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履新苦着脸道:“高大人,不是卑职们不按朝廷律令办差,实在是有难言之隐。夷人们的船在外海停泊,派出的小艇随意在各村上岸,我虽派人到各处渔村驻守,但夷人们凶悍得很,身材魁梧,手持火器,一语不合就开枪,吓阻我水师兵士,打伤我兵士多人,幸好都是中了几粒铁砂的皮外伤。没有朝廷的命令我们也不能硬碰硬,与他们发生冲突,后来只好吩咐兵士们,碰到他们上岸,只要不是放火抢劫,是购买给养,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地方官员的难处是只有执行权,没有处置权,对此苏敏也不想过多责备他们,就吩咐周汝森,明日一早派人通知夷船,叫他们后日上午到大沽炮台来谈判。
说完正事,聊起闲话,苏敏在山东办差的时候,与河南、山东、直隶的绿营各镇将领接触很多,谈起来自然是对军中事务头头是道。何永盛五十开外,也是以军功一步步升上来的,平时带兵还算有一套,但苏敏与他聊了几句,就发现他对水师的重视程度极差,甚至认为水师是可有可无的兵种,在他的观感中,水师除了在海上抓一些走私的蟊贼之外,几乎一无是处。所以,何永盛虽然对他本部官兵训练抓的很紧,但对水师几乎放任不管。
草草吃完饭,董履新等人就告辞出来。苏敏回到为自己准备的卧房,发现经过陆虎等人的收拾,勉强能睡了。一天的奔波。人还是有些疲惫。他刚刚脱了外衣,正准备洗洗睡了。忽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苏敏知道一定是京城给自己传信的人来了。
果然,来的人是关云书,他一身风尘,看来是一路疾驰而来,一下都没有休息。关云书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递给苏敏。苏敏接过信看了看蜡封,蜡封上是龙越的徽记,拆开一看,里面却是一封杜受田写给他的信,应该是龙越直接转过来的。
苏敏快速翻了翻信,原来是杜受田关于上奏道光皇帝官职改革和他任职江苏巡抚,以及开通上海商埠通商的事情。没想到杜受田年纪不小,一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沉不住气,把三件事一起推出去了。这三件事都不是小事,老皇帝非常重视。一大早就召集了军机大臣和六部九卿一起商讨。
尽管此次官职改革,苏敏和杜受田最开始是拿阻力最小的捐纳制度开刀。但从结果来看,受到的阻力之大是意料不到的,朝堂上除了王鼎等少数人支持外,绝大部分朝臣都持反对的态度。
有人反对不出苏敏的预料,只是这么多确实是没有想到。道光时的大清国人口已较康熙时增长了数倍,而科举考试的名额还是那么多,僧多粥少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对于汉族官员来说,有了捐纳制度,他们的子弟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要出点钱就可以入仕了。对于满洲官员来说,有了捐纳制度,他们就有了一项收入,当时的官价,道台的价格要一万至一万五千两银子,知县的价格要四五千两银子,捐纳的官多了,可官缺却很少,常常是数十人争夺一个知县的缺。如何补缺,就又有了黑幕,上下运动钱的自然就能快点补缺,的钱多又能补个好缺。有了捐纳制度,黄金白银就啪啦啦的自动送到了他们手中,如果废除了捐纳,财富都藏在了民间,他们却一点现实好处都得不到了。
看着手中的信,苏敏心中不禁暗暗骂道,居于庙堂之上的人都是鼠目寸光的人,拼命捞钱,生怕自己几辈子的孙子饿着肚子,殊不知是把灾祸留给了子孙,国家不存,制度打破,这些身居高位的人是摔得最惨的。
百官反对是有以上原因,道光在朝议中却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是说此事容后再议。
说到捐纳制度的弊端,苏敏相信道光也是一清二楚的,之所以不敢表态,还是性格忧柔,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决断。
其实在乾隆朝的后期,财政富足,不需要那点捐纳银子,乾隆皇帝已经下令停止捐纳,子孙永远奉之为法。可是到了嘉庆年间的白莲教叛乱,嘉庆皇帝为了筹措军费只好违背祖训,重新放开捐纳。道光年间,朝廷的财政压力非常沉重,道光皇帝除了照顾大臣的情绪之外,还有一个顾虑就是财政方面的压力了。
