权!如果仅仅是为了“形象”而这么做,那实在是
大冒险、大不值、大傻瓜了!但是,他出于政治、军事、经济、文
化、长安民生等重大战略方面的考量(这些都在他营造东京洛阳的
诏书中说得清清楚楚),他不得不大兴土木营造洛阳。
致以《资治通鉴》的作者,他比“有人”更恶毒!总要把他那
带刺的、蘸满毒液的笔锋刺向隋明帝杨广,说兴建洛阳死了很多人
!
这种造谣中伤也实在太恶毒、太离谱了!
你现在见过兴建小区、山庄、新城会死这么多人吗?要是有的
话,也大多是工伤。如若是死也是饿着肚皮干活被饿死!可是。连
隋朝的政敌唐朝大官都说隋文帝储存的粮食够吃六、七十年哩!隋
明帝刚接班,隋文帝尸骨未寒,这么多粮食就人间蒸发了?!
为了自己享受而大兴土木的皇帝不是没有,但决不是隋明帝!
被人们吹捧为“伟大的”暴君秦始皇,据史载,他建了一座能
藏纳十多万红粉娇娃(这其中当然夹杂着他这个老色鬼)的金屋:
阿房宫!
还有被人吹嘘为“爱民若子”、非常“恤民”的唐太宗李世民
。在国家初定、疮痍未愈、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他大兴土木,兴建
皇宫:631年,兴建洛阳宫;632年。扩建九成宫;634年,新建大
明宮;637年,建造飞山宫;640年,建成襄阳宫;646年,新建翠
微宫;647年,豪华富丽的玉华宫又拨地而起......
宫宫相峙。如雨后春笋,就是没有公益工程!
这宫那宫,都是供他本人及皇室贵胄享受!都是用人民的血汗
、民脂民膏筑起来的!但没有一草一朩、一砖一瓦、一花一朵属于
人民!
而隋明帝兴建的洛阳新城则不同。除了小面积的皇宫之外;皇
城是政府办公地;而占绝大部份的外廓城则是“安居工程”:是洛
阳几十万人的住所、商铺!这几十万人中绝大多数是新迁进洛阳的
,对于他(她)们来说,不但得了经济廉价的安居房,还“农转非
”,而且这个“非”还是国都!成了骄傲的首都市民!他(她)们
不禁衷心三呼隋明帝“万岁”才怪哩!
二 恩 泽 万 代 的 大 运 河
就在修建洛阳新城的同时,605年三月份,隋明帝杨广命令尚
书右丞皇甫仪带领河南、淮北的民工,开挖、疏浚通济渠。从洛阳
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
荥阳氾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水。经今河南开封东南流入淮
河。
同年,又发淮南民工十余万,挖修邛沟。从位于淮河旁的山阴
(今江苏淮安)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流入长江。因途中经过吴国
邛城。所以称为邛沟。
608年,诏令河北诸郡兴修永济渠。从黄河北岸引沁水向东流
入清河(卫河),流达今天的天津附近,再经沽水(白河)和桑干
河(永定河)抵达涿郡(今北京)。
610年,又兴修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
江杭州),全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在修筑运河的同时,沿运河两岸又建高速公路(御道)。这样
,舟车相争,水陆并进!
隋明帝修建的四道河渠加上隋文帝修挖的广通渠,大隋帝国就
形成了东西贯通、南北连纵的两条水陆交通大动脉!几乎是四通八
达!
这条合纵连橫的大运河,用时仅六年,全长5000余里,充分展
现了炎黄子孙的聪明绝伦的智慧、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勤
劳!
“用时仅六年”!这就是神速!你想想看,有的朝代也搞运河
工程、也搞南水北调。搞了几十年甚至超半个世纪,“南水”还是
南水,“北调”成了北盼!
这条举世闻名的中国大运河要比著名的苏伊士运河(1869年修
建)和巴拿马运河(1914年修建)分别早建1260年和1300年!而且
它们的全长仅仅是中国大运河的二十分之一(苏伊士运河)、甚至
三十二分之一(巴拿马运河)!即使被冠于“运河之王”、苏联修
建的土库曼运河,其全长还不到中国大运河的一半!
中国大运河,真正的世界“运河之王”!
漫漫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翩翩;槳橹款款。浪遏飞舟!
迢迢运河两岸,人车相进,欢声笑语;万顷良田,五谷丰登!
大运河——中国又一条人造的母亲河,悠悠流水像乳汁般地哺
育两岸人民茁壮成长!
如果以洛阳为中心,长长大运河可以南连苏杭,北朔幽燕,东
濒于海,西至关陇。
全国的货物可以通过水陆交通大动脉运达洛阳。再从这个东方
起点经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世界!而国际物质返程又可以流向全
国!
恢宏的中国大运河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
系汇为一流,成了中国经济的大动脉!
中国大运河又像一根彩带,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联结在一起
,构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她在政治上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调动军
队、巩固国防;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南北交流及国际接轨等方面,都
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大运河并不是像诋毁隋明帝的人所说的那样:是迎合隋明
帝游玩寻欢作乐的产物。
恰恰相反,中国大运河彰显了决策者隋明帝高瞻远瞩的战略眼
光!为国为民的仁君胸怀!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决心!
