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经】
劝人向善,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主要著作:《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等等数不胜数。
【小乘佛经】
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佛经范畴】
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谓之三藏,本书所集二三六篇经藏解释,不仅介绍其出处,且将经典、戒律典论内容逐条介绍其内容使学习佛教理论者能深入浅出的认知。
【五时行解佛经五时方海权著】
佛经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的教育,世尊大彻大悟,说法四十九年,广开八万四千法门,说出宇宙万物人生的真相和真理。一:华严时。《华严经》为第一时说法,对法身菩萨大机者之教说。二:阿含时。又称鹿苑时。佛陀在鹿苑说出《四阿含》等小乘经典,名称是《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四部。以教导在华严时根机未开之声闻二乘而说。三:方等时。佛陀此时广说方等经典,如《楞严经》、《维摩诘所说经》、《圆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楞伽经》。教导小果者,此非究竟意,使声闻二乘,起回小向大之心。四:般若时。佛陀用二十二年,广说诸般若智慧经典,共有十大般若:《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五,法华、涅槃时。《法华经》《涅槃经》。
【佛经行解方海权著】
佛经是佛陀智慧的结晶,大慈悲愿力的高贵人格而产生,令历代帝王将相民众所修学,得利益无穷无尽,推动人间净土和谐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使无数大众学习得益,离苦得乐,发辉富贵。此中,佛经最注重的是行解并重,福慧双修,即是佛经佛陀说出应该怎么修行,我们的行动必须去做,才会心与佛合,才能福泽无限。故此,佛经是教育我们用来修学,研究之后要化为行动是真智慧,自然得成大富贵大智慧,更能辗转利益无量众生,速成无上菩提。这就是佛经最伟大的地方
【佛经名录】
《大藏经》(如:大藏经第十三册《地藏菩萨本愿经》)、《药师经》、《观音经》、《六祖坛经》、《金光明经》、《阿弥陀经》、《金刚顶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苏悉地经》、《佛说佛名经》、《大方等大集经》、仁王经、高王观世音经、天龙八部赞、阿含经、佛母经、伽耶山顶经、释迦经、大光明经、三世因果经尊胜陀罗尼经、提谓波利经、大有经、观普贤经、华严经、理趣经、四品法门经、十二部经、中论、唯识二十论、因明入正理论、念佛三昧宝王论、金錍论、十二门论、三十唯识论、杂阿昆昙心论、释摩诃衍论、百法明门论、四分律、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首楞严经、楞严经、楞伽经、地藏本愿经、小乘经、维摩诘所说经、大宝积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方广宝箧经、方广大庄严经、大方广师子吼经、大方等无想经、灌顶经、灌腊经、观无量寿经、四十二章经、大树紧那罗五所问经,菩萨善戒经,佛印三昧经,孟兰盆经,善生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解深密经,大般涅盘经,梵网经,顶生王经,观所缘缘论等。
大藏经
大藏经为汉译的佛教经典,与东土高僧著作入藏的总称,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
一切经的名称起源于隋朝,它的内容包括佛所说的经典及西方释氏的著作。现今的大藏经,又加入中国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据隋书经籍志记战:梁武帝在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这是佛经有藏的开始。
唐朝开元年间,沙门智升著开元释经目录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十八卷、福州东禅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东禅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开元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碛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清朝有雍正刻龙藏,乾隆续藏。
宋、元、明诸版本,多半亡佚,只有南宋碛砂版尚存孤本,藏於西安卧龙、开元两寺之中。
药师经
药师经有五种译本:
一、东晋帛尸梨蜜多罗所译的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佛说灌顶经十二所载。
二、南朝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不入藏经)。
三、隋朝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
四、唐朝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五、唐朝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
前四译单译出药师如来之部,第五译前卷译出六佛,后卷译出药师佛。因此单言药药师经,则为前四译,尤其是玄奘的译本。义净所译的,则称为七佛药师经。
各家的疏注如下:
药师经疏一卷,唐窥基撰。
药师经镫焰一卷,净挺著。
药师经直解一卷,灵耀撰,附梵文神咒。
药师经古迹二卷,新罗太贤撰。
药师经钞二卷,善珠撰。
药师经纂解四卷,亮汰撰。
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秦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这部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这部经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
各家的注述如下:
阿弥陀经义记一卷,隋智顗说,灌顶记。
阿弥陀经义述一卷,唐慧净述。
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疏一卷,唐元晓述。
阿弥陀经疏一卷,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义疏一卷,宋智圆述。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三卷,宋元照述,戒度记。
阿弥陀经句解一卷,元性澄句解。
