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史前文化遗产中,最神奇的,就是一幅八卦图。图中那用简单演绎出的深奥,至今,都令人亦惊亦奇;至今,仍引人探索不已。
说八卦神奇,是因为这幅只用两种普通线段组成的脚图竟是泱泱中华的文明基石,由它的哲理和演绎孕育出的《周易》,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旷世宝典。清人杭辛斋在《易学笔谈》中说:“世界之有史,莫古于中国,而中国之书,又莫古于《易》。”可见《周易》是中华文明以至于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作。《周易》的思想精髓虽历数千年的狂风韃雨却始终可与人类文明争奇斗艳,这一点,不管人们相信还是不相信,都是亊实。
《周易》的这种能“与时偕行”的现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人都以极大的兴趣研究筘中华这部古老的宝典。但是,要研究《周易》就不能不研究八卦,因为八卦是《周易》得以生发的土壤,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实,《周易》正是我们的祖先对八卦精心研究和开拓的思想文化产物,因此,《周易》的一切思想只有到八卦中才能找到根基,只有依据八卦才能道得明白。《周易》和八卦已经融为一体,它们凝聚了中华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英才的智恝和心血,成就了一个民族的文明之根。这一点东汉史学家班阂说得极好《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指出一部《周易》是经由远古时的伏義_卦、中古时的周文王重卦著《易经》和近古时的孔子著《易传》共同铸成的。班固的话全面而精练地道出了《周易》与八卦间息息相关的联系,也道出了《周易》之所以颠扑不破、博大精深的缘由,因为它来得太艰辛、太沉稳——三古圣人的智慧结晶。
周易八卦理论中的精神修养与理想人格是哲学家为人生设计的奋斗目标,精神修养是哲学家为实现一定的人生目标提供的方法、道路。修养是必要的。只有通过修养才能提髙认识,造就品德,完善人格。不同哲学所讲的修养方法是不同的。中国哲学的修养方法与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总的说鼓吹个人主义的独立人格,方法是怎样为己;中国哲学总的说提倡非个人主义的独立人格,方法是怎样修己。中国哲学各派的修养方法也不一样。儒道两家差别极大。这个差别老子讲的最为明晰,《老子》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是儒家的修养道路,主张人要通过学习日新其德,不断进步。“为学”是积极的,正面的。“为道”是道家的修养道路,主张人要通过对道的追求日损其德,损之又损,达到忘仁义礼乐,去肢体聪明的效果,最后使人成为超现实,超道德,互不相干,因而也是抽象的自然人。这“为道”的修养道路是消极的,负面的,实质也是利己的。
《周易》属于儒家哲学,与孔子思想一致,它的修养方法当然是《老子》讲的“为学”的一类。后世儒家学派提出的修养方法《周易》在主要之点上已经具备,只是未达到那样的系统化,理论化。
在讨论《周易》关于人的精神修养问题之前,我以为有必要把《周易》修养方法的特点约略描述一下,然后再进人实质性的论述。
我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中译本,冯先生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头两种境界是自然的,无须人为修养,后两种是人的精神创造结果。我想,境界必有一定的高度,须是在乔木;若完全在幽谷,何言境界!自然境界算不上什么境界。至于功利境界,冯先生说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为。我认为,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也是人为修养的,而且主要是人为修养的。依冯先生说,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现代西方某些哲学流派不就是在培养这种利己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功利境界的人吗!所以我想,所谓功利境界也是一种道德境界,不过道德的价值观根本不同而已。在这种境界的人认为做事为己而不害人就是道德的。这种境界主要也是文化熏陶和哲学培养的结果。
冯先生说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自觉地做人类社会的一员,同时也做宇宙的一员。他在与宇宙的同一中超越理智更超越经验。达到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达到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成为圣人就达到了人的最髙成就。圣人有超道德的价值。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哲学的崇高任务是帮助人达到天地境界。帮助的办法是给予他们一种必要的觉解。“觉解”一词大约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觉悟”。
我举出冯先生的四种境界说,不是要评论它,我是要拿它做个参照来比较我要讨论的《周易》。我以为中国哲学中道家一派和后起的中国佛学禅宗的确有点与冯先生的说法相符。它们追求的大概是天地境界,庄子号召的“心斋”、“坐忘”功夫可能是冯先生说的哲学给予人的那种“觉解”。禅宗六世祖慧能的著名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身心两忘的精神状态,可谓已人天地境界。禅宗哲学给予人的“觉解”更令人叫绝,语言文字皆不用,往往只是当头棒喝或者断其一指,即可使人大彻大悟。超越了理智也超越了经验。这种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抽象的人,这样的主体是抽象的主体。