看来,增加上海为通商口岸、设立海关征收关税的条陈也没被道光看中。苏敏现在想起来,是自己一开始想的太简单了,闭关锁国是大清的基本国策,产生这样的国策是大清的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决定的,不会因为一个普通大臣的一个条陈而发生改变。看来要改变道光的想法,还要有关键性的动作才行,只有非常规的一击才能让这面挡住前进道路的高墙摇晃一下,让他有机会挖挖墙角。苏敏一边拿着信,一边在屋中拍着脑袋苦苦冥思。
一直想到头昏脑涨苏敏也没有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主意,干脆也就不想了。他把信拿起,又翻了一页,最后一件事说的是他谋取的江苏巡抚职位的事情。
在廷议上,对于苏敏的外放众人都没有什么异议。奕詝这边,强烈的嫉妒心理让他怎么看苏敏就怎么不舒服,巴不得让他跑的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奕??这边,在中央中枢,少了苏敏这样一个非常能干的对手,对于他们也是一件好事;老皇帝也不希望苏敏卷入阿哥们的党争,想让他在地方官任上历练历练,也愿意将他外放。各方利益一致,所以苏敏外放的事就板上钉钉了,以苏敏的资历和爵位,一个巡抚的位置是少不了的,关键是去哪个省。
杜受田拟的条陈是苏敏希望的江苏巡抚,文庆听了立马反对,说现任江苏巡抚梁章钜刚刚到任不足两年,治理地方颇有成效,遽然免职或有不妥。奕詝本来不把苏敏当回事,但在朝堂之上,为了面子,为了杜受田的叮嘱,免不了要为了苏敏争几句,就说道:“苏敏政务能力有目共睹,在治军方面也有所建树,江南是国家粮仓和赋税要地,出不得乱子,正需要一个允文允武的能臣治理,梁章钜虽有数省按察使、布政使和巡抚的经历,但已年迈,精力不济,回京荣养也是皇上的恩典。”
“奕詝说的是这个道理,梁章钜已年过六旬,在十几省都任过职,让他回京担任个大学士也是抚慰老臣之举。行,就这么定了,军机处下去后即拟旨,送来养心殿用印后就发出去。”对于奕詝这个提议,道光也是首肯的,因为原任巡抚林则徐升调湖广,梁章钜任江苏巡抚本就是过渡,现在有了合适的人选,自然要将他调回北京。
穆彰阿此时起身说道:“四王爷说的极是,老臣也以为,苏敏是我满洲人中难得的人才,虽然他在山东平定教匪的差事中有过一些过错,但瑕不掩瑜,的确为文武全才,要将他放到地方历练一番,将来不管是各地总督,还是中央机枢,都有他的一席之地。只是,近日西北来奏,说回疆不稳,张格尔叛乱平定之后,张格尔的侄子倭里罕从中亚多次骚扰回疆,西北形势紧张。现在看来,陕西巡抚的职位至关重要,若是西北战起,不但要组织军粮西运,还要参与军事,苏敏到陕西任巡抚正是恰当的人选。”
道光听了点点头,问道:“苏敏放在陕西也算合适,那江苏巡抚何人可堪继任呀?”穆彰阿拱手道:“老臣推举河南巡抚彭闾安,该员在河南任上干得不错,这次平定红阳教也立了大功,民事军事都有成绩,可调任江苏巡抚。”
对于穆彰阿的提议王鼎不干了,他当场提出反对,理由是彭闾安的官声不太好,在河南刮地皮刮得百姓怨声载道。
王鼎的话在道光的心中分量还是很重的,他一反对,道光又犹豫了,这件任命的条陈也因此而搁置下来了。最后,道光定了调子,等苏敏办差回来,再定江苏和陕西巡抚人选。
看完信,苏敏也是一筹莫展,看来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容易的,都需要他费极大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好面前的滞留船案。
一晚上苏敏都没有睡好,满脑子转的都是三个条陈的事情。第二天,天不亮屋外吹起了起床号,这是苏敏给新军营和自己的亲兵队立的规矩,以号声来指挥军营的行动,起床号、出操号、吃饭号、休息号等等,一切都听指挥。
听到号声尽管苏敏脑袋昏沉沉的,但他还是一咕噜爬了起来,刚刚将练功衣服穿戴整齐,出操号就响了起来,他推门出去,亲兵早已在陆虎的指挥下集合成队,昨晚上才来的关云书在排在队列中,苏敏自觉的排在了队尾,在陆虎的口令下,一队人步伐整齐的开始了早操长跑。
他们的号声和口令声,惊动了正在熟睡的炮台水师官兵,一个个都揉着惺忪睡眼,奇怪的探出头来观看,他们从没有见过还有这样的官兵。(未完待续。。)
...