无论是世昦八大奇迹:金字塔、亚历山大港法洛斯灯塔、罗德
島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宇斯神像、阿尔特米斯月神庙、摩梭拉斯陵
墓、巴比伦空中花园、秦始皇地下兵马俑军阵;
还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中国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约
热内卢基督像、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墨西哥奇琴伊察金字塔、
意大利古罗马竟技场、土耳其索菲亚大教堂;
都比不上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既是奇迹!又是奇绩(作用、功绩)!
(旅)游一遍大运河。可见许多名山大川!风光胜景!阅尽人
间春色!
(旅)游一遍大运河,可见无数人文古迹!风土人情!胜读半
部中国史!
和新、旧世界十五大奇迹相比,中国大运河更关系国计民生!
起着巨大的作用!她的奇绩。是这十五大奇迹所望尘莫及的!
不说那些跟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的世界奇迹,即使拿同是“中”
字号的秦始皇地下兵马俑军阵及万里长城和中国大运河相比,也是
小巫见大巫!
毫无作用、只是一堆泥巴塑成的秦始皇地下兵马俑军阵相形见
绌就不必说了。
就拿万里长城来比吧......不!长城还没资格和大运河
相比,长城只能跟长城自己比:长城带给中国人(确切地说是汉人
)的坏处要比它给予汉人的好处多得多!
1、 在秦以前,有些小国为了防敌在边界上修起小长城,秦始
皇统一后,不但将它们连在一起,还每年征调四、五十万人去修固
长城!以后大多数王朝都进行维修扩建,尤以汉朝和明朝规模最大
!致使耗费了中国巨大国力和无数生命的长城,是:万里长城。万
里黄金!千里尸首!
2、 封建王朝一个又一个把国家的安全寄托在长城上。但事实
是:即使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烽火吓不退北方凶恶的“狼”;泥砖
筑成的防线。挡不住他们践踏蹂躏中国大好河山的铁蹄!
一个民族沦落到要依靠泥土来防御抵抗外敌,那这个民族还有
什么强盛、威望、尊严可言?!
3、 也正因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对长城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以他们不会去过多地考虑建造一条无形的长城:富国强兵!长
城的存在,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拖了中国的后腿!
4、 长城是秦朝的边界线。也被以后汉人主导的政权定位成是
“国界线”。所以,即使汉军越过长城横扫北方敌人,也没有在占
领区建立有效管理的行政机构,而是又退回到长城以內,又进行被
动的、消极的防御。如今长城以北的一些领土,基本上是外来政权
入主中原时带进来的。
倒是在没有长城的中国南部和西部甚至跨海的东部,汉人才没
有受定位的约束,疆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
长城的定位,无疑妨碍了汉人的开疆拓土!
孟姜女哟。恕我发问:“你当年哭长城,为什么不把它全部哭
倒呢?而要留下它让后人进行‘反思’——以耻为荣的反向思维呢
?”
中国大运河 ,才真正是中国傲视世界群雄的骄傲!
隋明帝杨广为中国打造了一颗硕大无比、光盖世界的灿烂明珠
!
她功在千秋!恩泽万代!就像她河内的流水,从古流到今,从
今流到后,源远流长!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除大运河外,隋明帝还修了两条高速公
路(驰道):一条是穿越太行山的洛(阳)——并(州)高速;另
一条是榆(林)——京(涿郡)高速。
这两条高速,大大改善了北方的交通运输。对发展经济、巩固
边防起到重要作用!这也要比长城强得多!好得多!
三 影 响 世 界 的 大 科 举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
在此之前,政府官员的选拔基本是或变相是世袭制。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实行分封制,选官是依靠世袭制。
到了汉朝,随着分封制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的加强 ,便
采用了察举制:由各级地方官吏推荐人材,由州推荐的称为秀才;
由郡推荐的称为孝廉。
三国时期,魏文帝采纳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为后来的晋、六朝所沿用。
“九品中正制”就是朝中选拔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
正官” ,再由这些“中正官”到所管辖的区域察访人才,将这些
人才按身份、声望、品德(其中出身背景得分占较大比重)等分成
九个品级。向中央吏部推荐,吏部按品级、按中正官相应的评判报
告,酌情相应录用。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总称荐举制。其选举、任用大权都掌握
在权贵手中,极其缺乏公正、公开、客观性!因而,所选出、录用
的官员,也是池里的王八、塘里的鳖——一路货!大多是高门权贵
子弟,而无论这些权贵子弟低劣愚顽如何;而许多真才实学、却出
身低微的寒门子弟,被排斥在官场之外!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是反动的血统论在官场的真实反映!它
违背了选用国家官员不计门第只重人才的原则,维护权贵豪族,歧
视庶族寒冂;保护权贵豪族世袭政权的特权,按照门第高低瓜分权
力!致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
到了隋朝,随着全国的统一,隋文帝为适应政治和经济发展的
需要,废除了落后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结束了门阀士族
独霸仕途的局面!