阿弥陀经略解一卷,明大佑述。
阿弥陀经疏钞四卷,明袾宏述。
阿弥陀经疏钞事义一卷、阿弥陀经疏钞问辩一卷、阿弥陀经疏钞演义四卷,明古德法师演义,智愿定本。
净土已诀一卷,明大惠释。
阿弥陀经要解一卷,智旭解。
阿弥陀经舌相一卷,净挺著。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一卷,了根纂注。
阿弥陀经略注一卷,续法录注。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明大佑述,传灯钞。
阿弥陀经摘要易解一卷,真嵩述。
阿弥陀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述。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三卷,明智旭要解,达默造钞,达林参订。
阿弥陀经疏钞撷一卷,明袾宏疏钞,徐槐廷撷,阿弥陀经应验附。
阿弥陀经释一卷,郑澄德、郑澄源排定。
阿弥陀经注一卷,郑澄德、澄源合注。
阿弥陀经笺注,丁福保注。
法华经
详称为妙法莲华经。
妙法的意义是:揭示三乘归一之旨,使二乘回小向大,故称为妙法。
莲华有两个意义:
一、出水之意,表示所诠之理出离二乘泥浊水。
二、开敷之意,表示以胜教言开真理。
法华经有三个译本:
一、姚秦鸠摩罗什译,七卷。
二、晋竺法护译,称为正华经,十卷。
三、隋闍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八卷,称为添品法华经。
现今流通最广的是第一种译本。
金刚经
详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以空慧为体,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繁简适中,最便於诵持。
共有六种译本:
一、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二、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三、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四、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五、唐朝玄奘所译的能断金刚分,收载於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七十七卷。
六、唐朝义净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
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简称,又称为般若心经。心经的经文很简短,然而大般若经精要,都浓缩在其中,因此命名为心经。心,就是精要的意思。
心经一共有七种译本:
一、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二、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四、唐朝般若共利言等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五、唐朝法月所译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六、唐朝智慧轮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七、宋朝施护所译的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
劝人向善,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主要著作:《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等等数不胜数。
【小乘佛经】
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佛经范畴】
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谓之三藏,本书所集二三六篇经藏解释,不仅介绍其出处,且将经典、戒律典论内容逐条介绍其内容使学习佛教理论者能深入浅出的认知。
【五时行解佛经五时方海权著】
佛经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的教育,世尊大彻大悟,说法四十九年,广开八万四千法门,说出宇宙万物人生的真相和真理。一:华严时。《华严经》为第一时说法,对法身菩萨大机者之教说。二:阿含时。又称鹿苑时。佛陀在鹿苑说出《四阿含》等小乘经典,名称是《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四部。以教导在华严时根机未开之声闻二乘而说。三:方等时。佛陀此时广说方等经典,如《楞严经》、《维摩诘所说经》、《圆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楞伽经》。教导小果者,此非究竟意,使声闻二乘,起回小向大之心。四:般若时。佛陀用二十二年,广说诸般若智慧经典,共有十大般若:《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五,法华、涅槃时。《法华经》《涅槃经》。
【佛经行解方海权著】
佛经是佛陀智慧的结晶,大慈悲愿力的高贵人格而产生,令历代帝王将相民众所修学,得利益无穷无尽,推动人间净土和谐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使无数大众学习得益,离苦得乐,发辉富贵。此中,佛经最注重的是行解并重,福慧双修,即是佛经佛陀说出应该怎么修行,我们的行动必须去做,才会心与佛合,才能福泽无限。故此,佛经是教育我们用来修学,研究之后要化为行动是真智慧,自然得成大富贵大智慧,更能辗转利益无量众生,速成无上菩提。这就是佛经最伟大的地方
【佛经名录】
《大藏经》(如:大藏经第十三册《地藏菩萨本愿经》)、《药师经》、《观音经》、《六祖坛经》、《金光明经》、《阿弥陀经》、《金刚顶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苏悉地经》、《佛说佛名经》、《大方等大集经》、仁王经、高王观世音经、天龙八部赞、阿含经、佛母经、伽耶山顶经、释迦经、大光明经、三世因果经尊胜陀罗尼经、提谓波利经、大有经、观普贤经、华严经、理趣经、四品法门经、十二部经、中论、唯识二十论、因明入正理论、念佛三昧宝王论、金錍论、十二门论、三十唯识论、杂阿昆昙心论、释摩诃衍论、百法明门论、四分律、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首楞严经、楞严经、楞伽经、地藏本愿经、小乘经、维摩诘所说经、大宝积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方广宝箧经、方广大庄严经、大方广师子吼经、大方等无想经、灌顶经、灌腊经、观无量寿经、四十二章经、大树紧那罗五所问经,菩萨善戒经,佛印三昧经,孟兰盆经,善生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解深密经,大般涅盘经,梵网经,顶生王经,观所缘缘论等。