地方官员的难处是只有执行权,没有处置权,对此苏敏也不想过多责备他们,就吩咐周汝森,明日一早派人通知夷船,叫他们后日上午到大沽炮台来谈判。
说完正事,聊起闲话,苏敏在山东办差的时候,与河南、山东、直隶的绿营各镇将领接触很多,谈起来自然是对军中事务头头是道。何永盛五十开外,也是以军功一步步升上来的,平时带兵还算有一套,但苏敏与他聊了几句,就发现他对水师的重视程度极差,甚至认为水师是可有可无的兵种,在他的观感中,水师除了在海上抓一些走私的蟊贼之外,几乎一无是处。所以,何永盛虽然对他本部官兵训练抓的很紧,但对水师几乎放任不管。
草草吃完饭,董履新等人就告辞出来。苏敏回到为自己准备的卧房,发现经过陆虎等人的收拾,勉强能睡了。一天的奔波。人还是有些疲惫。他刚刚脱了外衣,正准备洗洗睡了。忽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苏敏知道一定是京城给自己传信的人来了。
果然,来的人是关云书,他一身风尘,看来是一路疾驰而来,一下都没有休息。关云书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递给苏敏。苏敏接过信看了看蜡封,蜡封上是龙越的徽记,拆开一看,里面却是一封杜受田写给他的信,应该是龙越直接转过来的。
苏敏快速翻了翻信,原来是杜受田关于上奏道光皇帝官职改革和他任职江苏巡抚,以及开通上海商埠通商的事情。没想到杜受田年纪不小,一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沉不住气,把三件事一起推出去了。这三件事都不是小事,老皇帝非常重视。一大早就召集了军机大臣和六部九卿一起商讨。
尽管此次官职改革,苏敏和杜受田最开始是拿阻力最小的捐纳制度开刀。但从结果来看,受到的阻力之大是意料不到的,朝堂上除了王鼎等少数人支持外,绝大部分朝臣都持反对的态度。
有人反对不出苏敏的预料,只是这么多确实是没有想到。道光时的大清国人口已较康熙时增长了数倍,而科举考试的名额还是那么多,僧多粥少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对于汉族官员来说,有了捐纳制度,他们的子弟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要出点钱就可以入仕了。对于满洲官员来说,有了捐纳制度,他们就有了一项收入,当时的官价,道台的价格要一万至一万五千两银子,知县的价格要四五千两银子,捐纳的官多了,可官缺却很少,常常是数十人争夺一个知县的缺。如何补缺,就又有了黑幕,上下运动钱的自然就能快点补缺,的钱多又能补个好缺。有了捐纳制度,黄金白银就啪啦啦的自动送到了他们手中,如果废除了捐纳,财富都藏在了民间,他们却一点现实好处都得不到了。
看着手中的信,苏敏心中不禁暗暗骂道,居于庙堂之上的人都是鼠目寸光的人,拼命捞钱,生怕自己几辈子的孙子饿着肚子,殊不知是把灾祸留给了子孙,国家不存,制度打破,这些身居高位的人是摔得最惨的。
百官反对是有以上原因,道光在朝议中却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是说此事容后再议。
说到捐纳制度的弊端,苏敏相信道光也是一清二楚的,之所以不敢表态,还是性格忧柔,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决断。
其实在乾隆朝的后期,财政富足,不需要那点捐纳银子,乾隆皇帝已经下令停止捐纳,子孙永远奉之为法。可是到了嘉庆年间的白莲教叛乱,嘉庆皇帝为了筹措军费只好违背祖训,重新放开捐纳。道光年间,朝廷的财政压力非常沉重,道光皇帝除了照顾大臣的情绪之外,还有一个顾虑就是财政方面的压力了。
看来,增加上海为通商口岸、设立海关征收关税的条陈也没被道光看中。苏敏现在想起来,是自己一开始想的太简单了,闭关锁国是大清的基本国策,产生这样的国策是大清的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决定的,不会因为一个普通大臣的一个条陈而发生改变。看来要改变道光的想法,还要有关键性的动作才行,只有非常规的一击才能让这面挡住前进道路的高墙摇晃一下,让他有机会挖挖墙角。苏敏一边拿着信,一边在屋中拍着脑袋苦苦冥思。