据史载,583年(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下诏要下面“举贤良
”;587年(开皇三七年)七月,又令五品以上、总管、刺史级官
员,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推举人才。但这些都是分
科举人,尚未形成制度,只是科举制的雏形。
隋明帝杨广上台后。607年(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
有职事者,可以对“孝悌有闻”、“德性敦厚”、“结义可称”、
“操历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
才堪将略”、“文才秀美”、“膂力骄壮”等10科荐举人才。
609年(大业五年)六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
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谨慎、谌理政事”、“立
性正直、不避强抑”等4科举人。
大业年间,隋明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综合“策试”
(考试当时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的政治论文)
的成绩来录士。
这标志着中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隋明帝杨广是科举制度的开山鼻祖!是他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
崭新光辉灿烂的一页!
由于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进士”一词,则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其原义为可以
进受爵禄之人。
科举制到后来发展到很多科。如进士科、明经科、俊士科、秀
才科、明法科、明算科、明字科等等,多时有50多种,但以明经、
进士两科应试者最多,国家选用官员也主要从这两科中录取。
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国家常设科目,如无意外,毎年定期进行考
试。
其它科目则视国家需要与否。不定期地临时举行。
明经科主要是考试“经”:即现在意义上的一些政治思想理伦
和教义,在封建社会,是占主流思想的儒家学说。通过问答、填空
和口试。来考评应试者掌握经学的水平。所以,只要应试者家中有
这方面的大量书籍(权贵之家、门阀士族有这方面的优势),又能
死记硬背,成绩自然就好。在早期,应试明经科的绝大部分是高门
权贵子弟。
进士科主要是对特定的命题,创作诗、赋,还要考策试,有时
也会加入帖经(明经科的考试內容之一)。所以,进士科的考试难
度要大一些,评选标准也严格。录取的人数甚至只有明经科的十分
之一!进士科的考试由于有作诗、赋一项,故应试者只要天赋灵敏
,有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得分自然就高!故家中贫寒、买不起书
的庶族子弟,大多是通过进士科入仕。
由于进士科考试比明经科难,录取率又远低于明经科,所以当
时公认:“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即一个人在三十岁时才
明经及第的话已经算老的了;而直到五十岁才进士及第还算年轻少
壮派!
随着朝代的更迭,科举设置的科目、内容、考试级别(清朝从
乡到中央),都有所差别。
在大多朝代,进士科的地位居各科之首!
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的选用人才的制度!
她对所有参与者是公平、公开的:无论出身贵贱、门第高低,
都可以放马过来!
她对所有参与者的录用标准是公平、公开的:无论出身贵贱、
门第高低,成绩、德性面前人人平等!以此来甄别人才的高下,从
而量才录用!
科举制的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的荐举制度,明码标分选用官员,消
除了以前黑箱操作、买官卖官现象,也即消除了从地方到中央在选
官方面的*,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科举制是全国统考、中央录取。因而大大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
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不分地区、不分阶层向全国人民开放仕途,为他们参政
提供机会,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又最大限度地招揽、笼络人才,
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科举制录用的官员都是通过真刀真枪考试的合格者。确保了官
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执政水平,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
发展!
科举制是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简言之就是“学
而优则仕”,“学”是重要的前提,因而激发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
发展!
曾侨居中国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先生由衷赞道:“科举制对维
护中国统一和帮助她保持一个令人尊敬的文明水准,起到了比其它
任何制度都更大的作用!”
由于科举制有如此众多的优越性和重大作用,她被隋以后的各
个封建王朝相袭、采用,直到被八国联军打败的晩清。那个落魄逃
难、后又回到紫禁城的垂死老妪慈禧,在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
屆进士考试后,便辣手摧花把她给废了!
(但现在招骋公务员的考试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教育,应是科举
制在新时代的新体现吧。)
正式的科举制从隋明帝将她创立之始(605年),到毒妇慈禧
把她葬送为止(1905年),总共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
的,也是重大深远的!
科举制度不仅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历史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也是重大深远的!
科举制的核心——就是考试!
据史料记载,在中世纪之前,西方所有国家,以及世界其它三
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都没有实行考试制度,直到
1612年,“考试”一词才首次出现。继而,1702年,剑桥三一学院
才首次用试卷考核才开西方考试的先河。
这要比中国晚1000多年!
这不能不说是袭用了中国的科举制!
随着历史的发展东西方交流越来越多越密切,来华的传教士、
商人、探险家、侨民、外交人员等也随之增多,因而。中国的科举
制也越来越为西方所熟悉!
最早记载见于葡萄牙人克鲁兹的《来自中国行省的报道》、以
及后来西班牙人贡萨莱斯的《伟大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葡萄牙人
曾德的《显赫的君主国——中国通史》、英国人迪.阿尔德的《中
国概况》、美国人史威亷的《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帝国——中国和美
国》......等等层出不穷的书籍,都对中国科举制赞誉有加
!
早在1835年,曾侨居中国的英国人罗伯特.格罗斯预言:“(
中国的)科举是古往今来(世界)其它伟大君王制度所无法相比的
!......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
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英国人郭斯拉在其著作《开放的中国》中写道:“这一伟大帝
国的各项建设中,没有一项能像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拨政府
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
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这一原则出类拔萃,完全值得
其它国家釆纳!”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尓既困惑又惊叹:“怎么中国那么原始的
帝制,却有了一个现代化的官僚制相伴?!”