大藏经
大藏经为汉译的佛教经典,与东土高僧著作入藏的总称,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
一切经的名称起源于隋朝,它的内容包括佛所说的经典及西方释氏的著作。现今的大藏经,又加入中国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据隋书经籍志记战:梁武帝在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这是佛经有藏的开始。
唐朝开元年间,沙门智升著开元释经目录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十八卷、福州东禅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东禅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开元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碛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清朝有雍正刻龙藏,乾隆续藏。
宋、元、明诸版本,多半亡佚,只有南宋碛砂版尚存孤本,藏於西安卧龙、开元两寺之中。
药师经
药师经有五种译本:
一、东晋帛尸梨蜜多罗所译的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佛说灌顶经十二所载。
二、南朝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不入藏经)。
三、隋朝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
四、唐朝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五、唐朝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
前四译单译出药师如来之部,第五译前卷译出六佛,后卷译出药师佛。因此单言药药师经,则为前四译,尤其是玄奘的译本。义净所译的,则称为七佛药师经。
各家的疏注如下:
药师经疏一卷,唐窥基撰。
药师经镫焰一卷,净挺著。
药师经直解一卷,灵耀撰,附梵文神咒。
药师经古迹二卷,新罗太贤撰。
药师经钞二卷,善珠撰。
药师经纂解四卷,亮汰撰。
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秦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这部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这部经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
各家的注述如下:
阿弥陀经义记一卷,隋智顗说,灌顶记。
阿弥陀经义述一卷,唐慧净述。
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疏一卷,唐元晓述。
阿弥陀经疏一卷,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义疏一卷,宋智圆述。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三卷,宋元照述,戒度记。
阿弥陀经句解一卷,元性澄句解。
阿弥陀经略解一卷,明大佑述。
阿弥陀经疏钞四卷,明袾宏述。
阿弥陀经疏钞事义一卷、阿弥陀经疏钞问辩一卷、阿弥陀经疏钞演义四卷,明古德法师演义,智愿定本。
净土已诀一卷,明大惠释。
阿弥陀经要解一卷,智旭解。
阿弥陀经舌相一卷,净挺著。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一卷,了根纂注。
阿弥陀经略注一卷,续法录注。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明大佑述,传灯钞。
阿弥陀经摘要易解一卷,真嵩述。
阿弥陀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述。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三卷,明智旭要解,达默造钞,达林参订。
阿弥陀经疏钞撷一卷,明袾宏疏钞,徐槐廷撷,阿弥陀经应验附。
阿弥陀经释一卷,郑澄德、郑澄源排定。
阿弥陀经注一卷,郑澄德、澄源合注。
阿弥陀经笺注,丁福保注。
法华经
详称为妙法莲华经。
妙法的意义是:揭示三乘归一之旨,使二乘回小向大,故称为妙法。
莲华有两个意义:
一、出水之意,表示所诠之理出离二乘泥浊水。
二、开敷之意,表示以胜教言开真理。
法华经有三个译本:
一、姚秦鸠摩罗什译,七卷。
二、晋竺法护译,称为正华经,十卷。
三、隋闍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八卷,称为添品法华经。
现今流通最广的是第一种译本。
金刚经
详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以空慧为体,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繁简适中,最便於诵持。
共有六种译本:
一、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二、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三、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四、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五、唐朝玄奘所译的能断金刚分,收载於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七十七卷。
六、唐朝义净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
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简称,又称为般若心经。心经的经文很简短,然而大般若经精要,都浓缩在其中,因此命名为心经。心,就是精要的意思。
心经一共有七种译本:
一、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二、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四、唐朝般若共利言等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五、唐朝法月所译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六、唐朝智慧轮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七、宋朝施护所译的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