中国儒家哲学与此不同,《周易》是儒家哲学的先驱,与此尤其不同。我以为《周易》哲学要造就的人格或者说境界只有两种,君子理想人格相当于冯先生讲的道德境界。圣人理想人格按层次应是冯先生讲的天地境界,而实际上却完全不同。《周易》的圣人是生活于现实之中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他在生活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所决定的两种社会关系的制约下生活,他要在这不自由的生活中既完善自己又服务社会,而且服务社会是主要的。当他的存在对社会有价值的时候,他的自我完善才有意义。单个人当然可以不这样做,他可以做僧人,可以做隐上,可以做囚徒,那他绝对不是儒家理想的圣人。要想做圣人或者已是圣人,他就必须是上述的那种人。他务须模范地处理好己与人的关系,所以他应当是仁者。他务须模范地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在政治上的关系,所以他应当行义。他务须模范地遵守反映上述两种关系的规定,所以他应当守礼。他务须有能力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題,所以他应当是智者。尤其在智的问题上圣人应是高层次的。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大智大慧以至于不犯错误或极少犯错误的程度。孔子弟子和孟子都说孔子是圣人,就是因为孔子大仁大智尤其是大智,是圣之时者。仁比较容易做到,“我欲仁,斯仁至矣”,而做到三月不违仁,颠沛造次皆不忘仁,就难了。做个智者更难。世界不像一张图画,死死地挂在那里任你端详,世界像流水一般地变动不居,你要认识它,看透它的奥妙,把握它的几微,并且驾驭它,适应它,争得主动权,岂是易事。
做这样的圣人,靠哲学给他一种“觉解”,使他认识某些道德原理,是成不了的。当头棒喝,断其一指或者“心斋”,“坐忘”,更是无济于事。做儒家的圣人要靠修养,而且是长期的修养,绝非一朝一夕事。孔子自己曾说“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矣”。但是他不曾死,可见他并未一朝闻道。究竟怎么修养,孟子主张养性养心,荀子主张养心和化性。宋明以后,理学家们提出许多不同的修养论。其说不一,精神却大体相同。那就是,修养必是一生事;修养是反身修己,目标在自身而想的是济世拯民;修养的途径是经验的也是理性的,绝不是顿悟。哲学给他一种“觉解”,给他指示一些道德原理是解决不了修养问题的。中国哲学给君子、圣人指示的是修养的道路、原则及一般方法。
《周易》的修养论与孟荀及其以后诸大家不同,它不讲心性的修养,这一点也与孔子一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心”也极少言及。《周易》心字凡24见,全无养心之义,只有《益》上九“立心勿恒凶”的“立心”二字多少有一点养心的意思。至于性,亦无养性的意思。《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尽性”乃指《周易》书而言,意谓《周易》这书不简单,既穷尽亊物之理,也穷尽人之性,不是说人如何养性的问题。孔子在《论语》中还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周易》则根本未及人性问题。
《论语》记孔子论及君子修养问题时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人要修己,解决自身的问题,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原则。修己的办法是敬,严肃认真,诚心诚意,绝不苟且敷衍。修己的目的不是为了利己,是为了利人,利百姓。孔子还有另外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也是强调君子修己不修人。《周易》的观点和《论语》相同。《蹇》“大象”说君子以反身修德。”《家人》上九“小象”说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反身与修己意义无异,因此后世人常常连起来讲“反身修己”。反身修己是整个儒家学派在修养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所以有人说儒家的学问是反身修己的学问,是有道理的。
如何反身修己?反身修己要采取什么途径和办法?《周易》主张“崇德而广业”(《系辞传上》),把修养德行与成就事业统一起来,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修养德行,修养德行要落实到成就事业上。德行的修养本来就包括知与行两方面。两方面都是重要的。《周易》重视认识,更重视行动。它强调更多的是人应当如何行动,指示给人的主要是行动的方法,而不是认识的方法。它重视认识,也是让人们认识它所指示的那些行动方法和行为规范。《乾?文言传》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为什么要“潜龙勿用”呢?因为君子的德要表现在日常可见的行动上,现在处于初九,德尚未修好,从行动上看不出,所以君子现在当“勿用”,不行动。这显然是认为德与行是统一不可分的。《周易》在用词上也表现出它是主张德与业,知与行统一的。它在讲德的时候,往往德与行二字并举,如“君子以常德行”(《坎?大象》),“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节?大象》),“显道神德行”,“存乎德行”(《系辞传上》),“其德行何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德行恒简以知阻”(《系辞传下》)。“德行”一词很可能成之于《周易》,它本身就说明,德必见诸行动,行动中也当体现德,德与行是统一的。在《周易》,尤其把行为、事业看得很重u人之修德,实质上是如何把握自己的行为、事业使之有利于人,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天下国家的准则问题。
《周易》给君子或圣人提示了哪些行为准则和修养的方法呢?我以为应当按以下顺序去寻找去分析,《乾》《坤》两卦、《象传》中的“大象”和《系辞传》。《周易》讲修养问题主要在这三个方面。
首先看《乾》、《坤》两卦。六十四卦中《乾》、《坤》两卦的重要意义我们早已多次谈过。现在我们要谈它们在另一方面的意义。乾坤是《易》之门,《易》之绲,本来是就宇宙论和《易》之构成意义上讲的。我以为不仅如此,《乾》、《坤》两卦在人生德行修养问题上也够得上《易》之门,《易》之缢。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乾》、《坤》两卦讲了人的德行修养的主要过程和主要内容。《周易》关于德行修养的观点之主要部分《乾》、《坤》两卦全有。关于这一点,《系辞传》已有所言及。《系辞传上》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把乾坤之易简最后归结到人的德与业上,表明孔子看到了《乾》、《坤》两卦是解决人的崇德与广业问题的。又《系辞传下》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更进一步说至健至顺都是德行,乾德行的特点是易,坤德行的特点是简。
周易八卦的形成及发展
《周易》八卦这部书,是由《周易》和《易传》两部分组成的,《周易》是一部信息预测学,分为上下两经。《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它由《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文章构成。它的成书时代,在春秋的战国时期,但文章不是出自一人,而是多人所作之合。