1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概叹:“当我们的大陆还处
在洪荒时代时......中国人已在读书、使用指南针、火药和
乘法表!然而,东方世界这一最文明的国家对于科举制度的运用,
将比上述任何东西都更能夺走我们美国人的优势(如果我们算得上
有什么优势的话)!”
通过这些来华人员的口头传播和著书立说,科举制在西方知识
界尤其是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就极为赞赏科举制,他认为:“通过层层考
试的人,才能进入”的中国政府,“是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
这更好的政府!”
哲学家魁奈说自己“对这一制度(中国科举制)崇拜得五体投
地!并希望在欧洲推行类似制度!”
............
因而,他们近乎疯狂地呼吁本国实行“中国科举制”:“向全
体臣民开放,公开竞争、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文职官员!”
于是,1838年,英国首都伦敦议会确认:“中国科举制度是值
得仿效的。”
1855年五月,经过议会辩论,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1870年六月,英国政府颁布录用政府官员的敕令:“凡进入行
政机构工作者,都必须通过竞争性考试!”从而使英国文官考试走
向正规化和制度化!
所以,美国学者艾尔曼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是第一个有考试
制度的国家,英国考试制度可以说是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
此后,西方各国都以中国科举制为蓝本,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
的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并将她运用于殖民地,从而,中国科举制
度风靡世界!
1857年四月,英国一权威刊物评论如是说:“这些中国的‘外
夷’的确只是从中国科举考试的书籍中学到一页而已!”
至于日本、朝鲜(包括韩国)、越南,就更不必说了,它们早
在汉、隋时,就派学生(公费自费均有)来华学习,或者本身就是
中国的附属国,因而,很早就模仿中国实行了科举制!
科举制之所以能扎根中国,走向并风靡世界,是因为她的报考
是自由的、开放的;她的竞争、即她录用人才的标准,也是公正、
公平、民主的!
而这些自由、开放、公正、公平、民主的普世价值,正代表着
历史进步的方向!是人类前进、社会发展要追求的主流目标!
科举制虽然已废除上百年,但她的核心精华——考试,依然在
中国、在世界以极其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在延续、延续.....
.
沒有那种制度,能像科举制度那样广泛地、悠久地影响着中国
和世界!为中国也为世界的历史和文明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
无怪乎世界人民赞叹惊呼: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发明者隋明帝杨广又为中国创造了一项足以傲视环宇、领先世
界一千多年的骄人伟绩!
青的杨广,在灿烂秋天的金色中,登上了金色的帝王宝座!
(杨广在江都被叛贼部下宇文化及缢杀后,其孙皇泰主杨侗谥
他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忠厚的农民起义领袖、夏王窦建德谥他为
闵皇帝;但既是他的亲表哥、又是他的政敌唐朝的李渊,却恶毒的
给他上了个侮辱性的称号:“炀”!
本书按照传统的也是惯例的叫法,即按其后代的追谥来称呼,
故称杨广为隋明帝,而不是侮辱性的隋炀帝!)
诚如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谈及自己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时
,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杨广,站在巨人父亲的肩膀上,标志着又一位巨人横空出世!
隋明帝杨广上台后,大赦天下!给自己的建元起了一个响彻天
宇的名字:
大业!
她蕴含着一个帝王的雄心壮志、宏伟抱负:建立千秋万代、磅
礴博大的丰功伟业!做一个千古大帝!
他极具自心地能做到这一点:在他初生牛犊之年,尚且能以
摧枯拉朽之势,统一江南!平定江南!治理江南!在他而立之年,
横扫突厥,令敌胆寒!现在他丰华正茂,又何尝不能做到这一点?
!
因而,他以气吞八方的气度、精力四射的魄力、伏虎降龙的斗
志、力拔山河的毅力,开展了与“大业” 相称的“大”:建造大
都市、兴修大运河、举行大科举、进行大巡视、领导大战争、执行
大外交等等,颇具帝王雄风!
一 享 誉 国 际 的 大 都 市
长安(大兴)是座故都,当时尚处于国土范围在关中一带的国家
中心。
如今。大隋帝国疆域辽阔,长安已被“边缘” 到西部。当年
弟弟杨谅在并州造反,派兵平叛,就感到“关河悬远”,如今已纳
入大隋帝国版图的江南就更“悬远”!
为了有效地掌握北方,控制关东,统治江南。巩固国家,隋明
帝深感有必要将国家政治中心东移!
同时,由于地处西部秦川高原,交通极不便利,从帝国各地运
往国都的货物,都必须在洛阳驳接中转。
也正因为交通不便,影响了政令的畅通,甚至会耽误大事!
而且,关中有限的土地资源。也无法满足人口逐渐增加的国都
对物质的需要,碰到灾荒年月,都城等地关中人们还要出关到洛阳
等地去觅食。
......
