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确定之后,还没等张狂松一口气,周仓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主公,以后咱们这两千多人,该叫个什么响亮的名号啊?”
其实,张狂这支黄巾军,原来是有个名号的。
不过,建军之后的第一场大战,就被只有己方五分之一的汉军郡国兵打得大败,人员损失十分之九以上。由于有了这个不利的兆头,原来的名号,已经没有人愿意再用了。
当军中人员不过四、五百的时候,对名号的需要还不迫切。但是,现在军队的规模达到了两千多人,如果树不起一个响亮点的名号,对军中的士气,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那么,该叫一个什么样子的名号呢?
“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
张狂想了一想,对手下这些心腹问道。
“渠帅,叫‘铁牛军’怎么样?俺们家乡里有头大牛,老厉害了,都曾经顶死过一头山上的豹子。”
一个农夫出身的手下,试探的提议。
“‘铁牛军’?有‘猛虎军’威风吗?”
典韦不屑的说道。
“咱们是‘太平道’的义军,干脆直接叫做‘太平军’算了。”
听到周仓这么一说,张狂差点没翻出一个白眼来。“太平军”?还“太平天国”呢!
“这样叫没意思。俺们不是说,要为了天下太平而拼命作战吗?依俺说,就叫做‘天平军’好了?”
张狂使劲憋着一口气。这个名字也很有喜感。一听到它,张狂就忍不住想起,有着“武器库”之称的“天平座黄金圣衣”。
“妙!这个名字好!”
“对啊,既有咱们‘太平道’的字号在里面,又符合了咱们黎民百姓的愿望。就是它了!主公,您说怎么样?”
众人对“天平军”这个称号,有着一致的好评。张狂想了想,也确实想不出更好的名号,也就只好点头同意。
就这样,张狂在来到这个世界,与一个本土灵魂融合之后的第二个月里,拥有了一只自己的军队——天平军。
但是,目前的张狂,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
——如何填饱这两千多张嘴巴,和下面的肚子。
原本张狂部黄巾军,在打下一个小型坞堡之后,已经筹集到了足够维持一月的粮草。但是,当他的队伍,一下子变成了两千多人,粮草的维持时间,就变成了六、七天而已。
想要吃饱,张狂左思右想了好半天,发现仍然只有一个办法。
吃大户!
东汉时期的地方豪强,可以说是把持了大半个大汉帝国。这些被称为“士族”的高门大族,缘起于光武帝刘秀时期。
由于光武帝刘秀,在起兵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深受地方豪强的帮助。就连手下赫赫有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基本上都是豪族出身。结果,当光武帝登基为帝之后,这些豪强势力,已经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虽然光武帝曾经试图利用像“强项令”董宣之流的酷吏,来整顿这些豪强大族一番,但是由于手下大将牵连太广,为了确保帝国的稳定,以光武帝之英明神武,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后来继位的几位汉帝,有感于这些高门大族的势力太大,于是不得不想办法扶植起“宦官”和“外戚”这两块势力,来充当打手,压制那些高门大族。
这样一来,士族在朝廷中央的势力大受打击,朝政渐渐落入了“宦官”和“外戚”两大集团的轮流操纵。不甘心失去中央权柄的士族,多次利用“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相互倾碾,从中挑拨,试图翻盘,重新入主中央朝廷。
这种强烈的挑衅,才被感觉到巨大威胁的“宦官”集团辣手反击,酿成了两次著名的“党锢之祸”1。
但是,中央归中央,高门大族的根基,却是牢牢的扎在地方各郡上。在中央朝廷争夺的失利,无损于豪族们在地方郡县之间,强化自己的根基。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的大汉帝国,大部分地方上的政权,已经隐蔽的落入了当地的高门大族之手。
