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是自私的,秦国强大的时候,山东各国合纵抗秦,所图的不过是一个“利”字。于韩赵魏而言,乃是为了收复失地。于齐、燕而言,图的不过是弱秦,秦弱则无法威胁到自己,自己可以安心发展。
论实力,以各国之力,联合起来远胜秦国!但各国每一次合纵攻打秦国,都是无功而返,原因就在于各国都存了心思,希望他国出力,自己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人性的丑恶之处,也是真实之处。
就像这一次弭兵,原因就在于弱国想要自保,强国想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谁都清楚,弭兵这不过是一个幌子,只要有人愿意,这个脆弱不堪的盟约经不起轻轻地一击。但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一回事。
韩国是强大不假,但其他国家也不是待宰的羔羊。等韩国强大到各国请服,韩王但有所命,诸侯无有不从的时候,那才是韩国真正强大的时候!现在的韩国,距离做到这一步还差的很远。
和平终究不是谈出来的,统一也不是!韩王愈加清楚,想要避免今天这种妥协的情况,唯有将自身的实力再次提高,提高到各国生出无法匹敌念头的时候,那才到了结束这个乱世,实现真正和平的时候!
当然,无论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公心,为了不让这次弭兵之盟成为完全华而不实的东西,韩王在后续的几天,还是和秦、齐、楚、赵、燕、周、越七国达成了非常详实的盟约。
其一、盟约的时限为三年,三年内。各国必须遵循盟约,三年后,各国再召开会盟,对盟约加以完善或者彻底作废,后者意味着各国撕破脸皮。天下再次进入合纵连横的阶段!
其二、约束韩、周两国的关系。因为周国只余下一城之地,韩国完全包围了周国,周国是完全无法威胁天下任何一国的。因此盟约主要规定了对韩国的要求,韩国允诺,绝不攻打周国,若有违背。天下各国可联合起来讨伐韩国。
其三、约束韩、秦、赵三国的关系。三国彼此接壤,又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国,因此盟约规定的很详细。首先,三国搁置争议,以目前的疆界作为分界线。赵若伐秦。韩则攻赵;秦若犯赵,韩则伐秦;秦、赵伐韩,则燕、齐、楚、越援韩;韩若伐赵或是秦,则燕、齐、楚、越援之。
其四、保证齐国的安全。燕、赵伐齐,则韩国救之。韩若取齐,天下共击韩。
其五、保证越国的安全。楚若伐越,韩则攻楚。韩若伐越,天下共击韩!
这里面。明确规定了韩国的盟主地位,无论是哪个国家遇到攻击,韩国都有义务出兵襄助被攻击的一方。韩国若是监守自盗。则天下共同讨伐韩国。这其中,着重强调了保护秦、齐、越、周四个弱小国家的安全。其中,周国是陪衬,因为实在太弱小,韩国爱惜自己的声誉,绝不会找周国的麻烦。其他国家想要找周国的麻烦更是鞭长莫及。
真正的核心在于秦、齐、越三国。这三国作为弱小的一方,都需要严防其他国家的吞并。其中。赵国有能力吞并秦国,燕、赵不用联合。也有能力吞并齐国,楚国有能力吞并越国,这三个国家的安危也决定了这次弭兵之盟可以维系多久!也是韩国的重中之重!
当然,为了防止各国联合起来讨伐韩国,韩王制定出了最后一条盟约,那就是如果有其他国家联合起来,背盟攻打韩国,则其他国家要襄助韩国,韩国将作为主力攻打背盟的国家,灭绝对方的社稷,与襄助自己的国家共分其地!
这样一条,直接保证了天下各国不可能齐心协力对付韩国。想想看,各国表面联合起来讨伐韩国,结果有几个国家被韩国收买,临时倒戈,率先提出背盟的国家会是什么下场,显而易见。
明白了韩国打算的各国彻底收起了小心思,转而仔细完善这个盟约,力求在不侵犯他国利益的前提下保证自己的利益。
十二日后,即七月二十八日,天下各国于卢县,宰三牲盟誓,就此弭兵。自此,长达数百年的天下混战宣告告一段落。没有人知道,和平会持续多久,天下万民只知道,终于不用过刀口舔血的日子了!
因为转道颍川郡,视察了汉邑和颍川学院的建设,又和当地的学子、百姓攀谈了新法的利弊,韩王一行返回洛阳的时候已经是九月。
在韩王离开的这一段时间,丞相张平将国事打理的井井有序。随着韩王的返回,一件大事也迫在眉睫,那就是封赏有功之臣!
在这一次四国伐韩的大战中,李信、蒙骜、韩腾、乐乘、朱亥、卫云、李冰等人皆立有大功,按照韩国的新法,都该获得晋升提拔,像这样的大功,往往是都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由韩王亲自予以加官进爵。
之前是出于稳定时局的需要,韩王不得不委任这些有功的臣子在边境稳定时局,防止宵小作乱。如今随着弭兵之盟达成了最终协议,天下已经就此止兵罢战,韩国在新占据的土地也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无论是出于激励军心士气,还是总结这次战事中的得失,是时候召集功臣返回洛阳了!
而且,鉴于这次韩国虽然失去了河东,但得到了七个郡大小的富庶土地,许多官员需要委派!另外三年一考五年一核的官员提拔制度也到了落实的时候,韩王决定趁着这个机会,将各个郡县表现优异长官也系数召入洛阳,作为有功之臣来提拔重用!