因而,建造一个新都乃是当务之急!隋明帝早在做儲君太子时
就考虑到这一点。
当他在604年冬巡游洛阳时,站在邙山之颠,俯瞰洛水之阳(古
称南为“阳”、北为“阴”),深感这里山川形胜。正是“天地之
所合,阴阳之所会”的风水宝地!而又“居天之中”,是“九州腹
地”。“四囬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衜”!因而,他
决定在此兴建新都!
605年(大业元年)三月,隋明帝命令尚书令杨素为总监,纳
言杨达为副总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具
体到工程就是建筑总设计师和总施工),营造洛阳新城。
为了控制造价。隋明帝杨广在营造前颁发了节俭令:“民为邦
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
..”
也可能是工程本身的需要,也可能是杨素等人为了表功的即兴
发挥,仅用10个月就竣工的洛阳新城,周长70余里!也和大兴城一
样,分外廓城、皇城和宫城三大部分,但比大兴城富丽堂皇!气势
恢宏!极具大国气派!
因为那时沿街只能做民房,不能做商铺,故城內有三个专设的
国内、国际性贸易大市场:通远市、丰都市、大同市。
在新城西郊,是绮丽瑰美的西苑。
宇文恺在此首创城市建筑特色:将洛水做成了城市內河——洛
阳城一河两岸。
建成后,隋明帝下诏迁洛州居民和全国各地富商大贾数万户(
也就是几十万人)乔居到洛阳,来充实洛阳。
洛阳,成了大隋帝国新的政治、文化中心!新的国际贸易和金
融中心!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
609年(大业五年)正月,隋明帝诏令将洛阳由东京改为东都
!
洛阳建成后,不仅作为隋东都15年,也是后来中国人的宝贵遗
产:唐东都40余年,以后数朝沿用五、六百年之久;她是中国十三
个王朝、三十一个政权的政治中枢!
洛阳——被誉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
国内史学家承认的中国四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
洛阳,衍生出中国古代伏羲、黄帝、女娲、唐尧、虞舜、夏禹
等许多神话,也催生出一个成语:固若金汤!
遗憾的是:固若金汤的洛阳沒有将她创建成固若金汤的王朝固
若金汤!
“有人”攻击隋明帝兴建洛阳是为了搞供自己享受的“形象工
程”。
这即使不是恶意也是小瞧了隋明帝。作为一个帝王,“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要享受大兴城不能享受?哪里不能享受?非要一
个新洛阳才能享受?
致以“形象工程”,能运筹帷幄、平定江南的隋明帝不是不会
考虑,劳民伤财做这么个偌大新城。弄不好会惹起民愤、激起民变
!危及自己的政权!如果仅仅是为了“形象”而这么做,那实在是
大冒险、大不值、大傻瓜了!但是,他出于政治、军事、经济、文
化、长安民生等重大战略方面的考量(这些都在他营造东京洛阳的
诏书中说得清清楚楚),他不得不大兴土木营造洛阳。
致以《资治通鉴》的作者,他比“有人”更恶毒!总要把他那
带刺的、蘸满毒液的笔锋刺向隋明帝杨广,说兴建洛阳死了很多人
!
这种造谣中伤也实在太恶毒、太离谱了!
你现在见过兴建小区、山庄、新城会死这么多人吗?要是有的
话,也大多是工伤。如若是死也是饿着肚皮干活被饿死!可是。连
隋朝的政敌唐朝大官都说隋文帝储存的粮食够吃六、七十年哩!隋
明帝刚接班,隋文帝尸骨未寒,这么多粮食就人间蒸发了?!
为了自己享受而大兴土木的皇帝不是没有,但决不是隋明帝!
被人们吹捧为“伟大的”暴君秦始皇,据史载,他建了一座能
藏纳十多万红粉娇娃(这其中当然夹杂着他这个老色鬼)的金屋:
阿房宫!
还有被人吹嘘为“爱民若子”、非常“恤民”的唐太宗李世民
。在国家初定、疮痍未愈、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他大兴土木,兴建
皇宫:631年,兴建洛阳宫;632年。扩建九成宫;634年,新建大
明宮;637年,建造飞山宫;640年,建成襄阳宫;646年,新建翠
微宫;647年,豪华富丽的玉华宫又拨地而起......
宫宫相峙。如雨后春笋,就是没有公益工程!
这宫那宫,都是供他本人及皇室贵胄享受!都是用人民的血汗
、民脂民膏筑起来的!但没有一草一朩、一砖一瓦、一花一朵属于
人民!
而隋明帝兴建的洛阳新城则不同。除了小面积的皇宫之外;皇
城是政府办公地;而占绝大部份的外廓城则是“安居工程”:是洛
阳几十万人的住所、商铺!这几十万人中绝大多数是新迁进洛阳的
,对于他(她)们来说,不但得了经济廉价的安居房,还“农转非
”,而且这个“非”还是国都!成了骄傲的首都市民!他(她)们
不禁衷心三呼隋明帝“万岁”才怪哩!