一直想到头昏脑涨苏敏也没有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主意,干脆也就不想了。他把信拿起,又翻了一页,最后一件事说的是他谋取的江苏巡抚职位的事情。
在廷议上,对于苏敏的外放众人都没有什么异议。奕詝这边,强烈的嫉妒心理让他怎么看苏敏就怎么不舒服,巴不得让他跑的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奕??这边,在中央中枢,少了苏敏这样一个非常能干的对手,对于他们也是一件好事;老皇帝也不希望苏敏卷入阿哥们的党争,想让他在地方官任上历练历练,也愿意将他外放。各方利益一致,所以苏敏外放的事就板上钉钉了,以苏敏的资历和爵位,一个巡抚的位置是少不了的,关键是去哪个省。
杜受田拟的条陈是苏敏希望的江苏巡抚,文庆听了立马反对,说现任江苏巡抚梁章钜刚刚到任不足两年,治理地方颇有成效,遽然免职或有不妥。奕詝本来不把苏敏当回事,但在朝堂之上,为了面子,为了杜受田的叮嘱,免不了要为了苏敏争几句,就说道:“苏敏政务能力有目共睹,在治军方面也有所建树,江南是国家粮仓和赋税要地,出不得乱子,正需要一个允文允武的能臣治理,梁章钜虽有数省按察使、布政使和巡抚的经历,但已年迈,精力不济,回京荣养也是皇上的恩典。”
“奕詝说的是这个道理,梁章钜已年过六旬,在十几省都任过职,让他回京担任个大学士也是抚慰老臣之举。行,就这么定了,军机处下去后即拟旨,送来养心殿用印后就发出去。”对于奕詝这个提议,道光也是首肯的,因为原任巡抚林则徐升调湖广,梁章钜任江苏巡抚本就是过渡,现在有了合适的人选,自然要将他调回北京。
穆彰阿此时起身说道:“四王爷说的极是,老臣也以为,苏敏是我满洲人中难得的人才,虽然他在山东平定教匪的差事中有过一些过错,但瑕不掩瑜,的确为文武全才,要将他放到地方历练一番,将来不管是各地总督,还是中央机枢,都有他的一席之地。只是,近日西北来奏,说回疆不稳,张格尔叛乱平定之后,张格尔的侄子倭里罕从中亚多次骚扰回疆,西北形势紧张。现在看来,陕西巡抚的职位至关重要,若是西北战起,不但要组织军粮西运,还要参与军事,苏敏到陕西任巡抚正是恰当的人选。”
道光听了点点头,问道:“苏敏放在陕西也算合适,那江苏巡抚何人可堪继任呀?”穆彰阿拱手道:“老臣推举河南巡抚彭闾安,该员在河南任上干得不错,这次平定红阳教也立了大功,民事军事都有成绩,可调任江苏巡抚。”
对于穆彰阿的提议王鼎不干了,他当场提出反对,理由是彭闾安的官声不太好,在河南刮地皮刮得百姓怨声载道。
王鼎的话在道光的心中分量还是很重的,他一反对,道光又犹豫了,这件任命的条陈也因此而搁置下来了。最后,道光定了调子,等苏敏办差回来,再定江苏和陕西巡抚人选。
看完信,苏敏也是一筹莫展,看来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容易的,都需要他费极大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好面前的滞留船案。
一晚上苏敏都没有睡好,满脑子转的都是三个条陈的事情。第二天,天不亮屋外吹起了起床号,这是苏敏给新军营和自己的亲兵队立的规矩,以号声来指挥军营的行动,起床号、出操号、吃饭号、休息号等等,一切都听指挥。
听到号声尽管苏敏脑袋昏沉沉的,但他还是一咕噜爬了起来,刚刚将练功衣服穿戴整齐,出操号就响了起来,他推门出去,亲兵早已在陆虎的指挥下集合成队,昨晚上才来的关云书在排在队列中,苏敏自觉的排在了队尾,在陆虎的口令下,一队人步伐整齐的开始了早操长跑。
他们的号声和口令声,惊动了正在熟睡的炮台水师官兵,一个个都揉着惺忪睡眼,奇怪的探出头来观看,他们从没有见过还有这样的官兵。(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