《周易》原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由于后人在《周易》的基础上写了《易传》。又称为十翼。《易传》中的文章,开始是附在《周易》的后面。都是围绕解经而著的,这样《周易》和《易传》合并成为今天的《周易》。
《周易》的书名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至于其它史料,有关《周易》的书名记载就更多了。
为什么要把书名定为《周易》,自古以来有不少的解释。总的来说,“周”字主要是指的代名,即周朝。“易”字是日月的含义,主变,故易“变”也。
《易传》解经的哲学思想,是在《周易》占筮的基邮上建立起来的。它对《周易》的解释,从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论述,比较全面,又较系统。第一次用科学的思想和唯物观点,揭示了《周易》古卜的哲学思想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周易》和《易传》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既有差别,而在形式上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情况下,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在中外文化、思想史上,是个引人注目的奇迹。《周易》形成于殷周之际,《易传》则形成于战国时期,二者相隔七、八百年的历史,所以现在称《周易》成书于商周至春秋之际。
《周易》的历史与发展,是漫长的,也是夏杂的。它大约经历了: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的创立;重卦和卦爻辞的问世和“十翼”的形成。在时间上,它经历了夏、商、周、春秋。在成书的过程上,它由《连山》,《归藏》,《周易》到《周易》。
《连山》是以艮卦,即以山为六十四卦的起点,这虽然反映了夏人的思维能力有发展,但对天地观念的认识还很肤浅。当时因洪水泛滥,大地浮沉,人们主要是居住在山洞里,所以把山作为地球的主体。
《归藏》是以坤卦,即以地为六十四卦的起点,说明殷人的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不仅说明母系社会的势力存在,而且在认识上,初步形成了地球中心论的世界观。
《周易》是以乾卦,即以天为六十四卦的起点,说明社会由母系社会转到父系社会,这不仅证明周人对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开始研究天体运动对地球、对人的影响,揭示了宇宙间对立与统一的规律,所以,一个新的宇宙观开始出现。
《周易》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我们可以宥到,我们祖先发明的八卦,是我国信息预测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还可以看到,人的思维能力。
关于周易八卦与天概念。《周易》哲学始于八卦,而八卦以自然之天的天概念的产生为前提。自然之天的天概念产生于何时,八卦即产生于何时。中国自然之天的天概念产生于尧的时代,与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有关。《尚书?尧典》讲“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表明尧时人们对于天的认识发生突破性进展。先前对苍苍茫茫的天和日月出没盈亏的现象不能看不见,但是不认识,不知道年、时月、日,只能根据更原始的火历即观察天上之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之一的大火(心宿二)的视觉动态确定春种秋收时节以及安排极其粗糙的生活时序。在实行火历的时代,人们不知天的本质是什么,把天想像为有意志的主宰之神是必然的。现在不同了,以日月运行为内容的阴阳历产生了,落后的火历被取代。由于人们注意到太阳和月亮的行踪,发现它们在某些恒星星座上的有规律而无差忒的定期交会,一个广阔的、具体的天体世界在面前展开了。这个新世界的界限虽然不知道,它在人类足下的大地之上之外却是淸楚的。于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在主宰之天的天概念之旁第一次产生了自然之天的天概念。于是八卦的产生才成为可能。因为八卦之《乾》《坤》两卦之健顺性质是用自然之天与地表象的,《系辞传》说包牺氏始作八卦,肯定不可信。那段话讲圣人仰观俯察远取近取作八卦虽有道理,却必是后世人所窜入,非孔子旧文。
高怀民先生说“以天为有意志的神道思想”是民间的信仰,“知识分子在思想中已视天为哲学的形上义”,可谓真知灼见。中国古代确实如此,平民百姓以天为有意志的神,知识分子尤其是突出的思想家则以天为哲学的形上义,不以为神。但是出于神道设教的目的,思想家们一面在哲学上坚持天的形上义,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又提倡郊天祭祖。这种情况自尧时产生八卦时已经开始,孔子及后世備家-直如此。了解这一历史的事实,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尤其孔子的思想底蕴。荀子说零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周易》原本起于卜筮,然而其天概念却纯是自然之天,其整个的哲学精神不见有神道的意味,《易传》更如此。至于孔子本人,作为一位聪明睿智的哲人,治《易》与史巫不同,不问占卜而重义理。他的天概念内涵必然是自然之天。表现在《论语》里,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产既言尧效法,四时行,百物生,天当然是自然之天。孔子特重祭祀,强调郊天祭祖,则是出于历史的局限,出于神道设教的用心,即荀子讲的“君子以为文”,不代表他的哲学精神。
关于道。中国古代哲学意义上的道字,是两个概念。《老子》第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这可道之道即非常道,是变动不居,存在于天地力‘物中的道,亦即《管子》说的“道之与德无间”的道,《庄子》说的‘在蝼蚁”,“在梯稗在瓦甓”广在屎溺”,“每下愈况”,“无乎逃物的道,《中庸》说的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道。《周易》讲的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等等是这个道。此道不具有本体性质。