这些豪强势力,最为直接的一个存在证明,就是遍布在中原大地上的无数庄园。剧烈的土地兼并,让整个大汉帝国,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当天下的动荡开始纷起,豪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纷纷在庄园内部,建立起坚固的防御性要塞。这些小型的家族性要塞,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坞堡。
如今,在黄巾起义爆发三个多月之后,几乎所有的地方豪强,都将自己的全副家当,收缩到了坚固的坞堡之内。如果想要得到足够的给养,张狂目前唯一可以采用的手段,就只有进攻坞堡了。
但是,既然坞堡能被有钱有势的豪强们,当做自己最后的避难所,自然不是可以轻易攻克的。尤其是对于缺少攻城器械的黄巾军们来说,即使是一个数百人聚居的小型坞堡,只用面对几十名壮丁的抵抗,如果不堆上几百条人命,也几乎就没有攻克的可能。
虽然觉得头痛,可事到如今,张狂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按照当地黄巾军提供的资料,张狂选定了一个不大的坞堡,作为目标。
这座坞堡,只是一个小豪族的据点。算上老弱妇孺,人口也不过七、八百,抵抗力量有限。坞堡的城墙也不高,只得两丈余。作为一个软柿子,对于牙口不太好的“天平军”来说,这是很好的目标。
在进攻之前,张狂试了试,能否智取。不过,坞堡的堡主显然是个精细人,没有让假冒汉军的王果再次得手。诈城失败的张狂,只得率领大军,来到坞堡之下。
“汉室无道!现在黄天已死,苍天当立!尔等何不顺应天心民意,速速归降我黄巾大军,可不失封侯之赏!”
“可笑蛾贼2,死到临头,还在煌煌大言!我黄氏历代忠烈,岂会投靠尔等将死之人!”
例行的劝降,例行的失败了。早在预料中的张狂,面不改色,授意“大声公”典韦,继续喊道:
“不识天命,自有天谴!我天平军意欲远行,只是军粮不足。堡主可资助我天平军粮草千斛,我天平军当秋毫无犯!”
一斛粮食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二十公斤左右。由于肉食和油水的不足,一个黄巾力士,一天需要消耗超过一公斤的粮食。一斛粮食,也就是一个黄巾力士半个月的食物罢了。
而且,在刚刚结束的伏击战中,张狂的部下,缴获了五、六十匹合格的战马。这些宝贵的战马,一天的食量,可是抵得上五、六个壮汉呢。
这样算起来,一千斛粮食,只不过是天平军上下两千多人,五、六天的军粮。如果这个坞堡识趣,免去一场艰难的攻城战,就算愿意交出来的粮食数量少一点,张狂也准备大度的放过他们。
坞堡中一阵沉默,显然在犹豫。不过,张狂不准备给他们太多的时间。现在军中还剩下四天的军粮。若是不及时搞到粮食,后果可是极为严重的。
“一刻钟之内,若无答复,即为不从!我天平军三千甲士,就将挥师进攻!”
这句话效用不凡。只是半刻钟之后,坞堡中传出一个条件。
“吾等多闻黄巾军之英武,久欲见识。如今正好领教一二。不知贵军,可有勇士,敢来一战?”
听到这句话,前排的天平军战士不由得鼓噪起来。有人笑,有人骂。大家都见识过典韦的勇武,对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坞堡,一个个嗤之以鼻。
“若是战败,吾等情愿多出一千斛粮食。但是若侥幸取胜了……”
“我天平军丝毫不取,就此退去!”
张狂大声的应诺,心中也暗自好笑。有典韦在,何惧你来挑战。
而且,张狂心中,也很有些跃跃欲试。他一身“太平真气”的修炼,已经近于大成之境。真要比较单挑的手段,就连周仓也未必敌得过张狂。
不过,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典韦也大笑两声,豪气干云的咆哮道:
“可!速!来!战!!”
伴随着这一声“虎咆”,坞堡上站着的守卒,为典韦的滔天气势所慑,身体纷纷摇了一摇。但是,一个魁梧的身影,却丝毫不为所动。典韦话音刚落,这个身影就从两丈余高的城墙上,飞身跃下。
诡异的是,虽然这人身形高大,体重惊人,可是从高处跳下,居然没有发出多少响动。那落地的姿势,无端的令人联想起一只猫来?
ps:1党锢之祸,是指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最终,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2蛾贼,是汉朝对黄巾军的蔑称。由于黄巾军人人头上裹一条黄巾,看起来如同一群群扑火的飞蛾,故名蛾贼。
“主公,以后咱们这两千多人,该叫个什么响亮的名号啊?”
