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摩托罗拉你加把劲,早点把掌中宝弄出来吧!”
放下电话,沈冲忍不住腹诽,没手机真不方便——莉莉那边电话没人接,只好留了一条语音信息。
忙活到11点左右,搞定了那一百多本《第一电影杂志》的邮寄工作后,沈冲再回到文华酒店,准备和李开元共进午餐,然后一起回观塘的办公室,准备下午的采访。
“靓女,真漂亮。”一见面,沈冲就吹了声口哨。
李开元穿着一件白色单排扣长款风衣,内衬着带有些许蕾丝装饰的黑色卫衣,配合重新修剪的短发,简洁大方,干练中不乏柔美,令人见之难忘。
“真的吗?”女为悦己者容,李开元很开心,她小心的摸了摸头发,问道:“琴姐早上带我去做的,怎么样?”
“挺好。”沈冲点头赞许,绕着她转了一圈,啧啧称赞道:“一夜之间,乌鸡变凤凰,琴姐真是大魔术师。”
“去!谁是乌鸡呢……”
《明报周刊》是香港八卦娱乐杂志的鼻祖,每期销量二三十万份,在香港乃至东南亚的华人圈里,都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力。
沈冲接受《明报周刊》的专访,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他穿越前是混中文的,写英文的文章完全不在行,涂涂抹抹了两个多月,捣鼓了三五篇稿子,结果不管是有关伊朗革命的,还是越南战争的,寄出去后全都石沉大海,无声无息。
眼看《白发魔女传》剧组就要进内地了,沈冲还是个无名之辈,如何能引起邓公的注意?
既然干货炒不起来,干脆炒人好了……
沈冲于是决定赤膊上阵,把自己给炒红了。
他兜兜转转的忙活了几个月,在香港电影圈里,算是小有名气,各路神仙大都知道有这么个人,然而在圈子外的芸芸众生眼中,沈冲还是个打酱油的路人甲。
他目前的状态,就好比一个在龙空混的写手,灌过水,吵过架,混过精华,还办过几期评论榜单之类的,和很多业内大神都能混个id熟,但对龙空之外的人来说,沈冲算个毛……
杂志社有两个高薪从《明报周刊》挖过来的资深娱乐记者,通过他们,沈冲主动联系了《明报周刊》,而一个年仅20岁的退学孤儿男,两三个月狂赚千万港币的传奇故事,也极具新闻噱头,双方如**,一碰即燃。
下午两点钟,《明报周刊》的何记者如约而至,稍事寒暄,访谈开始。
先谈了一些身世家庭背景之类的无营养话题后,何记者开始说起正题:“沈先生,魔方是一种锻炼数学思维的玩具,而您是学中文的,如何想到发明魔方的?”
“其实类似魔方的东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的。”沈冲早有准备,中国人牵强附会的能力,大概仅次于宇宙国了,“比如说五行八卦,洛书河图,都是数学游戏,再比如华容道,九连环这些民间杂耍小玩意,也都和数学有关,我就是从这些东西中,得到的启发,发明了魔方。”
“那您是怎么想到用这个赚钱的呢?”
“这个主要是元元姐的功劳。”沈冲把话题推向一直在旁边做花瓶的李开元。
“哦,李小姐是怎么发现的?”
“其实是巧合啦。”李开元照着事先沟通好的剧本说道:“阿冲用魔方教我妹妹学数学,我当时在一家外贸公司做玩具生意,对这种东西比较敏感,觉得魔方既好玩,又能益智,应该有市场,所以就辞职和阿冲一起办了个公司,专门卖魔方。”
“据知情人透露,你当时的月收入过万,就这么辞职了去创业,不担心吗?”
“当然担心啦,其实我还好,卖不出去还可以重新找工作,阿冲可是把父母留下来的房子都卖掉了。”李开元不知道是回忆往事,还是在想台词,双眼微眯,过了一会才说道:“我们当时没什么钱,魔方做好后,满香港的跑,一家店一家店的求人代售,没想到第一天就卖出去了几千个,于是就有信心了。等到春节结束的时候,一统计,卖了十多万个魔方,把我们自己都吓一跳。”
“我没记错的话,魔方是1月15号上市的,1月27号除夕夜。”何记者明显是做过功课的,他问道:“这么说,魔方半个月多就卖了十多万个?”
“是啊,卖了13万个左右。”李开元按照沈冲事前的吩咐,刻意炫耀数据,说道:“收入了800多万。”
何记者吓了一跳,下意识的问道:“半个月800多万?都是纯利?”