二 恩 泽 万 代 的 大 运 河
就在修建洛阳新城的同时,605年三月份,隋明帝杨广命令尚
书右丞皇甫仪带领河南、淮北的民工,开挖、疏浚通济渠。从洛阳
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
荥阳氾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水。经今河南开封东南流入淮
河。
同年,又发淮南民工十余万,挖修邛沟。从位于淮河旁的山阴
(今江苏淮安)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流入长江。因途中经过吴国
邛城。所以称为邛沟。
608年,诏令河北诸郡兴修永济渠。从黄河北岸引沁水向东流
入清河(卫河),流达今天的天津附近,再经沽水(白河)和桑干
河(永定河)抵达涿郡(今北京)。
610年,又兴修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
江杭州),全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在修筑运河的同时,沿运河两岸又建高速公路(御道)。这样
,舟车相争,水陆并进!
隋明帝修建的四道河渠加上隋文帝修挖的广通渠,大隋帝国就
形成了东西贯通、南北连纵的两条水陆交通大动脉!几乎是四通八
达!
这条合纵连橫的大运河,用时仅六年,全长5000余里,充分展
现了炎黄子孙的聪明绝伦的智慧、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勤
劳!
“用时仅六年”!这就是神速!你想想看,有的朝代也搞运河
工程、也搞南水北调。搞了几十年甚至超半个世纪,“南水”还是
南水,“北调”成了北盼!
这条举世闻名的中国大运河要比著名的苏伊士运河(1869年修
建)和巴拿马运河(1914年修建)分别早建1260年和1300年!而且
它们的全长仅仅是中国大运河的二十分之一(苏伊士运河)、甚至
三十二分之一(巴拿马运河)!即使被冠于“运河之王”、苏联修
建的土库曼运河,其全长还不到中国大运河的一半!
中国大运河,真正的世界“运河之王”!
漫漫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翩翩;槳橹款款。浪遏飞舟!
迢迢运河两岸,人车相进,欢声笑语;万顷良田,五谷丰登!
大运河——中国又一条人造的母亲河,悠悠流水像乳汁般地哺
育两岸人民茁壮成长!
如果以洛阳为中心,长长大运河可以南连苏杭,北朔幽燕,东
濒于海,西至关陇。
全国的货物可以通过水陆交通大动脉运达洛阳。再从这个东方
起点经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世界!而国际物质返程又可以流向全
国!
恢宏的中国大运河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
系汇为一流,成了中国经济的大动脉!
中国大运河又像一根彩带,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联结在一起
,构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她在政治上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调动军
队、巩固国防;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南北交流及国际接轨等方面,都
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大运河并不是像诋毁隋明帝的人所说的那样:是迎合隋明
帝游玩寻欢作乐的产物。
恰恰相反,中国大运河彰显了决策者隋明帝高瞻远瞩的战略眼
光!为国为民的仁君胸怀!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决心!
无论是世昦八大奇迹:金字塔、亚历山大港法洛斯灯塔、罗德
島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宇斯神像、阿尔特米斯月神庙、摩梭拉斯陵
墓、巴比伦空中花园、秦始皇地下兵马俑军阵;
还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中国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约
热内卢基督像、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墨西哥奇琴伊察金字塔、
意大利古罗马竟技场、土耳其索菲亚大教堂;
都比不上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既是奇迹!又是奇绩(作用、功绩)!
(旅)游一遍大运河。可见许多名山大川!风光胜景!阅尽人
间春色!
(旅)游一遍大运河,可见无数人文古迹!风土人情!胜读半
部中国史!
和新、旧世界十五大奇迹相比,中国大运河更关系国计民生!
起着巨大的作用!她的奇绩。是这十五大奇迹所望尘莫及的!
不说那些跟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的世界奇迹,即使拿同是“中”
字号的秦始皇地下兵马俑军阵及万里长城和中国大运河相比,也是
小巫见大巫!
毫无作用、只是一堆泥巴塑成的秦始皇地下兵马俑军阵相形见
绌就不必说了。
就拿万里长城来比吧......不!长城还没资格和大运河
相比,长城只能跟长城自己比:长城带给中国人(确切地说是汉人
)的坏处要比它给予汉人的好处多得多!
1、 在秦以前,有些小国为了防敌在边界上修起小长城,秦始
皇统一后,不但将它们连在一起,还每年征调四、五十万人去修固
长城!以后大多数王朝都进行维修扩建,尤以汉朝和明朝规模最大
!致使耗费了中国巨大国力和无数生命的长城,是:万里长城。万
里黄金!千里尸首!
2、 封建王朝一个又一个把国家的安全寄托在长城上。但事实
是:即使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烽火吓不退北方凶恶的“狼”;泥砖
筑成的防线。挡不住他们践踏蹂躏中国大好河山的铁蹄!
一个民族沦落到要依靠泥土来防御抵抗外敌,那这个民族还有
什么强盛、威望、尊严可言?!
3、 也正因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对长城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以他们不会去过多地考虑建造一条无形的长城:富国强兵!长
城的存在,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拖了中国的后腿!
4、 长城是秦朝的边界线。也被以后汉人主导的政权定位成是
“国界线”。所以,即使汉军越过长城横扫北方敌人,也没有在占
领区建立有效管理的行政机构,而是又退回到长城以內,又进行被
动的、消极的防御。如今长城以北的一些领土,基本上是外来政权
入主中原时带进来的。
倒是在没有长城的中国南部和西部甚至跨海的东部,汉人才没
有受定位的约束,疆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
长城的定位,无疑妨碍了汉人的开疆拓土!