另一个道是不可道的常道。《老子》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和《庄子?大宗师》描述的就是这个常道。它的性质是无德无舍,独立不改,生天生地,超越时空。它显然与柏拉图的“观念”、黑格尔的绝对梢神相似,在中国先秦是独属于道家的本体论范畴。有无此范畴,是道儒两家界限之所在。我说道儒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哲学体系,以此。中国大陆学界时下正有《易传》属道属儒的争议,我力主《易传》属儒不属道,亦以此。
《周易》不讲常道。《周易》具有本体意义的范畴是太极。太极是什么,各家说不同。汉懦说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产“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产“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朱熹说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宋儒说太极,大多与朱熹同。汉儒谓太极是气,是天地万物之根,是对的。宋懦以理释太极,不足取。张岱年先生说太极是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是关于太极的恰当的现代表述。如果说《周易》有本体论的话,那么太极就是。但是太极不像西方哲学所谓与现象对立的、是现象背后的唯一实在的本体。
《周易》的道是非常道,有德有舍,与物不可须臾离。此道不是道家的常道,也不是太极。《系辞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是《周易》道概念之根本定义。然而各家解释不同。崔憬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以体用说形下之器、形上之道,有一定的道理。朱熹说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若只言阴阳之谓道,则阴阳是道。今曰:‘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又朱熹答“形而上下,如何以形言”问说此言最的当,设若以有形无形言之,便是物与理间断了。所以谓‘截得分明’(按程颢语)者,只是上下之间,分别得一个界止分明,器亦道,道亦器,有分别而不相离也。”说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所以循环者乃道也,说道器不离,道器皆形,区别在于一在形上一在形下,这也是对的。
《周易》的道是有价值意义的。天之道、地之道等自然界的道,是具体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本无价值可言,然到得《周易》里,任何道都有价值意义。《系辞传》紧接“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后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两句。宇宙万物处在永恒的生生不已的变化中,变化即流行,流行表现为过程,过程始而有终,终而复始,亦即元亨而利贞,贞下又起元。这就是继。继必流行畅通,无窒无碍。这就是善。一阴一阳之继继不断地流转,实无道德价值可言,《周易》却以为它是人间道德的一个根源。故大象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语。《周易》凡言道皆有善义,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彖传》),“坤道其顺乎”《(坤?文言》)。孔子本人亦如之,如“就有道而正焉”产“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产“朝闻道,夕死可矣”天道地道皆善,人间修行的最髙目标也就是仿效这个善,成就这个善。故《乾?文言》说只有大人(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宋人称此义闩“天人合一”,至为切当。牟宗三先生说广中国人始终认为这个‘继’为善,而全部道德哲学也无非解析这个‘继’之善,而其最高的理想也无非求这个‘继’之善。”亦极得要领。
关于生成哲学,《周易》运用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展现了一幅完美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宇宙论体系。有人称之为生命哲学,有人称之为生成哲学。称生命哲学,多少含有神秘色彩,称生成哲学则准确地揭示了《周易》之自然哲学的特质。最早把《周易》作为自然哲学加以研究的,是淸人胡煦。胡氏著有《周易函书》,收人《四库全书》。他的易学属于我一向不以为然的汉易象数派系统,但是他花大工夫探索《周易》自然哲学本质,我又不能不赞同。
胡煦正确地肯定《周易》是拟象以言道之书,非占卜之书,否定汉宋人的卦变说,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象数派易学的界限,从而揭示了《周易》生成哲学的真面目。依胡氏的研究,《周易》生成哲学可概括如下?.一、天地万物在流行变化中生成,生成表现为继继不断的过程。《周易》哲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表现这生成的过程。
二、乾坤不等于天地,乾坤抽象而天地具体。乾坤即阴阳即刚柔,刚柔相索相交产生八卦、六十四卦。八卦是八种变化的态势,不是八种要素。三、元亨利贞是乾之四德,不关人事。它大体反映天地万物生而又生的过程。元相当于太极,亨动而阴阳剖判,乾与坤交,是以利贞而生成定体。四、生成过程表现为无穷多的时位兼俱的点,六爻是一个定体中无穷多时位兼俱的点的概括。六爻构成的一卦显示一个定体即一个过程。五、《彖传》之内外往来上下始终八字的意义是阐释体卦主爻、刚柔动静的关系。初上九六二三四五八个字命爻显示一卦由爻时位构成的生成过程。六、太极是一切生成过程的究竟本根。
胡煦《周易函书》虽然过于拘泥象数,却彻底拋弃了汉易象数派的错误方法,《周易》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宇宙论体系因此被他揭示出来。
周易八卦真能推演断定吉凶,产生伟大业绩吗?
易家认为,法则现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变化畅通没有比天地四时更大的,高悬万象照明天下没有比日月更大的,尊崇高贵没有比富贵更大的,准备器物推广应用,创立成熟的思想以为天下锐利武器,没有比圣人更伟大的。探究万物奥秘追索隐密的道理,钩校深邃的道理以达到远大的目标,判定天下事物发展的吉凶趋势,能成就天下的伟大事业的,没有比易理更博大的了。圣人根据天道制定易理法则,用易卦来仿效它,用卦象揭示它,用系辞告诉人们如何处世行事。卦和卦辞揭示了趋吉避凶的易德规律,所以能下判断,推演断定吉凶,产生伟大业绩。
周易八卦曾经给古人噶些启示?