“当然不是,是销售额。”李开元拨了拨头发,欲盖弥彰的笑着说道:“利润是商业机密,不方便透露。”
何记者咽了咽口水,问道:“那能透露一下魔方现在的销售情况吗?”
“春节过后,因为很多盗版魔方的出现,使我们在香港市场销量大跌,损失惨重。”沈冲接过话题,说道:“所以我们转攻国外市场,在刚刚过去的三月份,光在北美,就卖了30多万个魔方,如不是产能有限,销售数据会更高一些。”
“利润……不是,销售额是多少呢?”
“把全球各地销量都加起来的话,三月份有500多万美元。”
500多万美元,折合港币,一个月差不多2500多万,可谓日进斗金了,饶是何记者见多识广,也被这数据惊的目瞪口呆,他定一定神,过了好一会,才继续问道:“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保守估计,二位现在每人每月都能收入千万?”
李开元看了沈冲一眼,然后点头,说道:“差不多吧。”
“那么你们觉得魔方能如此成功,原因是什么?”
“其实我也稀里糊涂的。”李开元拨了一下额前的头发,笑着说道:“一切都是阿冲策划的,我只是跟着跑腿,我既不知道为什么会成功,也不知道是如何成功的。”
何记者把目光转向沈冲。
“其实很简单,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沈冲叉着手,高深莫测的说道:“随着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会超越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知识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人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资源……”
这是今天专访的戏肉之一,沈冲巴拉巴拉的说了一大通,把何记者忽悠的晕头转向。
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paul-romer)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这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随着以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知识经济获得了广泛认同。
前世作为一个在论坛里厮混的键盘政治局委员,沈冲侃这种模模糊糊的经济学概论是驾轻就熟,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其实是看锅下菜——对手是个娱乐八卦周刊的记者,即使他这个半桶水的经济理论专家话语中存在泼天的漏洞,何记者也听不出来。
沈冲也是无奈,既然讲战争,讲政治都没人理会,只好发大招,祭出看家法宝——讲科技。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会很快席卷全球,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
先把理论放出来,等到投资的visicalc和俄罗斯方块的大爆发之后,有理论,有实例,沈冲就是知识经济的先行者和权威专家,到时候再写文章发帖子,就没人不重视了。
而且,邓公既然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想必对“知识经济”很感兴趣吧……
沈冲大谈特谈知识经济,把何记者侃的一头雾水,毕竟在这个时代,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在人的思维里根深蒂固,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除了码字写书,没有别的例子可言,而在香港人的认知中,除了金庸倪匡,貌似没有别人能大赚特赚——而且沈冲还明确的把码字写书排除在“知识经济”的范畴之外。
半个小时后,何记者撑不住了,很生硬的打断了沈冲的话头,转换话题,问道:“沈先生,我听说您投资了一部电影,请问你很看好电影业,还是纯粹个人爱好?”
《明报周刊》毕竟是一本娱乐八卦杂志,沈冲的目的只是借助它抛出“知识经济”这个名词,用来勾搭有影响力的专业经济刊物的注意力而已。
“既是爱好,也是看好香港电影的未来。”沈冲见好就收,开始进入今天的第二个戏肉:“我觉得,目前香港电影业正处在重新洗牌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入局,对未来很有好处。”
谈起电影,何记者精神一振,这才是他专长的地方,“我看过沈先生的几篇文章,都是鼓吹香港电影新浪潮,能具体谈谈,新浪潮到底是什么意思吗?”
“新浪潮主要就是个‘新’字。”关于新浪潮,沈冲已经在不同场合,谈过好几次,熟得很,“新一共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呢,就是整个行业规则变了,以前是以邵氏为代表的大片场制度,体制比较僵化,人才流动不起来,而现在,香港电影业正在朝以经纪人为主导的明星制转变,业内人才可以自由雇佣,极大的方便了电影的拍摄。”
“第二个新意呢,是拍电影的技巧变新了,以前电影公司里,都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代的传下去,很多技巧都约定成俗,模式化了。”沈冲双手比划,一边示意一边说道:“以前拍电影,比如两个人打斗,先给主角一个特写,然后切换,给对手一个特写,然后打斗,一招一式拍的清清楚楚,然后关键时候给个慢动作。这些电影语言很僵化,按部就班,一成不变,没有自己的风格,看久了之后,观众会觉得所有电影都似曾相识,只不过是换了个主演,换了套动作,换个情节而已。我说的对不对?”