其实,张狂这支黄巾军,原来是有个名号的。
不过,建军之后的第一场大战,就被只有己方五分之一的汉军郡国兵打得大败,人员损失十分之九以上。由于有了这个不利的兆头,原来的名号,已经没有人愿意再用了。
当军中人员不过四、五百的时候,对名号的需要还不迫切。但是,现在军队的规模达到了两千多人,如果树不起一个响亮点的名号,对军中的士气,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那么,该叫一个什么样子的名号呢?
“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
张狂想了一想,对手下这些心腹问道。
“渠帅,叫‘铁牛军’怎么样?俺们家乡里有头大牛,老厉害了,都曾经顶死过一头山上的豹子。”
一个农夫出身的手下,试探的提议。
“‘铁牛军’?有‘猛虎军’威风吗?”
典韦不屑的说道。
“咱们是‘太平道’的义军,干脆直接叫做‘太平军’算了。”
听到周仓这么一说,张狂差点没翻出一个白眼来。“太平军”?还“太平天国”呢!
“这样叫没意思。俺们不是说,要为了天下太平而拼命作战吗?依俺说,就叫做‘天平军’好了?”
张狂使劲憋着一口气。这个名字也很有喜感。一听到它,张狂就忍不住想起,有着“武器库”之称的“天平座黄金圣衣”。
“妙!这个名字好!”
“对啊,既有咱们‘太平道’的字号在里面,又符合了咱们黎民百姓的愿望。就是它了!主公,您说怎么样?”
众人对“天平军”这个称号,有着一致的好评。张狂想了想,也确实想不出更好的名号,也就只好点头同意。
就这样,张狂在来到这个世界,与一个本土灵魂融合之后的第二个月里,拥有了一只自己的军队——天平军。
但是,目前的张狂,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
——如何填饱这两千多张嘴巴,和下面的肚子。
原本张狂部黄巾军,在打下一个小型坞堡之后,已经筹集到了足够维持一月的粮草。但是,当他的队伍,一下子变成了两千多人,粮草的维持时间,就变成了六、七天而已。
想要吃饱,张狂左思右想了好半天,发现仍然只有一个办法。
吃大户!
东汉时期的地方豪强,可以说是把持了大半个大汉帝国。这些被称为“士族”的高门大族,缘起于光武帝刘秀时期。
由于光武帝刘秀,在起兵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深受地方豪强的帮助。就连手下赫赫有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基本上都是豪族出身。结果,当光武帝登基为帝之后,这些豪强势力,已经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虽然光武帝曾经试图利用像“强项令”董宣之流的酷吏,来整顿这些豪强大族一番,但是由于手下大将牵连太广,为了确保帝国的稳定,以光武帝之英明神武,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后来继位的几位汉帝,有感于这些高门大族的势力太大,于是不得不想办法扶植起“宦官”和“外戚”这两块势力,来充当打手,压制那些高门大族。
这样一来,士族在朝廷中央的势力大受打击,朝政渐渐落入了“宦官”和“外戚”两大集团的轮流操纵。不甘心失去中央权柄的士族,多次利用“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相互倾碾,从中挑拨,试图翻盘,重新入主中央朝廷。
这种强烈的挑衅,才被感觉到巨大威胁的“宦官”集团辣手反击,酿成了两次著名的“党锢之祸”1。
但是,中央归中央,高门大族的根基,却是牢牢的扎在地方各郡上。在中央朝廷争夺的失利,无损于豪族们在地方郡县之间,强化自己的根基。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的大汉帝国,大部分地方上的政权,已经隐蔽的落入了当地的高门大族之手。
这些豪强势力,最为直接的一个存在证明,就是遍布在中原大地上的无数庄园。剧烈的土地兼并,让整个大汉帝国,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当天下的动荡开始纷起,豪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纷纷在庄园内部,建立起坚固的防御性要塞。这些小型的家族性要塞,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坞堡。
如今,在黄巾起义爆发三个多月之后,几乎所有的地方豪强,都将自己的全副家当,收缩到了坚固的坞堡之内。如果想要得到足够的给养,张狂目前唯一可以采用的手段,就只有进攻坞堡了。
但是,既然坞堡能被有钱有势的豪强们,当做自己最后的避难所,自然不是可以轻易攻克的。尤其是对于缺少攻城器械的黄巾军们来说,即使是一个数百人聚居的小型坞堡,只用面对几十名壮丁的抵抗,如果不堆上几百条人命,也几乎就没有攻克的可能。
虽然觉得头痛,可事到如今,张狂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按照当地黄巾军提供的资料,张狂选定了一个不大的坞堡,作为目标。
这座坞堡,只是一个小豪族的据点。算上老弱妇孺,人口也不过七、八百,抵抗力量有限。坞堡的城墙也不高,只得两丈余。作为一个软柿子,对于牙口不太好的“天平军”来说,这是很好的目标。
在进攻之前,张狂试了试,能否智取。不过,坞堡的堡主显然是个精细人,没有让假冒汉军的王果再次得手。诈城失败的张狂,只得率领大军,来到坞堡之下。
“汉室无道!现在黄天已死,苍天当立!尔等何不顺应天心民意,速速归降我黄巾大军,可不失封侯之赏!”