易家说,古人编网狩猎捕鱼,取自于《离》卦。神农氏砍削树木,扭曲木头作为耒耜来耨田,并教给天下农民,取自于《益》卦。他规定中午为集市交易的时间,招徕天下的人民,聚集天下的财货,公平交易,互通有无,取自于《噬嗑》卦。黄帝、尧、舜等帝王垂下朴素的长衣裳,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取自于《乾》、《坤》两卦。此外,古人发明了船只以解决交通困难,这取自于《涣》卦。驯牛乘车,拖引重物,以利于天下人民,这取自于《随》卦。设立大门,敲梆报警,防止侵犯,这取自于《豫》卦。发明白杵舂米的便利,使人民得到好处,这取自于《小过》卦。发明弓箭这一利器,取自于《睽》卦。发明屋宇,遮挡风雨,这取自于《大壮》卦。树碑装殓,这取自于《大过》卦。发明文字,施行统治,使人民明察事理,这都取自于《夬》卦。可见,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又反过来给人的实践以深刻影响,这就是设卦学易的好处。
说八卦神奇,是因为这幅只用两种普通线段组成的脚图竟是泱泱中华的文明基石,由它的哲理和演绎孕育出的《周易》,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旷世宝典。清人杭辛斋在《易学笔谈》中说:“世界之有史,莫古于中国,而中国之书,又莫古于《易》。”可见《周易》是中华文明以至于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作。《周易》的思想精髓虽历数千年的狂风韃雨却始终可与人类文明争奇斗艳,这一点,不管人们相信还是不相信,都是亊实。
《周易》的这种能“与时偕行”的现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人都以极大的兴趣研究筘中华这部古老的宝典。但是,要研究《周易》就不能不研究八卦,因为八卦是《周易》得以生发的土壤,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实,《周易》正是我们的祖先对八卦精心研究和开拓的思想文化产物,因此,《周易》的一切思想只有到八卦中才能找到根基,只有依据八卦才能道得明白。《周易》和八卦已经融为一体,它们凝聚了中华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英才的智恝和心血,成就了一个民族的文明之根。这一点东汉史学家班阂说得极好《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指出一部《周易》是经由远古时的伏義_卦、中古时的周文王重卦著《易经》和近古时的孔子著《易传》共同铸成的。班固的话全面而精练地道出了《周易》与八卦间息息相关的联系,也道出了《周易》之所以颠扑不破、博大精深的缘由,因为它来得太艰辛、太沉稳——三古圣人的智慧结晶。
周易八卦理论中的精神修养与理想人格是哲学家为人生设计的奋斗目标,精神修养是哲学家为实现一定的人生目标提供的方法、道路。修养是必要的。只有通过修养才能提髙认识,造就品德,完善人格。不同哲学所讲的修养方法是不同的。中国哲学的修养方法与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总的说鼓吹个人主义的独立人格,方法是怎样为己;中国哲学总的说提倡非个人主义的独立人格,方法是怎样修己。中国哲学各派的修养方法也不一样。儒道两家差别极大。这个差别老子讲的最为明晰,《老子》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是儒家的修养道路,主张人要通过学习日新其德,不断进步。“为学”是积极的,正面的。“为道”是道家的修养道路,主张人要通过对道的追求日损其德,损之又损,达到忘仁义礼乐,去肢体聪明的效果,最后使人成为超现实,超道德,互不相干,因而也是抽象的自然人。这“为道”的修养道路是消极的,负面的,实质也是利己的。
《周易》属于儒家哲学,与孔子思想一致,它的修养方法当然是《老子》讲的“为学”的一类。后世儒家学派提出的修养方法《周易》在主要之点上已经具备,只是未达到那样的系统化,理论化。
在讨论《周易》关于人的精神修养问题之前,我以为有必要把《周易》修养方法的特点约略描述一下,然后再进人实质性的论述。
我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中译本,冯先生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头两种境界是自然的,无须人为修养,后两种是人的精神创造结果。我想,境界必有一定的高度,须是在乔木;若完全在幽谷,何言境界!自然境界算不上什么境界。至于功利境界,冯先生说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为。我认为,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也是人为修养的,而且主要是人为修养的。依冯先生说,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现代西方某些哲学流派不就是在培养这种利己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功利境界的人吗!所以我想,所谓功利境界也是一种道德境界,不过道德的价值观根本不同而已。在这种境界的人认为做事为己而不害人就是道德的。这种境界主要也是文化熏陶和哲学培养的结果。
冯先生说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自觉地做人类社会的一员,同时也做宇宙的一员。他在与宇宙的同一中超越理智更超越经验。达到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达到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成为圣人就达到了人的最髙成就。圣人有超道德的价值。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哲学的崇高任务是帮助人达到天地境界。帮助的办法是给予他们一种必要的觉解。“觉解”一词大约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觉悟”。
我举出冯先生的四种境界说,不是要评论它,我是要拿它做个参照来比较我要讨论的《周易》。我以为中国哲学中道家一派和后起的中国佛学禅宗的确有点与冯先生的说法相符。它们追求的大概是天地境界,庄子号召的“心斋”、“坐忘”功夫可能是冯先生说的哲学给予人的那种“觉解”。禅宗六世祖慧能的著名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身心两忘的精神状态,可谓已人天地境界。禅宗哲学给予人的“觉解”更令人叫绝,语言文字皆不用,往往只是当头棒喝或者断其一指,即可使人大彻大悟。超越了理智也超越了经验。这种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抽象的人,这样的主体是抽象的主体。