何记者想了想后,点头,认同沈冲的说法。
“现在香港有不少从海外专业学校回来的电影人才,他们学习了西方最新的拍摄技术,带了很多创新的理念回来。”沈冲做了几个动作幅度很小的拳击姿势,说道:“比如说,两个人打斗,为什么要把一招一式都拍出来,我拍一些激烈的肢体接触动作,然后一个人满脸是血的倒了,不也可以吗?”
何记者连连点头,一边在速记本上笔走龙蛇,一边问道:“那新浪潮还有一个新是什么?”
“是内容,现在去戏院看电影,翻来覆去的就三样,要么是以张彻为模板的功夫片,要么是李翰祥为代表的风月艳情片,要么是许冠文的噱头搞笑片。”沈冲指着他,然后又指了指自己,说道:“为什么不拍我们身边的故事?”
何记者一愣,停下笔,重复了一句:“我们身边的故事?”
“电影是一种极具想象力的艺术表达形式,我们身边有很多故事可以拍的。”沈冲站起来,招呼何记者一起,走到办公室的窗户前,对着大厦下面的街头,指指点点的说道:“你看,那边有一男一女在吵架,他们可以拍一部爱情电影;那边有一个银行营业点,可以拍一部如何去打劫银行的警匪片;再比如你看那,有个卖鱼丸的老太太,可以用她的经历,拍一部香港社会变迁的史诗片……”
一连说了好几个例子之后,沈冲问道:“何记者,你说这样的电影,是不是比那些清末民初为背景,打来打去的功夫电影有意思?”
“别人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有这样的电影,我是肯定会去看的。”何记者心悦诚服的说道:“沈先生的思维,真是不同凡响,我十分佩服,难怪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过奖了,过奖了。”沈冲谦虚……
这次访谈,一共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沈冲聊的尽兴,何记者聊的开心,皆大欢喜。
“你可真能瞎扯,愣是说了这么久。”何记者走后,李开元伸着懒腰,说道:“那记者耐心真好,我听着都要睡着了。”
“人家是吃那口饭的,当然有耐心了。”沈冲肆无忌惮的打量着她姣好的身姿,问道:“晚上我有个饭局,你要不要一起去?”
“不去了,穿着这一身衣服,总感觉怪怪的。”李开元站起来,拎起手包,说道:“我先回去了,晚上先给我妈打打预防针。你少喝点酒。”
“知道了。”
放下电话,沈冲忍不住腹诽,没手机真不方便——莉莉那边电话没人接,只好留了一条语音信息。
忙活到11点左右,搞定了那一百多本《第一电影杂志》的邮寄工作后,沈冲再回到文华酒店,准备和李开元共进午餐,然后一起回观塘的办公室,准备下午的采访。
“靓女,真漂亮。”一见面,沈冲就吹了声口哨。
李开元穿着一件白色单排扣长款风衣,内衬着带有些许蕾丝装饰的黑色卫衣,配合重新修剪的短发,简洁大方,干练中不乏柔美,令人见之难忘。
“真的吗?”女为悦己者容,李开元很开心,她小心的摸了摸头发,问道:“琴姐早上带我去做的,怎么样?”
“挺好。”沈冲点头赞许,绕着她转了一圈,啧啧称赞道:“一夜之间,乌鸡变凤凰,琴姐真是大魔术师。”
“去!谁是乌鸡呢……”
《明报周刊》是香港八卦娱乐杂志的鼻祖,每期销量二三十万份,在香港乃至东南亚的华人圈里,都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力。
沈冲接受《明报周刊》的专访,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他穿越前是混中文的,写英文的文章完全不在行,涂涂抹抹了两个多月,捣鼓了三五篇稿子,结果不管是有关伊朗革命的,还是越南战争的,寄出去后全都石沉大海,无声无息。
眼看《白发魔女传》剧组就要进内地了,沈冲还是个无名之辈,如何能引起邓公的注意?
既然干货炒不起来,干脆炒人好了……
沈冲于是决定赤膊上阵,把自己给炒红了。
他兜兜转转的忙活了几个月,在香港电影圈里,算是小有名气,各路神仙大都知道有这么个人,然而在圈子外的芸芸众生眼中,沈冲还是个打酱油的路人甲。
他目前的状态,就好比一个在龙空混的写手,灌过水,吵过架,混过精华,还办过几期评论榜单之类的,和很多业内大神都能混个id熟,但对龙空之外的人来说,沈冲算个毛……
杂志社有两个高薪从《明报周刊》挖过来的资深娱乐记者,通过他们,沈冲主动联系了《明报周刊》,而一个年仅20岁的退学孤儿男,两三个月狂赚千万港币的传奇故事,也极具新闻噱头,双方如**,一碰即燃。
下午两点钟,《明报周刊》的何记者如约而至,稍事寒暄,访谈开始。
先谈了一些身世家庭背景之类的无营养话题后,何记者开始说起正题:“沈先生,魔方是一种锻炼数学思维的玩具,而您是学中文的,如何想到发明魔方的?”