孟姜女哟。恕我发问:“你当年哭长城,为什么不把它全部哭
倒呢?而要留下它让后人进行‘反思’——以耻为荣的反向思维呢
?”
中国大运河 ,才真正是中国傲视世界群雄的骄傲!
隋明帝杨广为中国打造了一颗硕大无比、光盖世界的灿烂明珠
!
她功在千秋!恩泽万代!就像她河内的流水,从古流到今,从
今流到后,源远流长!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除大运河外,隋明帝还修了两条高速公
路(驰道):一条是穿越太行山的洛(阳)——并(州)高速;另
一条是榆(林)——京(涿郡)高速。
这两条高速,大大改善了北方的交通运输。对发展经济、巩固
边防起到重要作用!这也要比长城强得多!好得多!
三 影 响 世 界 的 大 科 举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
在此之前,政府官员的选拔基本是或变相是世袭制。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实行分封制,选官是依靠世袭制。
到了汉朝,随着分封制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的加强 ,便
采用了察举制:由各级地方官吏推荐人材,由州推荐的称为秀才;
由郡推荐的称为孝廉。
三国时期,魏文帝采纳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为后来的晋、六朝所沿用。
“九品中正制”就是朝中选拔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
正官” ,再由这些“中正官”到所管辖的区域察访人才,将这些
人才按身份、声望、品德(其中出身背景得分占较大比重)等分成
九个品级。向中央吏部推荐,吏部按品级、按中正官相应的评判报
告,酌情相应录用。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总称荐举制。其选举、任用大权都掌握
在权贵手中,极其缺乏公正、公开、客观性!因而,所选出、录用
的官员,也是池里的王八、塘里的鳖——一路货!大多是高门权贵
子弟,而无论这些权贵子弟低劣愚顽如何;而许多真才实学、却出
身低微的寒门子弟,被排斥在官场之外!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是反动的血统论在官场的真实反映!它
违背了选用国家官员不计门第只重人才的原则,维护权贵豪族,歧
视庶族寒冂;保护权贵豪族世袭政权的特权,按照门第高低瓜分权
力!致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
到了隋朝,随着全国的统一,隋文帝为适应政治和经济发展的
需要,废除了落后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结束了门阀士族
独霸仕途的局面!
据史载,583年(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下诏要下面“举贤良
”;587年(开皇三七年)七月,又令五品以上、总管、刺史级官
员,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推举人才。但这些都是分
科举人,尚未形成制度,只是科举制的雏形。
隋明帝杨广上台后。607年(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
有职事者,可以对“孝悌有闻”、“德性敦厚”、“结义可称”、
“操历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
才堪将略”、“文才秀美”、“膂力骄壮”等10科荐举人才。
609年(大业五年)六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
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谨慎、谌理政事”、“立
性正直、不避强抑”等4科举人。
大业年间,隋明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综合“策试”
(考试当时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的政治论文)
的成绩来录士。
这标志着中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隋明帝杨广是科举制度的开山鼻祖!是他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
崭新光辉灿烂的一页!
由于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进士”一词,则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其原义为可以
进受爵禄之人。
科举制到后来发展到很多科。如进士科、明经科、俊士科、秀
才科、明法科、明算科、明字科等等,多时有50多种,但以明经、
进士两科应试者最多,国家选用官员也主要从这两科中录取。
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国家常设科目,如无意外,毎年定期进行考
试。
其它科目则视国家需要与否。不定期地临时举行。
明经科主要是考试“经”:即现在意义上的一些政治思想理伦
和教义,在封建社会,是占主流思想的儒家学说。通过问答、填空
和口试。来考评应试者掌握经学的水平。所以,只要应试者家中有
这方面的大量书籍(权贵之家、门阀士族有这方面的优势),又能
死记硬背,成绩自然就好。在早期,应试明经科的绝大部分是高门
权贵子弟。
进士科主要是对特定的命题,创作诗、赋,还要考策试,有时
也会加入帖经(明经科的考试內容之一)。所以,进士科的考试难
度要大一些,评选标准也严格。录取的人数甚至只有明经科的十分
之一!进士科的考试由于有作诗、赋一项,故应试者只要天赋灵敏
,有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得分自然就高!故家中贫寒、买不起书
的庶族子弟,大多是通过进士科入仕。
由于进士科考试比明经科难,录取率又远低于明经科,所以当
时公认:“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即一个人在三十岁时才
明经及第的话已经算老的了;而直到五十岁才进士及第还算年轻少
壮派!
随着朝代的更迭,科举设置的科目、内容、考试级别(清朝从
乡到中央),都有所差别。
在大多朝代,进士科的地位居各科之首!
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的选用人才的制度!
她对所有参与者是公平、公开的:无论出身贵贱、门第高低,
都可以放马过来!
她对所有参与者的录用标准是公平、公开的:无论出身贵贱、
门第高低,成绩、德性面前人人平等!以此来甄别人才的高下,从
而量才录用!