中国儒家哲学与此不同,《周易》是儒家哲学的先驱,与此尤其不同。我以为《周易》哲学要造就的人格或者说境界只有两种,君子理想人格相当于冯先生讲的道德境界。圣人理想人格按层次应是冯先生讲的天地境界,而实际上却完全不同。《周易》的圣人是生活于现实之中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他在生活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所决定的两种社会关系的制约下生活,他要在这不自由的生活中既完善自己又服务社会,而且服务社会是主要的。当他的存在对社会有价值的时候,他的自我完善才有意义。单个人当然可以不这样做,他可以做僧人,可以做隐上,可以做囚徒,那他绝对不是儒家理想的圣人。要想做圣人或者已是圣人,他就必须是上述的那种人。他务须模范地处理好己与人的关系,所以他应当是仁者。他务须模范地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在政治上的关系,所以他应当行义。他务须模范地遵守反映上述两种关系的规定,所以他应当守礼。他务须有能力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題,所以他应当是智者。尤其在智的问题上圣人应是高层次的。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大智大慧以至于不犯错误或极少犯错误的程度。孔子弟子和孟子都说孔子是圣人,就是因为孔子大仁大智尤其是大智,是圣之时者。仁比较容易做到,“我欲仁,斯仁至矣”,而做到三月不违仁,颠沛造次皆不忘仁,就难了。做个智者更难。世界不像一张图画,死死地挂在那里任你端详,世界像流水一般地变动不居,你要认识它,看透它的奥妙,把握它的几微,并且驾驭它,适应它,争得主动权,岂是易事。
做这样的圣人,靠哲学给他一种“觉解”,使他认识某些道德原理,是成不了的。当头棒喝,断其一指或者“心斋”,“坐忘”,更是无济于事。做儒家的圣人要靠修养,而且是长期的修养,绝非一朝一夕事。孔子自己曾说“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矣”。但是他不曾死,可见他并未一朝闻道。究竟怎么修养,孟子主张养性养心,荀子主张养心和化性。宋明以后,理学家们提出许多不同的修养论。其说不一,精神却大体相同。那就是,修养必是一生事;修养是反身修己,目标在自身而想的是济世拯民;修养的途径是经验的也是理性的,绝不是顿悟。哲学给他一种“觉解”,给他指示一些道德原理是解决不了修养问题的。中国哲学给君子、圣人指示的是修养的道路、原则及一般方法。
《周易》的修养论与孟荀及其以后诸大家不同,它不讲心性的修养,这一点也与孔子一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心”也极少言及。《周易》心字凡24见,全无养心之义,只有《益》上九“立心勿恒凶”的“立心”二字多少有一点养心的意思。至于性,亦无养性的意思。《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尽性”乃指《周易》书而言,意谓《周易》这书不简单,既穷尽亊物之理,也穷尽人之性,不是说人如何养性的问题。孔子在《论语》中还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周易》则根本未及人性问题。
《论语》记孔子论及君子修养问题时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人要修己,解决自身的问题,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原则。修己的办法是敬,严肃认真,诚心诚意,绝不苟且敷衍。修己的目的不是为了利己,是为了利人,利百姓。孔子还有另外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也是强调君子修己不修人。《周易》的观点和《论语》相同。《蹇》“大象”说君子以反身修德。”《家人》上九“小象”说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反身与修己意义无异,因此后世人常常连起来讲“反身修己”。反身修己是整个儒家学派在修养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所以有人说儒家的学问是反身修己的学问,是有道理的。
如何反身修己?反身修己要采取什么途径和办法?《周易》主张“崇德而广业”(《系辞传上》),把修养德行与成就事业统一起来,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修养德行,修养德行要落实到成就事业上。德行的修养本来就包括知与行两方面。两方面都是重要的。《周易》重视认识,更重视行动。它强调更多的是人应当如何行动,指示给人的主要是行动的方法,而不是认识的方法。它重视认识,也是让人们认识它所指示的那些行动方法和行为规范。《乾?文言传》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为什么要“潜龙勿用”呢?因为君子的德要表现在日常可见的行动上,现在处于初九,德尚未修好,从行动上看不出,所以君子现在当“勿用”,不行动。这显然是认为德与行是统一不可分的。《周易》在用词上也表现出它是主张德与业,知与行统一的。它在讲德的时候,往往德与行二字并举,如“君子以常德行”(《坎?大象》),“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节?大象》),“显道神德行”,“存乎德行”(《系辞传上》),“其德行何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德行恒简以知阻”(《系辞传下》)。“德行”一词很可能成之于《周易》,它本身就说明,德必见诸行动,行动中也当体现德,德与行是统一的。在《周易》,尤其把行为、事业看得很重u人之修德,实质上是如何把握自己的行为、事业使之有利于人,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天下国家的准则问题。
《周易》给君子或圣人提示了哪些行为准则和修养的方法呢?我以为应当按以下顺序去寻找去分析,《乾》《坤》两卦、《象传》中的“大象”和《系辞传》。《周易》讲修养问题主要在这三个方面。
首先看《乾》、《坤》两卦。六十四卦中《乾》、《坤》两卦的重要意义我们早已多次谈过。现在我们要谈它们在另一方面的意义。乾坤是《易》之门,《易》之绲,本来是就宇宙论和《易》之构成意义上讲的。我以为不仅如此,《乾》、《坤》两卦在人生德行修养问题上也够得上《易》之门,《易》之缢。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乾》、《坤》两卦讲了人的德行修养的主要过程和主要内容。《周易》关于德行修养的观点之主要部分《乾》、《坤》两卦全有。关于这一点,《系辞传》已有所言及。《系辞传上》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把乾坤之易简最后归结到人的德与业上,表明孔子看到了《乾》、《坤》两卦是解决人的崇德与广业问题的。又《系辞传下》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更进一步说至健至顺都是德行,乾德行的特点是易,坤德行的特点是简。
周易八卦的形成及发展
《周易》八卦这部书,是由《周易》和《易传》两部分组成的,《周易》是一部信息预测学,分为上下两经。《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它由《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文章构成。它的成书时代,在春秋的战国时期,但文章不是出自一人,而是多人所作之合。