“其实类似魔方的东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的。”沈冲早有准备,中国人牵强附会的能力,大概仅次于宇宙国了,“比如说五行八卦,洛书河图,都是数学游戏,再比如华容道,九连环这些民间杂耍小玩意,也都和数学有关,我就是从这些东西中,得到的启发,发明了魔方。”
“那您是怎么想到用这个赚钱的呢?”
“这个主要是元元姐的功劳。”沈冲把话题推向一直在旁边做花瓶的李开元。
“哦,李小姐是怎么发现的?”
“其实是巧合啦。”李开元照着事先沟通好的剧本说道:“阿冲用魔方教我妹妹学数学,我当时在一家外贸公司做玩具生意,对这种东西比较敏感,觉得魔方既好玩,又能益智,应该有市场,所以就辞职和阿冲一起办了个公司,专门卖魔方。”
“据知情人透露,你当时的月收入过万,就这么辞职了去创业,不担心吗?”
“当然担心啦,其实我还好,卖不出去还可以重新找工作,阿冲可是把父母留下来的房子都卖掉了。”李开元不知道是回忆往事,还是在想台词,双眼微眯,过了一会才说道:“我们当时没什么钱,魔方做好后,满香港的跑,一家店一家店的求人代售,没想到第一天就卖出去了几千个,于是就有信心了。等到春节结束的时候,一统计,卖了十多万个魔方,把我们自己都吓一跳。”
“我没记错的话,魔方是1月15号上市的,1月27号除夕夜。”何记者明显是做过功课的,他问道:“这么说,魔方半个月多就卖了十多万个?”
“是啊,卖了13万个左右。”李开元按照沈冲事前的吩咐,刻意炫耀数据,说道:“收入了800多万。”
何记者吓了一跳,下意识的问道:“半个月800多万?都是纯利?”
“当然不是,是销售额。”李开元拨了拨头发,欲盖弥彰的笑着说道:“利润是商业机密,不方便透露。”
何记者咽了咽口水,问道:“那能透露一下魔方现在的销售情况吗?”
“春节过后,因为很多盗版魔方的出现,使我们在香港市场销量大跌,损失惨重。”沈冲接过话题,说道:“所以我们转攻国外市场,在刚刚过去的三月份,光在北美,就卖了30多万个魔方,如不是产能有限,销售数据会更高一些。”
“利润……不是,销售额是多少呢?”
“把全球各地销量都加起来的话,三月份有500多万美元。”
500多万美元,折合港币,一个月差不多2500多万,可谓日进斗金了,饶是何记者见多识广,也被这数据惊的目瞪口呆,他定一定神,过了好一会,才继续问道:“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保守估计,二位现在每人每月都能收入千万?”
李开元看了沈冲一眼,然后点头,说道:“差不多吧。”
“那么你们觉得魔方能如此成功,原因是什么?”
“其实我也稀里糊涂的。”李开元拨了一下额前的头发,笑着说道:“一切都是阿冲策划的,我只是跟着跑腿,我既不知道为什么会成功,也不知道是如何成功的。”
何记者把目光转向沈冲。
“其实很简单,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沈冲叉着手,高深莫测的说道:“随着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会超越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知识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人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资源……”
这是今天专访的戏肉之一,沈冲巴拉巴拉的说了一大通,把何记者忽悠的晕头转向。
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paul-romer)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这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随着以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知识经济获得了广泛认同。
前世作为一个在论坛里厮混的键盘政治局委员,沈冲侃这种模模糊糊的经济学概论是驾轻就熟,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其实是看锅下菜——对手是个娱乐八卦周刊的记者,即使他这个半桶水的经济理论专家话语中存在泼天的漏洞,何记者也听不出来。
沈冲也是无奈,既然讲战争,讲政治都没人理会,只好发大招,祭出看家法宝——讲科技。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会很快席卷全球,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
先把理论放出来,等到投资的visicalc和俄罗斯方块的大爆发之后,有理论,有实例,沈冲就是知识经济的先行者和权威专家,到时候再写文章发帖子,就没人不重视了。
而且,邓公既然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想必对“知识经济”很感兴趣吧……
沈冲大谈特谈知识经济,把何记者侃的一头雾水,毕竟在这个时代,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在人的思维里根深蒂固,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除了码字写书,没有别的例子可言,而在香港人的认知中,除了金庸倪匡,貌似没有别人能大赚特赚——而且沈冲还明确的把码字写书排除在“知识经济”的范畴之外。
半个小时后,何记者撑不住了,很生硬的打断了沈冲的话头,转换话题,问道:“沈先生,我听说您投资了一部电影,请问你很看好电影业,还是纯粹个人爱好?”