“可笑蛾贼2,死到临头,还在煌煌大言!我黄氏历代忠烈,岂会投靠尔等将死之人!”
例行的劝降,例行的失败了。早在预料中的张狂,面不改色,授意“大声公”典韦,继续喊道:
“不识天命,自有天谴!我天平军意欲远行,只是军粮不足。堡主可资助我天平军粮草千斛,我天平军当秋毫无犯!”
一斛粮食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二十公斤左右。由于肉食和油水的不足,一个黄巾力士,一天需要消耗超过一公斤的粮食。一斛粮食,也就是一个黄巾力士半个月的食物罢了。
而且,在刚刚结束的伏击战中,张狂的部下,缴获了五、六十匹合格的战马。这些宝贵的战马,一天的食量,可是抵得上五、六个壮汉呢。
这样算起来,一千斛粮食,只不过是天平军上下两千多人,五、六天的军粮。如果这个坞堡识趣,免去一场艰难的攻城战,就算愿意交出来的粮食数量少一点,张狂也准备大度的放过他们。
坞堡中一阵沉默,显然在犹豫。不过,张狂不准备给他们太多的时间。现在军中还剩下四天的军粮。若是不及时搞到粮食,后果可是极为严重的。
“一刻钟之内,若无答复,即为不从!我天平军三千甲士,就将挥师进攻!”
这句话效用不凡。只是半刻钟之后,坞堡中传出一个条件。
“吾等多闻黄巾军之英武,久欲见识。如今正好领教一二。不知贵军,可有勇士,敢来一战?”
听到这句话,前排的天平军战士不由得鼓噪起来。有人笑,有人骂。大家都见识过典韦的勇武,对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坞堡,一个个嗤之以鼻。
“若是战败,吾等情愿多出一千斛粮食。但是若侥幸取胜了……”
“我天平军丝毫不取,就此退去!”
张狂大声的应诺,心中也暗自好笑。有典韦在,何惧你来挑战。
而且,张狂心中,也很有些跃跃欲试。他一身“太平真气”的修炼,已经近于大成之境。真要比较单挑的手段,就连周仓也未必敌得过张狂。
不过,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典韦也大笑两声,豪气干云的咆哮道:
“可!速!来!战!!”
伴随着这一声“虎咆”,坞堡上站着的守卒,为典韦的滔天气势所慑,身体纷纷摇了一摇。但是,一个魁梧的身影,却丝毫不为所动。典韦话音刚落,这个身影就从两丈余高的城墙上,飞身跃下。
诡异的是,虽然这人身形高大,体重惊人,可是从高处跳下,居然没有发出多少响动。那落地的姿势,无端的令人联想起一只猫来?
ps:1党锢之祸,是指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最终,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2蛾贼,是汉朝对黄巾军的蔑称。由于黄巾军人人头上裹一条黄巾,看起来如同一群群扑火的飞蛾,故名蛾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