《周易》原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由于后人在《周易》的基础上写了《易传》。又称为十翼。《易传》中的文章,开始是附在《周易》的后面。都是围绕解经而著的,这样《周易》和《易传》合并成为今天的《周易》。
《周易》的书名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至于其它史料,有关《周易》的书名记载就更多了。
为什么要把书名定为《周易》,自古以来有不少的解释。总的来说,“周”字主要是指的代名,即周朝。“易”字是日月的含义,主变,故易“变”也。
《易传》解经的哲学思想,是在《周易》占筮的基邮上建立起来的。它对《周易》的解释,从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论述,比较全面,又较系统。第一次用科学的思想和唯物观点,揭示了《周易》古卜的哲学思想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周易》和《易传》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既有差别,而在形式上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情况下,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在中外文化、思想史上,是个引人注目的奇迹。《周易》形成于殷周之际,《易传》则形成于战国时期,二者相隔七、八百年的历史,所以现在称《周易》成书于商周至春秋之际。
《周易》的历史与发展,是漫长的,也是夏杂的。它大约经历了: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的创立;重卦和卦爻辞的问世和“十翼”的形成。在时间上,它经历了夏、商、周、春秋。在成书的过程上,它由《连山》,《归藏》,《周易》到《周易》。
《连山》是以艮卦,即以山为六十四卦的起点,这虽然反映了夏人的思维能力有发展,但对天地观念的认识还很肤浅。当时因洪水泛滥,大地浮沉,人们主要是居住在山洞里,所以把山作为地球的主体。
《归藏》是以坤卦,即以地为六十四卦的起点,说明殷人的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不仅说明母系社会的势力存在,而且在认识上,初步形成了地球中心论的世界观。
《周易》是以乾卦,即以天为六十四卦的起点,说明社会由母系社会转到父系社会,这不仅证明周人对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开始研究天体运动对地球、对人的影响,揭示了宇宙间对立与统一的规律,所以,一个新的宇宙观开始出现。
《周易》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我们可以宥到,我们祖先发明的八卦,是我国信息预测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还可以看到,人的思维能力。
关于周易八卦与天概念。《周易》哲学始于八卦,而八卦以自然之天的天概念的产生为前提。自然之天的天概念产生于何时,八卦即产生于何时。中国自然之天的天概念产生于尧的时代,与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有关。《尚书?尧典》讲“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表明尧时人们对于天的认识发生突破性进展。先前对苍苍茫茫的天和日月出没盈亏的现象不能看不见,但是不认识,不知道年、时月、日,只能根据更原始的火历即观察天上之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之一的大火(心宿二)的视觉动态确定春种秋收时节以及安排极其粗糙的生活时序。在实行火历的时代,人们不知天的本质是什么,把天想像为有意志的主宰之神是必然的。现在不同了,以日月运行为内容的阴阳历产生了,落后的火历被取代。由于人们注意到太阳和月亮的行踪,发现它们在某些恒星星座上的有规律而无差忒的定期交会,一个广阔的、具体的天体世界在面前展开了。这个新世界的界限虽然不知道,它在人类足下的大地之上之外却是淸楚的。于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在主宰之天的天概念之旁第一次产生了自然之天的天概念。于是八卦的产生才成为可能。因为八卦之《乾》《坤》两卦之健顺性质是用自然之天与地表象的,《系辞传》说包牺氏始作八卦,肯定不可信。那段话讲圣人仰观俯察远取近取作八卦虽有道理,却必是后世人所窜入,非孔子旧文。
高怀民先生说“以天为有意志的神道思想”是民间的信仰,“知识分子在思想中已视天为哲学的形上义”,可谓真知灼见。中国古代确实如此,平民百姓以天为有意志的神,知识分子尤其是突出的思想家则以天为哲学的形上义,不以为神。但是出于神道设教的目的,思想家们一面在哲学上坚持天的形上义,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又提倡郊天祭祖。这种情况自尧时产生八卦时已经开始,孔子及后世備家-直如此。了解这一历史的事实,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尤其孔子的思想底蕴。荀子说零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周易》原本起于卜筮,然而其天概念却纯是自然之天,其整个的哲学精神不见有神道的意味,《易传》更如此。至于孔子本人,作为一位聪明睿智的哲人,治《易》与史巫不同,不问占卜而重义理。他的天概念内涵必然是自然之天。表现在《论语》里,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产既言尧效法,四时行,百物生,天当然是自然之天。孔子特重祭祀,强调郊天祭祖,则是出于历史的局限,出于神道设教的用心,即荀子讲的“君子以为文”,不代表他的哲学精神。
关于道。中国古代哲学意义上的道字,是两个概念。《老子》第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这可道之道即非常道,是变动不居,存在于天地力‘物中的道,亦即《管子》说的“道之与德无间”的道,《庄子》说的‘在蝼蚁”,“在梯稗在瓦甓”广在屎溺”,“每下愈况”,“无乎逃物的道,《中庸》说的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道。《周易》讲的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等等是这个道。此道不具有本体性质。
另一个道是不可道的常道。《老子》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和《庄子?大宗师》描述的就是这个常道。它的性质是无德无舍,独立不改,生天生地,超越时空。它显然与柏拉图的“观念”、黑格尔的绝对梢神相似,在中国先秦是独属于道家的本体论范畴。有无此范畴,是道儒两家界限之所在。我说道儒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哲学体系,以此。中国大陆学界时下正有《易传》属道属儒的争议,我力主《易传》属儒不属道,亦以此。