科举制的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科举制改变了自秦汉以来的荐举制度,明码标分选用官员,消
除了以前黑箱操作、买官卖官现象,也即消除了从地方到中央在选
官方面的*,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科举制是全国统考、中央录取。因而大大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
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不分地区、不分阶层向全国人民开放仕途,为他们参政
提供机会,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又最大限度地招揽、笼络人才,
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科举制录用的官员都是通过真刀真枪考试的合格者。确保了官
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执政水平,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
发展!
科举制是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简言之就是“学
而优则仕”,“学”是重要的前提,因而激发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
发展!
曾侨居中国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先生由衷赞道:“科举制对维
护中国统一和帮助她保持一个令人尊敬的文明水准,起到了比其它
任何制度都更大的作用!”
由于科举制有如此众多的优越性和重大作用,她被隋以后的各
个封建王朝相袭、采用,直到被八国联军打败的晩清。那个落魄逃
难、后又回到紫禁城的垂死老妪慈禧,在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
屆进士考试后,便辣手摧花把她给废了!
(但现在招骋公务员的考试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教育,应是科举
制在新时代的新体现吧。)
正式的科举制从隋明帝将她创立之始(605年),到毒妇慈禧
把她葬送为止(1905年),总共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
的,也是重大深远的!
科举制度不仅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历史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也是重大深远的!
科举制的核心——就是考试!
据史料记载,在中世纪之前,西方所有国家,以及世界其它三
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都没有实行考试制度,直到
1612年,“考试”一词才首次出现。继而,1702年,剑桥三一学院
才首次用试卷考核才开西方考试的先河。
这要比中国晚1000多年!
这不能不说是袭用了中国的科举制!
随着历史的发展东西方交流越来越多越密切,来华的传教士、
商人、探险家、侨民、外交人员等也随之增多,因而。中国的科举
制也越来越为西方所熟悉!
最早记载见于葡萄牙人克鲁兹的《来自中国行省的报道》、以
及后来西班牙人贡萨莱斯的《伟大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葡萄牙人
曾德的《显赫的君主国——中国通史》、英国人迪.阿尔德的《中
国概况》、美国人史威亷的《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帝国——中国和美
国》......等等层出不穷的书籍,都对中国科举制赞誉有加
!
早在1835年,曾侨居中国的英国人罗伯特.格罗斯预言:“(
中国的)科举是古往今来(世界)其它伟大君王制度所无法相比的
!......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
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英国人郭斯拉在其著作《开放的中国》中写道:“这一伟大帝
国的各项建设中,没有一项能像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拨政府
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
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这一原则出类拔萃,完全值得
其它国家釆纳!”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尓既困惑又惊叹:“怎么中国那么原始的
帝制,却有了一个现代化的官僚制相伴?!”
1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概叹:“当我们的大陆还处
在洪荒时代时......中国人已在读书、使用指南针、火药和
乘法表!然而,东方世界这一最文明的国家对于科举制度的运用,
将比上述任何东西都更能夺走我们美国人的优势(如果我们算得上
有什么优势的话)!”
通过这些来华人员的口头传播和著书立说,科举制在西方知识
界尤其是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就极为赞赏科举制,他认为:“通过层层考
试的人,才能进入”的中国政府,“是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
这更好的政府!”
哲学家魁奈说自己“对这一制度(中国科举制)崇拜得五体投
地!并希望在欧洲推行类似制度!”
............
因而,他们近乎疯狂地呼吁本国实行“中国科举制”:“向全
体臣民开放,公开竞争、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文职官员!”
于是,1838年,英国首都伦敦议会确认:“中国科举制度是值
得仿效的。”
1855年五月,经过议会辩论,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1870年六月,英国政府颁布录用政府官员的敕令:“凡进入行
政机构工作者,都必须通过竞争性考试!”从而使英国文官考试走
向正规化和制度化!
所以,美国学者艾尔曼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是第一个有考试
制度的国家,英国考试制度可以说是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
此后,西方各国都以中国科举制为蓝本,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
的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并将她运用于殖民地,从而,中国科举制
度风靡世界!
1857年四月,英国一权威刊物评论如是说:“这些中国的‘外
夷’的确只是从中国科举考试的书籍中学到一页而已!”
至于日本、朝鲜(包括韩国)、越南,就更不必说了,它们早
在汉、隋时,就派学生(公费自费均有)来华学习,或者本身就是
中国的附属国,因而,很早就模仿中国实行了科举制!
科举制之所以能扎根中国,走向并风靡世界,是因为她的报考
是自由的、开放的;她的竞争、即她录用人才的标准,也是公正、
公平、民主的!
而这些自由、开放、公正、公平、民主的普世价值,正代表着
历史进步的方向!是人类前进、社会发展要追求的主流目标!
科举制虽然已废除上百年,但她的核心精华——考试,依然在
中国、在世界以极其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在延续、延续.....
.
沒有那种制度,能像科举制度那样广泛地、悠久地影响着中国
和世界!为中国也为世界的历史和文明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
无怪乎世界人民赞叹惊呼: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发明者隋明帝杨广又为中国创造了一项足以傲视环宇、领先世
界一千多年的骄人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