《明报周刊》毕竟是一本娱乐八卦杂志,沈冲的目的只是借助它抛出“知识经济”这个名词,用来勾搭有影响力的专业经济刊物的注意力而已。
“既是爱好,也是看好香港电影的未来。”沈冲见好就收,开始进入今天的第二个戏肉:“我觉得,目前香港电影业正处在重新洗牌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入局,对未来很有好处。”
谈起电影,何记者精神一振,这才是他专长的地方,“我看过沈先生的几篇文章,都是鼓吹香港电影新浪潮,能具体谈谈,新浪潮到底是什么意思吗?”
“新浪潮主要就是个‘新’字。”关于新浪潮,沈冲已经在不同场合,谈过好几次,熟得很,“新一共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呢,就是整个行业规则变了,以前是以邵氏为代表的大片场制度,体制比较僵化,人才流动不起来,而现在,香港电影业正在朝以经纪人为主导的明星制转变,业内人才可以自由雇佣,极大的方便了电影的拍摄。”
“第二个新意呢,是拍电影的技巧变新了,以前电影公司里,都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代的传下去,很多技巧都约定成俗,模式化了。”沈冲双手比划,一边示意一边说道:“以前拍电影,比如两个人打斗,先给主角一个特写,然后切换,给对手一个特写,然后打斗,一招一式拍的清清楚楚,然后关键时候给个慢动作。这些电影语言很僵化,按部就班,一成不变,没有自己的风格,看久了之后,观众会觉得所有电影都似曾相识,只不过是换了个主演,换了套动作,换个情节而已。我说的对不对?”
何记者想了想后,点头,认同沈冲的说法。
“现在香港有不少从海外专业学校回来的电影人才,他们学习了西方最新的拍摄技术,带了很多创新的理念回来。”沈冲做了几个动作幅度很小的拳击姿势,说道:“比如说,两个人打斗,为什么要把一招一式都拍出来,我拍一些激烈的肢体接触动作,然后一个人满脸是血的倒了,不也可以吗?”
何记者连连点头,一边在速记本上笔走龙蛇,一边问道:“那新浪潮还有一个新是什么?”
“是内容,现在去戏院看电影,翻来覆去的就三样,要么是以张彻为模板的功夫片,要么是李翰祥为代表的风月艳情片,要么是许冠文的噱头搞笑片。”沈冲指着他,然后又指了指自己,说道:“为什么不拍我们身边的故事?”
何记者一愣,停下笔,重复了一句:“我们身边的故事?”
“电影是一种极具想象力的艺术表达形式,我们身边有很多故事可以拍的。”沈冲站起来,招呼何记者一起,走到办公室的窗户前,对着大厦下面的街头,指指点点的说道:“你看,那边有一男一女在吵架,他们可以拍一部爱情电影;那边有一个银行营业点,可以拍一部如何去打劫银行的警匪片;再比如你看那,有个卖鱼丸的老太太,可以用她的经历,拍一部香港社会变迁的史诗片……”
一连说了好几个例子之后,沈冲问道:“何记者,你说这样的电影,是不是比那些清末民初为背景,打来打去的功夫电影有意思?”
“别人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有这样的电影,我是肯定会去看的。”何记者心悦诚服的说道:“沈先生的思维,真是不同凡响,我十分佩服,难怪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过奖了,过奖了。”沈冲谦虚……
这次访谈,一共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沈冲聊的尽兴,何记者聊的开心,皆大欢喜。
“你可真能瞎扯,愣是说了这么久。”何记者走后,李开元伸着懒腰,说道:“那记者耐心真好,我听着都要睡着了。”
“人家是吃那口饭的,当然有耐心了。”沈冲肆无忌惮的打量着她姣好的身姿,问道:“晚上我有个饭局,你要不要一起去?”
“不去了,穿着这一身衣服,总感觉怪怪的。”李开元站起来,拎起手包,说道:“我先回去了,晚上先给我妈打打预防针。你少喝点酒。”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