《周易》不讲常道。《周易》具有本体意义的范畴是太极。太极是什么,各家说不同。汉懦说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产“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产“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朱熹说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宋儒说太极,大多与朱熹同。汉儒谓太极是气,是天地万物之根,是对的。宋懦以理释太极,不足取。张岱年先生说太极是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是关于太极的恰当的现代表述。如果说《周易》有本体论的话,那么太极就是。但是太极不像西方哲学所谓与现象对立的、是现象背后的唯一实在的本体。
《周易》的道是非常道,有德有舍,与物不可须臾离。此道不是道家的常道,也不是太极。《系辞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是《周易》道概念之根本定义。然而各家解释不同。崔憬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以体用说形下之器、形上之道,有一定的道理。朱熹说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若只言阴阳之谓道,则阴阳是道。今曰:‘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又朱熹答“形而上下,如何以形言”问说此言最的当,设若以有形无形言之,便是物与理间断了。所以谓‘截得分明’(按程颢语)者,只是上下之间,分别得一个界止分明,器亦道,道亦器,有分别而不相离也。”说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所以循环者乃道也,说道器不离,道器皆形,区别在于一在形上一在形下,这也是对的。
《周易》的道是有价值意义的。天之道、地之道等自然界的道,是具体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本无价值可言,然到得《周易》里,任何道都有价值意义。《系辞传》紧接“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后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两句。宇宙万物处在永恒的生生不已的变化中,变化即流行,流行表现为过程,过程始而有终,终而复始,亦即元亨而利贞,贞下又起元。这就是继。继必流行畅通,无窒无碍。这就是善。一阴一阳之继继不断地流转,实无道德价值可言,《周易》却以为它是人间道德的一个根源。故大象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语。《周易》凡言道皆有善义,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彖传》),“坤道其顺乎”《(坤?文言》)。孔子本人亦如之,如“就有道而正焉”产“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产“朝闻道,夕死可矣”天道地道皆善,人间修行的最髙目标也就是仿效这个善,成就这个善。故《乾?文言》说只有大人(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宋人称此义闩“天人合一”,至为切当。牟宗三先生说广中国人始终认为这个‘继’为善,而全部道德哲学也无非解析这个‘继’之善,而其最高的理想也无非求这个‘继’之善。”亦极得要领。
关于生成哲学,《周易》运用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展现了一幅完美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宇宙论体系。有人称之为生命哲学,有人称之为生成哲学。称生命哲学,多少含有神秘色彩,称生成哲学则准确地揭示了《周易》之自然哲学的特质。最早把《周易》作为自然哲学加以研究的,是淸人胡煦。胡氏著有《周易函书》,收人《四库全书》。他的易学属于我一向不以为然的汉易象数派系统,但是他花大工夫探索《周易》自然哲学本质,我又不能不赞同。
胡煦正确地肯定《周易》是拟象以言道之书,非占卜之书,否定汉宋人的卦变说,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象数派易学的界限,从而揭示了《周易》生成哲学的真面目。依胡氏的研究,《周易》生成哲学可概括如下?.一、天地万物在流行变化中生成,生成表现为继继不断的过程。《周易》哲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表现这生成的过程。
二、乾坤不等于天地,乾坤抽象而天地具体。乾坤即阴阳即刚柔,刚柔相索相交产生八卦、六十四卦。八卦是八种变化的态势,不是八种要素。三、元亨利贞是乾之四德,不关人事。它大体反映天地万物生而又生的过程。元相当于太极,亨动而阴阳剖判,乾与坤交,是以利贞而生成定体。四、生成过程表现为无穷多的时位兼俱的点,六爻是一个定体中无穷多时位兼俱的点的概括。六爻构成的一卦显示一个定体即一个过程。五、《彖传》之内外往来上下始终八字的意义是阐释体卦主爻、刚柔动静的关系。初上九六二三四五八个字命爻显示一卦由爻时位构成的生成过程。六、太极是一切生成过程的究竟本根。
胡煦《周易函书》虽然过于拘泥象数,却彻底拋弃了汉易象数派的错误方法,《周易》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宇宙论体系因此被他揭示出来。
周易八卦真能推演断定吉凶,产生伟大业绩吗?
易家认为,法则现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变化畅通没有比天地四时更大的,高悬万象照明天下没有比日月更大的,尊崇高贵没有比富贵更大的,准备器物推广应用,创立成熟的思想以为天下锐利武器,没有比圣人更伟大的。探究万物奥秘追索隐密的道理,钩校深邃的道理以达到远大的目标,判定天下事物发展的吉凶趋势,能成就天下的伟大事业的,没有比易理更博大的了。圣人根据天道制定易理法则,用易卦来仿效它,用卦象揭示它,用系辞告诉人们如何处世行事。卦和卦辞揭示了趋吉避凶的易德规律,所以能下判断,推演断定吉凶,产生伟大业绩。
周易八卦曾经给古人噶些启示?
易家说,古人编网狩猎捕鱼,取自于《离》卦。神农氏砍削树木,扭曲木头作为耒耜来耨田,并教给天下农民,取自于《益》卦。他规定中午为集市交易的时间,招徕天下的人民,聚集天下的财货,公平交易,互通有无,取自于《噬嗑》卦。黄帝、尧、舜等帝王垂下朴素的长衣裳,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取自于《乾》、《坤》两卦。此外,古人发明了船只以解决交通困难,这取自于《涣》卦。驯牛乘车,拖引重物,以利于天下人民,这取自于《随》卦。设立大门,敲梆报警,防止侵犯,这取自于《豫》卦。发明白杵舂米的便利,使人民得到好处,这取自于《小过》卦。发明弓箭这一利器,取自于《睽》卦。发明屋宇,遮挡风雨,这取自于《大壮》卦。树碑装殓,这取自于《大过》卦。发明文字,施行统治,使人民明察事理,这都取自于《夬》卦。可见,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又反过来给人的实践以深刻影响,这就是设卦学易的好处。