韩王想用这次前所未有的授勋仪式告诉韩国的百姓、臣民,只要效忠自己,效忠韩国,无论是上战场厮杀也好,谨守本分(于官在乎治民,于民在乎耕种)也好,自己是绝对不会亏待他们的!!(未完待续)
论实力,以各国之力,联合起来远胜秦国!但各国每一次合纵攻打秦国,都是无功而返,原因就在于各国都存了心思,希望他国出力,自己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人性的丑恶之处,也是真实之处。
就像这一次弭兵,原因就在于弱国想要自保,强国想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谁都清楚,弭兵这不过是一个幌子,只要有人愿意,这个脆弱不堪的盟约经不起轻轻地一击。但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一回事。
韩国是强大不假,但其他国家也不是待宰的羔羊。等韩国强大到各国请服,韩王但有所命,诸侯无有不从的时候,那才是韩国真正强大的时候!现在的韩国,距离做到这一步还差的很远。
和平终究不是谈出来的,统一也不是!韩王愈加清楚,想要避免今天这种妥协的情况,唯有将自身的实力再次提高,提高到各国生出无法匹敌念头的时候,那才到了结束这个乱世,实现真正和平的时候!
当然,无论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公心,为了不让这次弭兵之盟成为完全华而不实的东西,韩王在后续的几天,还是和秦、齐、楚、赵、燕、周、越七国达成了非常详实的盟约。
其一、盟约的时限为三年,三年内。各国必须遵循盟约,三年后,各国再召开会盟,对盟约加以完善或者彻底作废,后者意味着各国撕破脸皮。天下再次进入合纵连横的阶段!
其二、约束韩、周两国的关系。因为周国只余下一城之地,韩国完全包围了周国,周国是完全无法威胁天下任何一国的。因此盟约主要规定了对韩国的要求,韩国允诺,绝不攻打周国,若有违背。天下各国可联合起来讨伐韩国。
其三、约束韩、秦、赵三国的关系。三国彼此接壤,又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国,因此盟约规定的很详细。首先,三国搁置争议,以目前的疆界作为分界线。赵若伐秦。韩则攻赵;秦若犯赵,韩则伐秦;秦、赵伐韩,则燕、齐、楚、越援韩;韩若伐赵或是秦,则燕、齐、楚、越援之。
其四、保证齐国的安全。燕、赵伐齐,则韩国救之。韩若取齐,天下共击韩。
其五、保证越国的安全。楚若伐越,韩则攻楚。韩若伐越,天下共击韩!
这里面。明确规定了韩国的盟主地位,无论是哪个国家遇到攻击,韩国都有义务出兵襄助被攻击的一方。韩国若是监守自盗。则天下共同讨伐韩国。这其中,着重强调了保护秦、齐、越、周四个弱小国家的安全。其中,周国是陪衬,因为实在太弱小,韩国爱惜自己的声誉,绝不会找周国的麻烦。其他国家想要找周国的麻烦更是鞭长莫及。
真正的核心在于秦、齐、越三国。这三国作为弱小的一方,都需要严防其他国家的吞并。其中。赵国有能力吞并秦国,燕、赵不用联合。也有能力吞并齐国,楚国有能力吞并越国,这三个国家的安危也决定了这次弭兵之盟可以维系多久!也是韩国的重中之重!
当然,为了防止各国联合起来讨伐韩国,韩王制定出了最后一条盟约,那就是如果有其他国家联合起来,背盟攻打韩国,则其他国家要襄助韩国,韩国将作为主力攻打背盟的国家,灭绝对方的社稷,与襄助自己的国家共分其地!
这样一条,直接保证了天下各国不可能齐心协力对付韩国。想想看,各国表面联合起来讨伐韩国,结果有几个国家被韩国收买,临时倒戈,率先提出背盟的国家会是什么下场,显而易见。
明白了韩国打算的各国彻底收起了小心思,转而仔细完善这个盟约,力求在不侵犯他国利益的前提下保证自己的利益。
十二日后,即七月二十八日,天下各国于卢县,宰三牲盟誓,就此弭兵。自此,长达数百年的天下混战宣告告一段落。没有人知道,和平会持续多久,天下万民只知道,终于不用过刀口舔血的日子了!
因为转道颍川郡,视察了汉邑和颍川学院的建设,又和当地的学子、百姓攀谈了新法的利弊,韩王一行返回洛阳的时候已经是九月。
在韩王离开的这一段时间,丞相张平将国事打理的井井有序。随着韩王的返回,一件大事也迫在眉睫,那就是封赏有功之臣!
在这一次四国伐韩的大战中,李信、蒙骜、韩腾、乐乘、朱亥、卫云、李冰等人皆立有大功,按照韩国的新法,都该获得晋升提拔,像这样的大功,往往是都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由韩王亲自予以加官进爵。
之前是出于稳定时局的需要,韩王不得不委任这些有功的臣子在边境稳定时局,防止宵小作乱。如今随着弭兵之盟达成了最终协议,天下已经就此止兵罢战,韩国在新占据的土地也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无论是出于激励军心士气,还是总结这次战事中的得失,是时候召集功臣返回洛阳了!
而且,鉴于这次韩国虽然失去了河东,但得到了七个郡大小的富庶土地,许多官员需要委派!另外三年一考五年一核的官员提拔制度也到了落实的时候,韩王决定趁着这个机会,将各个郡县表现优异长官也系数召入洛阳,作为有功之臣来提拔重用!
韩王想用这次前所未有的授勋仪式告诉韩国的百姓、臣民,只要效忠自己,效忠韩国,无论是上战场厮杀也好,谨守本分(于官在乎治民,于民在乎耕种)也好,自己是绝对不会亏待他们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